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视野下的虚拟美学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一、虚拟美学之内涵
  虚拟美学(Aesthetics of Virtuality)也叫数字化美学,根据1998年召开的第14届国际美学大会专题讨论的提法,把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和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之为虚拟美学[1]。
  很显然,虚拟美学在研究对象上与传统美学存在很大差异:在传统美学中我们所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在虚拟美学中我们所观照的却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借助虚拟技术(数字技术)生成的虚拟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虚拟世界由计算机生成的,它可以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受众,使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虚拟世界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管我们接受与否,我们身边从此将展现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世界。在虚拟现实和现象日益扩张的今天,虚拟美学应运而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美学并非观照所有的虚拟现实和现象,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无疑显得更为纷繁芜杂,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审美的范围,比如虚拟家庭、虚拟企业、虚拟购物、虚拟教学、虚拟演练……所以,虚拟美学观照的只是——以虚拟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虚拟现实和现象的审美关系。尽管我们可以将虚拟美学视为传统美学在数字化时代的进一步延伸,但虚拟美学显然有着迥异于传统美学的新内容与新特质。下面我们不妨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对此加以审视。
  二、虚拟美学中的实践
  虚拟美学既然是以“美”的虚拟现实和现象为观照对象的,那么这种虚拟现实和现象中的实践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虚拟现实和现象作为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其实践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性仿真;另一种是对现实世界的表现性仿真。前者是对现实世界里本来就有的东西进行模拟;后者是对现实生活中未有(或将有)的东西进行模拟。在前者中,实践只是披上了一层“虚拟”的外衣,其内涵与外延基本与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无异。而在后者中,实践不仅披上了“虚拟”的外衣,而且实践的前提条件也出现了很大变化,它不是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想象性的基础上。如果说在前者中实践与现实隔了一层的话,那么在后者中实践与现实可谓隔了两层。
  众所周知,实践是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从结构看,它具有多层累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谓实践的多层累性就是,实践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累积的结构;所谓实践的开放性就是,实践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结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及具体条件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恒新恒异的结构”[2]4。在虚拟世界中,虚拟实践亦是如此。虚拟实践照样包含了三个层面: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
  在虚拟现实和现象中,实践主体也有生命(尽管在虚拟艺术中他们的生命力往往比现实生活中要旺盛),也要生产生活,这样自然就离不开物质的创造与交换,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一旦“弹尽粮绝”,游戏马上就自动终结。另外虚拟现实和现象中的实践主体,也有自己的情感(尽管多半深藏不露),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着情感交流的欲望和需要,比如在网络游戏中,照样有敌友之分,爱憎之别,甚至机器人、外星人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在虚拟现实和虚拟现象中,“在以情感为中介因素的实践中,审美关系就生成、发展、丰富起来,并成为综合认知关系、伦理关系的价值评估活动,从而累积成实践的价值评估层,因而生成出以外观形式(现象)显现出真与善相统一的美的价值以及相应的美感”[2]6。于是我们在网络游戏、数字动画等虚拟艺术中,看到是非善恶的取向依旧那么分明,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虚拟现实和现象中的“实践”说到底也是一种实践。虽然这种实践是虚拟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因为虚拟世界中的人和物都是以现实世界为原型的,在虚拟技术中,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建模,其实都有一个现实的蓝本,正如美国研究虚拟哲学的学者莱维所言“虚拟,一般地讲,不是同真实而是同实际相比较的”[3]。可以这样说,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在虚拟时空的延伸,是一种发生在虚拟时空的与现实实践并行不悖的实践。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虚拟实在之所以与现实世界的平行不悖,其原因在于它不是现实的但却是实际的、功能性的,它至少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着。由于数字化,我们既可以把虚拟实在理解为一个纯粹的数学过程,是属于符号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世界,同时又可以看成是计算机系统的物理世界。因此,人类社会不仅可以生活在一个硅化的世界里,而且可以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3]。
