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山上松,终岁常端正,女史学家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一门三父子,都是名人者,并不多见。而只有男性的角色未免单调了些,如果又在这三枝青叶间点缀出一个如花的才女来,更是千古罕逢。大家一般都熟知苏小妹的故事,什么苏小妹三难新郎秦少游啦,什么苏小妹和哥哥苏东坡做诗开玩笑啦等等,之类的故事多多。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历史上并无苏小妹其人。这都是后人虚构的,不过大家也不必失望,此篇文章中就给大家介绍一个不亚于传说中的苏小妹的人物――班昭。 

  班家一门父子三人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名人,班昭的父亲叫班彪,和三苏中一样,也是当老爸的名气略逊一些,但是班彪也并非省油的灯,班彪博学多才,有名的思想家王充(写有《论衡》一文)就曾从师于他,他对于司马迁的《史记》一方面赞扬“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面又批评司马迁不与孔子同是非,背离了“五经之法言”,“大敝伤道”,其实也就是说在政治思想上没有和孔子那一套保持一致。看来班家一门对孔子那一套是十分信服的,我们从上面班彪他姑姑班婕妤不和汉成帝同车等古板的做法就可以嗅到一些儒学的气味,正是出于这一理由,班彪立志继司马迁后再写一本史书,这就是直到我们现在都很有名的《汉书》的雏形。另外,班彪还做有《北征赋》、《览海赋》、《冀州赋》等。比之苏家三父子中的苏老泉可能也并不逊色。 

  班昭的哥哥班固就更加有名了,大名鼎鼎的《汉书》就是主要由他来完成的,所以史学方面一提就是“班、马(司马迁)”。而她的另一个哥哥班超更不一般,他不愿意像大哥一样埋头写文章,他听说这时候匈奴又兴盛起来,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把手中笔一扔说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他决意投军效力去了。这就是“投笔从戎”一成语的由来。班超并非只是头脑发热的书生,在军中,班超立下奇功无数,比较险的一次是班超带随从三十六人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国。鄯善原归附匈奴的,但匈奴对他们太苛刻,鄯善王很不满意。看到汉使到来,倒很高兴。但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探听到匈奴的使者也来了,鄯善王正在犹豫,极有可能倒向匈奴,于是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给我们创了一个成语),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一看匈奴使者已被杀了,也没有了办法,只好倒向汉朝一方,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班超的大智大勇,出手稳、准、狠,是个将才。班超后来由于功高被封为定远侯,羡杀了后世不少的书生,像王勃也说什么“有怀投笔”,温庭筠也说“欲将书剑学从军”,但他们往往只有这个愿望,却并非有班超文武双全的才能。 

  所以江湖夜雨假想如果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和班氏来比较的话,苏洵和班彪老的对老的,倒也半斤八两,功力相若。虽然苏轼苏东坡诗书画俱佳,可能略胜班固一筹,但班超的名气却要比苏辙大得多,而且班家还有个名气功力丝毫不输于苏辙的班昭在旁掠阵,所以如果最终比较的结果,苏门三父子倒是输面居多,呵呵。 

  班氏兄弟和兄妹之间一向手足情深,班固为了继承父志,立志续写《汉书》一着作,但是却遭到一群小人的诬陷,“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南朝宋・范晔着《后汉书》)班固被以“私改国史”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写的书也被没收。“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班超怕碰上个地方上的昏官一下子就“葫芦僧判葫芦案”般地胡判了,于是星夜驰回京师,向皇帝上书说明。皇帝看了班超的上书后,让地方官呈上班固的史书看了后,不单没有责怪,反而很欣赏,赐于班固修史的权利。这样班固一下子变为“中央文献研究室”人员一样的身份了,倒是因祸得福,给《汉书》的问世起了促进作用。但其中班超的功劳是不可埋没的,若非班超亲自上书皇帝,碰上个昏官错判错杀了,那《汉书》一作就此就湮灭无闻了。 

