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食邑先封在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封在范(今地不详),故亦称随会、随季、范会、范季。卒谥武,又称随武子、范武子。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
士会的祖父士J即为晋大夫,仕于晋献公时期,屡参大政,很有声望。士会在晋文公时始见记载,晋楚城濮大战时,随军出征,凯旋之日被擢升为晋文公的代理戎右(古代与国君同乘一辆战车,在右边位置上的武将官名叫戎右)。晋景公时,任上军之将,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
一般说来,任戎右之职者都是非常勇猛的战将,因为他既要保卫国君的安全,又要率先杀敌。晋文公让士会代理戎右,可见他是一员勇将。但是,土会主要是以是智多谋而知名当世。
晋襄公死后,执政大臣派土会等人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即位。就在秦国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的途中,晋国内部又发生变故,改立公子夷皋为君(即晋灵公),并发兵阻击秦国的护送队伍。由于发生了这样的事,士会只好流亡在秦,无法回国。其后秦晋交战,秦国即用土会为谋士,分析晋军的利弊,给晋国造成很大威胁。为此,晋国执政的六卿专门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对策。S缺认为士会品德高尚,“践而有耻, 柔而不犯”更重要的是“其知<智)足使”,一定得想办法使他回国。为此,晋国派魏寿余诈降于秦,谎称欲回晋国招降旧部,骗过了秦康公,把士会也带回晋国。土会回国后,依然受到重用。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士会任上军之将。晋国出兵救郑,行至途中,得知郑国已经与攻伐它的楚国讲和,晋军进退难定,将领们意见不一。士会坚决主张退兵。他认为,善用兵者“观衅而动”,抓住有利时机,才能克敌制胜。此时郑楚已经罢兵,郑国成为楚国的同盟,显然是没有可乘之机。何况楚国的内政修明,军备整束,已立于不败之地,晋军理应“知难而退”。争论没有结果,中军佐S觳已率部众迸发,牵动了三军,导致晋楚之战的爆发。战前,楚国派使臣到晋军中,士会负责接待,他仍是实行自己的主张,说明不愿与楚开战,晋军前来只是向背晋靠楚的郑国问罪。他还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两军交锋。
由于主战的晋国将领求功心切,战端终于触发,晋军吃了大败仗。但是,士会运用他的谋略,命令部将巩朔、韩穿设下七处伏兵,故上军不败。在这次大战之前,士会有料敌之明,在大战中,局势极为不利。仍能保全自己所率军队,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显示出杰出的才干。
晋景公七年(前593年),士会率军灭赤狄之甲氏、留吁、铎辰三部,战功显赫,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可能是他加强了法治,“晋国之盗逃奔于秦”。大夫羊舌职说:“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高度评价士会及其政治措施。
士会执政的第二年,晋国之卿S克出使齐国,受到人格上的侮辱。S克大怒,决意伐齐,以报此仇,晋景公制止了他。士会则认为,“S子之怒甚矣,不逞于齐,必发诸晋国”。他审时度势,感到S克整军向齐国报复,可以使S克把怨气发泄在齐国,对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不无益处,同时也避免了晋国发生内乱。于是,他主动提出告老致仕,把执政之位让给了S克,使其一逞。后来的事实证明,S克主政以后,晋国伐齐大胜,确实达到了士会预期的目的。士会在有生之年还看到了这次牲利,他的儿子士燮也是这次大战中的立功将领。这是士会最后一次运用智慧,保全晋国。
网载 2013-09-10 21:24:1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