  可以这样说,虚拟实践拓展了实践的存在方式,它是数字时代实践的一种新类型,在它身上充分体现了实践的与时俱进——虚拟实践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实践机会,拓展了人们的实践自主性。作为一种新的实践类型,虚拟实践与传统实践相比,有两个特性不可不提:其一是数字化。虚拟实践并非发生在真实时空,它只存在于虚拟时空之中。无论是虚拟实践还是虚拟时空,都是建基于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之上的;其二是交互性。虚拟实践需要高度依赖虚拟技术和相关设备,使得人机界面存在一种频繁的互动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三、虚拟艺术的审美特性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虚拟美学并非观照所有的虚拟现实和现象,它所观照的是——以虚拟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虚拟现实和现象的审美关系。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虚拟艺术的审美特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虚拟艺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数字动画(传统手绘动画不属于虚拟艺术)、网络游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接下来我们不妨以网络游戏为例,分析虚拟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超越性
  虚拟艺术借助于虚拟技术,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艺术所受到的限制,成为当今最受娱乐界青睐的艺术样式之一。
  第一,它完全突破了特定时空的约束。传统艺术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之中,要么是时间艺术,要么是空间艺术,或者是综合艺术。但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戏剧,都要受到特定时空的限制。然而虚拟艺术却可以突破这种时空界限,使人们体验到在现实时空中无法体验的东西。比如在网络游戏中我们去体验一位已逝英雄的内心情感,参与一场世纪大战,目睹一回异国他乡的惊天巨变……可以说,虚拟艺术拓展了人类体验的范围,它容许我们亲身体验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第二,它完全突破了特定物质条件的约束。传统艺术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之上的,而虚拟艺术的显着特征便是它的非物质化。以往囿于各种物质条件而不能实现的艺术构思,在虚拟艺术中都将不是难事,伴随着虚拟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的构思创意有多远,虚拟艺术就能帮助我们走多远。在网络游戏中,任何样式任何性能的装备应有尽有,衣食住行的方式也可以任由挑选,当然这些都无需顾及现实财力物力的限制。
  (二)体验性
  虚拟艺术最擅长的就是营造“身临其境”感,受众不仅可以各种感觉器官介入虚拟环境,而且能够以完整的生物个体融入虚拟世界。在虚拟艺术中,作为实践主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行为,以及喜悦、悲伤、紧张与恐惧等心理反应,都将得到充分的表达。当然,传统艺术也有其体验性,但虚拟艺术的这种体验与其不同,它更具有交互、开放、多元的特征:
  一是交互性。虚拟艺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艺术先创作后观赏的线形模式。借助于虚拟技术,人们置身其中可以既是创作者又是观赏者,甚至可以边创作边观赏,边欣赏边创作。
  二是开放性。在虚拟艺术中,世界是开放平等的,人们可以在其中畅快地交流,平等地对话,体验穿梭与虚拟与现实之中的自由。
  三是多元性。在虚拟艺术中,人们的体验是全方位的,不仅有视觉听觉的,而且有触觉嗅觉的,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所有感觉都能在虚拟艺术中找到。再有在虚拟艺术世界,艺术的形态和内容较之传统艺术也更为多元的,这也给我们的体验带来了丰富性。
  (三)技术性
  从审美创造来看,虚拟美学对高科技有着高度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美学是一种技术美学,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技术美学。
  在虚拟艺术中,技术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手段,而且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技术本身就是虚拟艺术内容的一部分。虚拟技术的运用,造成了虚拟艺术与传统艺术在生产方式、结构方式、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存在重大差异(或者说美学转向),在这里,技术本身已参与到人与艺术的构造中,成为人与艺术之间关系的一部分,这一点那些玩网络游戏上瘾的人可谓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需要说明指出的是,技术作为是虚拟艺术创作的支撑,其本身也还在发展成熟之中。目前的虚拟技术要么“专业”但不够普及,要么普及但不够“专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虚拟艺术的创作与推广。
  四、虚拟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虚拟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样式,同样如此,它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一)虚拟美学所带来的机遇
  1.带来了从创作到审美的全面自由。首先从创作来看,虚拟美学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手法,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空间。虚拟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制作手段:传统手段能做的,它可以做得很好,传统手段不能做的,它照样可以出色完成。可以这样说,在虚拟艺术创作中,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样一来,就使得创作者在运用创作手法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此外,虚拟技术还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空间。虚拟艺术为我们展现了传统艺术所不能及的广阔天地。比如虚拟摄影机的使用,使摄影机的功能不仅超过了人的眼睛,而且它超越了传统摄影机的性能,一些人眼无法看到的视角,一些传统拍摄方法无法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虚拟摄影机中轻而易举得获取,这样,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觉奇观。其次从审美来看,虚拟艺术使得艺术欣赏更为便利。虚拟艺术将建立在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的基础上,这使得虚拟艺术的生存范围将更为广阔,虚拟艺术的传播渠道将大大拓展,除了电脑、游戏机这些传统的渠道之外,手机、网络这些新媒体都将成为虚拟艺术的有效传播媒介。伴随着虚拟艺术传播渠道的增多,人们与虚拟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势必将大增,这无疑将培育出更多的虚拟艺术受众,使虚拟艺术得到更好地传播与普及。