  而到了班超晚年,班昭又为自己的哥哥讨了一次公道,班超在西域已久,年纪也很大了,他起了思乡之情,想乞求皇帝恩准他还乡终老。但是皇帝没有准,班昭又代兄上书,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地请求皇帝恩准其兄回乡的想法,这篇文章也写得很有水平,原文太长,我们择精要处一观: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天恩殊绝……”,这段上来先感谢皇帝的恩赐,俗话说“高帽子人人喜欢戴”,想是皇帝见了夸他的这些话,肯定龙颜就不算不“大悦”,也会“甚和”。 

  下一段写“……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 

  这里倍言班超的为国尽忠,把大好青春都献给了平定西域的事业的精诚,且又生动地描绘了班超年老后的衰老之态作为对比,同时也说明班超即便想为国尽力,也是有心无力了。 

  然后班昭又写道:“蛮夷之性,悖逆侮老,……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是说西域的少数民族野蛮无情,一向欺负老弱,一旦他们欺负班超老弱而作乱,既有损于国家,又让班超不能善始善终。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让班超回乡也是恰当的。 

  最后班昭又用古来仁君一向怜老重孝的作为来打动皇帝,进一步委婉地请求:“……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 

  正是由于班昭这封丝丝入扣、情理俱全的奏疏打动了皇帝,于是班超才得以叶落归根,于垂暮之年回到了故乡。班昭这篇文字也为后人所赞赏,被收入《古文析义》等书中。 
   
  班昭在14岁时就嫁给了一个叫曹寿的人。但是曹寿据说死得很早(这人看来没有这么大的福气娶班昭这样的大才女,以致折寿而死),班昭年纪轻轻地就守了寡。但好像班家的女人一向受孔子那一套影响比较深,所以和文君新寡后就心痒难扰大不相同,班昭的绯闻根本找不到。在这一点上,叫人觉得班昭很像《红楼梦》中的李纨一样,是个端庄严谨,有冰雪心,柏舟操的那一类女人。当然,班昭得享大名,并非她的行止堪立个贞节牌坊,而是由于她的学问精深。 

  班昭在文学史上最为出色的亮点就是续写完了《汉书》这一巨着。当班固因外戚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的时候,《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由于皇帝(汉和帝)知道班昭生性敏慧,而且最了解这部书,就下诏让其补写《汉书》,其实在班固的生前班昭就参与着这部书的撰写,所以班昭当仁不让地继承兄长的志愿接下了这个任务。 

  《汉书》八表,是从《史记》的“表”发展而来。《史记》有十表;其中,三个表记先秦,一个表记秦楚之际,六个表记汉代。《汉书》之八表,七个表记汉代,只有一个《古今人表》记古而未记今(汉代)。《汉书》表与《史记》表有同有异,制表要求胸有全局,独运匠心,明确义例,眉目清晰。正史之作,以制表为难,故二十四史中,无表竟达十五史。八表,包括《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八篇分类列表。《古今人表》将人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倒是比较有趣,班昭不以好恶乱排班次,也不局限于帝王、臣下、名人等,而是以政治地位、政绩、品德、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为依据的。像圣人中有周公、孔子、老子等,仁人有女娲、共工等,另外还有智人二百一十三人,不一一多说了。 

  另外班昭的《天文志》也是个很难做的活儿,这要求有丰富的天文、数学知识。虽然有人说此表的完成得到了马续的帮助,但班昭的此方面的学问也非同一般,据说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我们史学上极为辉煌的巨着终于在班昭的手中完成,使之没有像《红楼梦》一样成为一部残缺之作。女子修史,在二十四史中之前固然没有过,后来从未再有女子参与过史书的编写。称之为空前绝后是当之无愧的。后人对《汉书》评价极高,宋朝有个苏舜钦的诗人,豪放不羁,好饮酒。边读汉书边喝,读到高兴的地方就喝一杯,有时读得高兴了一晚上居然能喝一斗酒。所以“汉书下酒”成为一个风雅的典故。 

  班昭续完了《汉书》之后,年事已高,但是名气也更大了,朝野上下无人不对班昭奶奶的学问钦服不已。于是汉和帝特意降旨,让班昭奶奶当了宫中的德育课教师,专心来教育后宫中的妃子。当时皇帝赐班昭奶奶一个名号叫曹大家(读为“姑”字音,同姑),一时间后宫中的娇媚活泼的年轻妃子们见到华发苍苍,不苟言笑的班奶奶无不畏惧三分。班奶奶为了教育这些妃子,还自编了本讲义教材之类的东东,这就是着名的《女诫》。这《女诫》却人看的直摇头,班奶奶身为女人,却弄出来这么个束缚桎梏女性的东西,虽然称之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有点过份,但用作茧自缚这几个字来形容并不为过。 