  2.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极大拓展。虚拟艺术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变化首先就是形式的创新。网络游戏、数字动画,这些虚拟艺术的典型代表既丰富了艺术的形式,又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手法,成为艺术领域的新时尚。不难想象,随着虚拟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艺术形式还将不断涌现出来,而且涌现的速度只会比当前更快。而与形式的创新相对应,虚拟艺术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借助于数字技术所营造的虚拟时空,虚拟艺术创作的题材和范围将会更为深广,那些为传统艺术所未观照的领域也将被纳入艺术创作的观照视野,这势必会带来艺术内容的大扩容。
  3.为传统艺术的数字化生存提供了借鉴。数字化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发展趋势,在数字时代,传统艺术将如何生存是时代带给我们的紧迫课题。尽管数字化给传统艺术带来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但已初露端倪,比如电影就出现了没有film(胶片)的film(电影),没有演员的表演(由虚拟技术生成的表演)……对于这些新变化新现象,依靠“堵”的办法,将之拒之门外,是行不通的。可行的途径应当是像大禹治水那样,合理地进行疏导。而虚拟艺术作为数字化的急先锋,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实践,这当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完全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虚拟美学所带来的挑战
  1.虚假现实与伪自由。虚拟艺术所观照的是虚拟现实,虚拟尽管不等于虚假,但却很容易沦为虚假。在虚拟艺术创作中,虚拟主体、虚拟时空使得艺术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虚拟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如果刻意营造的只是一种现实感,而不是对现实进行真诚地观照,那虚拟艺术就可能会成为逃避现实的避难所。
  从实践美学的观点来看,整个美都是以实践的、创造的自由作为本原、根基的,美是显现实践自由的形象的肯定价值。而虚拟艺术由于其与生俱来的虚拟性,使得它的自由还只是一种虚拟自由,还必须转化为现实自由。如果这种转化不顺畅,可能就会成为一种伪自由。
  2.审美泛化与审美不足。随着虚拟技术的成熟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成为虚拟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创作的门槛将越来越低。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普及,任何普通人只要有好的艺术构思,理论上都可将之付诸实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媒介将成为虚拟艺术的传播载体,虚拟艺术将变得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人们每天将或主动或被动地与虚拟艺术发生亲密接触,从而带来所谓的审美泛化。
  对于这种审美泛化,需要辩证分析,“尽管审美泛化可能带来某些艺术‘光晕’的消褪,但是它所产生的审美的普及效应能通过推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而促进社会的进步”[4]。而在审美泛化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审美不足的事实,虚拟艺术在量方面的扩张,并不一定能带来质方面的提升,人们的审美需求并非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
  3.人性的异化。虚拟艺术在引导我们前行时,也可能会诱使我们步入歧途,这当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人性异化。虚拟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虚拟现实和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的有形障碍,进入一个如同亲临现场的逼真的现实世界,去体验、感受和创造,这本身应该是一个进步。随着虚拟技术的迅速推进,这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拟世界,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也就越来越使我们的社会生活为与之相对立的虚拟现实世界所制约和消融。“虚拟现实”与现实的矛盾逐渐显现并导致冲突。当我们长期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扮演双重角色,则有可能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造成人格的分裂。尤其是在生活中感到无助或面临危机时,如果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投入到随心所欲的虚拟世界,妄图找回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依托,我们往往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收稿日期:2007-07-2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672~675B7美学李三强20072007
虚拟美学/实践/虚拟
虚拟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传统美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所观照的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对虚拟美学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虚拟美学中的实践问题,虚拟艺术的审美特征,虚拟美学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672~675B7美学李三强20072007
虚拟美学/实践/虚拟

网载 2013-09-10 21:19:36

[新一篇] 宗白華美學的獨特魅力及其當代意義

[舊一篇] 審美之“無”:中國美學和藝術的“本無論”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