  我们看一下班奶奶的《女诫》中都说了些什么。班奶奶从七个方面对女性提出要求: 

  “卑弱第一”:是说女子天生应该是低贱的身份,侍侯老公的命儿,让女子们都“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有好事也不说,受了气也不言语,当十足的受气包,才是好媳妇,好女人。江湖夜雨觉得《红楼梦》中的贾迎春这条做的最好。 

  “夫妇第二”中说“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让老公管着自己的老婆,双方遵循所谓的礼义。 
   
  “敬慎第三”说的更是离谱,前面什么“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依旧灌输男强女弱的观点也就罢了,后面居然说“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亵渎。r黩既生,语言过矣。言语既过,纵恣必作,则侮夫之心遂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者也”。意思说夫妇间不能太好,太好了后就会轻慢亵狎,轻亵的事多了,说话就随便起来。话语过分了,放纵恣肆便会产生,这样班奶奶就认为是侮辱了丈夫,从而导致妻子无条件恭敬的情况发生改变,就是“非礼”的行为了。看来班家的家教可能一贯如此,怪不得班昭的姑奶奶班婕妤就一脸正气地不和皇帝同车呢。可是这样的夫妻,不说不笑,不打不闹,又有何味,如果后宫妃子都真像班奶奶教育的这样不苟言笑十分恭敬地侍侯皇帝,也怪不得有的皇帝闷得发狂要去逛窑子。 

  “妇行第四”说“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班奶奶让女子们也不必才学过人,也不必口齿伶俐,也不必美貌如花,也不必心灵手巧,“女子无才便是德”我看就班奶奶期望的就只是“听话、老实”而已。看来以班奶奶的标准非要让天下女子都修练成“二木头”不可。 
   
  “专心第五”说“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这里班奶奶开始灌输女子不可再嫁的道义,难道班奶奶自己不嫁第二个老公,就看不惯其他的女人再嫁吗?此言一出,被后世人发扬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流毒无穷。 
   
  “曲从第六”说“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是说一切都要听从婆婆的,对婆婆无条件服从。 
     
  “和叔妹第七”说“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是说小姑、小叔之类的家伙们也统统要顺从:“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总而言之,让美眉们一顺百顺,冤死不开口,打死不还手,任人践踏折辱。 
   
  尽管班奶奶的《女诫》被人捧为“立言不朽”,班奶奶也由自几乎成了庙堂之中的圣像,拥有得享冷猪肉的资格。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此书却是教导女子柔顺地服从吃人礼教的道德教科书。不过班昭奶奶可能也不是因为老糊涂了才写这个东东的,班家家教可能一直如此,班昭在那个时代秉承家教,也不可能有更新的思想。不过据说当时,她的夫妹(小姑)曹丰生就不同意她的观点,曾作文批驳《女诫》的观点,据称“辞有可观”,一定另有新奇的见解,可惜文已不传。看来统治阶级对不同的声音还是予以压制禁毁的。 

  除了上述的作品以处,班昭还有一篇《东征赋》,也是很有名的。 

  班奶奶一生可谓德高位崇,汉和帝死后,邓太后摄政,很多事情都咨询于她。当时班奶奶无法封官加爵,就把她儿子曹成封为关内侯。班昭活了七十多岁后逝世,当时的皇太后亲自为之素服举哀,可谓生前身后荣光无限。在此后的文学史上,一评论到女性文学家,也是首提班昭,用班昭来和之相比。像有人谈论唐朝美眉诗人李季兰时就说“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班姬就是说的班昭,元杨维稹也说:“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也是说的班昭,所以班昭在女性文学史中占据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网载 2013-09-10 21:24:05

[新一篇] 五百羅漢名號及簡介

[舊一篇] 親手葬送了北魏王朝的女人(北魏宣武帝貴嬪)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