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西方哲学思想对体育的影响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摘要 哲学上的差异将为体育提供不同的理论依据。由于中西方传统哲学在宇宙本体论、运动静止关系、整体思维模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影响着中西方古代体育的内容、运动手段、发展方向。
  关键词 体育,哲学,宇宙本体论,运动与静止
      Effects of Ancient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n Physical Education
            Liu Jian-gang, etc.
  (The P.E.Department of Qufu Teachers university,  Qufu,China 273165)
  Abstract  The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will providedifferent theoretical bas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Because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 terms of cosmic ontology, therelationship of motion and rest,and the model of thinking asa whole,it had affected the cotents, training methods anddevelopmental directions of the ancient sport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Philosophy, The cosmicontology,Motion and rest
  *            *           *
  古代中西方体育的不同特点,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只从哲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总是为各门具体学科提供认识论的指导。由于中西方传统哲学的民族差异性,使得中西方古代体育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1 对宇宙本原的不同回答, 使古代中西方在对体育内容的选择上各取所需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是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任何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势必影响着对人的生命本原的理解。而体育运动指的就是有生命的个体人的运动,所以生命本原论直接决定着人们对体育内容的选择。
  在我国古代一些哲学家看来,宇宙的本原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万物的始基。最早体现这种思想的是《周易》。《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指的就是混一未明的阴阳之气,它们是相对静止,又是运动不息的。那人的生命又是怎样形成的?《周易·系辞上》说:“天地(阴阳)yīn@①yùn@②,万物化醇,男女(阴阳)构精,万物化生。”人的生命就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这种“气”的生命本原论对以后的哲学家,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影响极大。他们在对生命构成的问题上,普遍认为生命现象与“气”息息相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后继者庄子在论述生命本原时更为直接明了。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至于唯物主义者更是坚持“气”的生命本原论。象“人定胜天”的荀子,他就说:“阴阳大化,……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后来的王充、张载、王夫之更是坚持“气”本原的生命本体说,这是和他们的“气”的宇宙本体论一脉相承的。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谈天》)又说:“人禀气而生,合气而长……”。(《论衡·命义》)张载说:“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敬而太虚;循是出入皆不得已(自然)而然也。”(《正蒙·太和》)明末清初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王夫之更主张“气”的世界本原论,他认为:“天人之蕴,一气而已。”(《读四书大全说》)……以上这种以“气”为本的生命本体论,表现在对体育的影响上,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一些以“气”为核心,围绕着“气”展开的各种运动项目,诸如武术、导引、行气。这些是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体育内容。特别是中国的武术,源远流长,久演不辍,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要知道,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根本,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因此要学武术,就要在“气”上下功夫,抓住“气”这个核心。
  同古代中国哲学不同,西方传统哲学在生命本原问题上,唯物派和唯心派泾渭分明。表现在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多样性特点。
  先看唯物派。这一派最早代表是泰勒斯的“水”的世界本原论,以后又出现了“风”、“火”、“原子”等。尽管这些组成世界本原的具体物质不同,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处于绝对运动状态。这一派强调绝对运动。其中最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是永恒的“活火”,“火”是万物的始基,当火燃烧的时候,也就是战争冲突的时候,万物就被产生出来。他说:“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战争,万物都是由斗争和必然性产生的。”(《希腊哲学史第一卷》)生命就是一团燃烧的活火,要生命不息,就要运动,就要斗争。这种活火的世界本原论,同西方竞技场上的拚搏,训练馆中的顽强遥相呼应,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竞技运动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内容的选择,特别偏爱那些具有冒险精神、刺激性大、充分体现生命活力的运动项目,如摔跤、拳击、角斗,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甚至出现了一种极粗暴、野蛮的搏斗项目,叫“潘克拉蒂奥”,允许队员拳打脚踢、挖眼、咬肉,只要能赢,什么残酷的手段都能用。
  再看唯心派。这一派有的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还有的认为是“理念”,是“纯形式的实体”。这一派中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讲究和谐,最有代表性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世界本原论。
  毕达格拉斯派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数”,宇宙本身是一个和谐数的合唱,和谐是万物不变的原理。同样,人的身体本身就表现数的和谐。当时和谐的观点在希腊是一个普遍令人喜爱的观点。雅典人把这一观点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把和谐看成是一种完美的品质。表现在对体育的影响上,古希腊人把严肃认真的身体锻炼与发展健美体格结合起来,通过体育使青年身体强壮,肌肉发达,形态优美,肌体的每一部分与整体要协调一致。与此对应,人们对许多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自然选择那些分别锻炼人体各部位的项目,如赛跑、跳跃、投掷、体操等,因为这些项目既分别锻炼身体各个部位,同时还可以增加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最终使人体各部位协调发展。此外,在雅典城邦大型运动会上,还特别列入健美一项,希腊已经为健美人制定了“卡洛加季亚”(含义为力与美)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健美化赛首先在西方出现的缘故。
  毕达哥拉斯派和谐的观点对以后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影响极大。就拿柏拉图来说,尽管他的基石是“理念”,但他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的心灵中,要被感知,就要通过教育,而教育主要包括体育和音乐,体育为了锻炼身体,音乐为了陶冶心灵,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完美的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他说:“在教育中起作用的应该是健美的体格,而不是野蛮的畜牲的性格。”强调教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谟克利特也认为,在身体教育上,“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结合起来,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以上这些体育观无一不体现着“和谐”,可以说,他们的“和谐”思想是毕达哥拉斯派“数”的和谐的发扬光大,因为后来的和谐,已不单纯指身体各部位的和谐,更主要指的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这种身心和谐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
      2 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不同理解,使古代中西体育在运动方式、运动手段上呈现差异,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落脚点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体育运动中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势必影响着人们的运动方式、运动手段、审美的落脚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动静观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上,认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包含,互相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最早阐述这种思想的也是《周易·阴阳上》:“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的。后人把“阴阳”范畴扩展到动静、虚实、聚散等对立面中。如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朱熹曰:“若以天理观之,则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不能无动也,静之不可不养,犹动之不可不察也。”明代王守仁也说:“动静无间,而且静非天而常应,动非有而常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传习录》)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动静对立统一的思想。此外,在动静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占统治地位的儒家、道家都主张静贵于动。孔子曰:“仁者静……仁者寿。”管子曰:“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而道家更主张“静坐”、“坐忘”。所以,中国古代这种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动静观,在锻炼方式上主张保养与活动相结合,以养为主,反对大运动量的训练,讲究平和,反对刺激,强调以“不动制动”,“视动犹静”,“视静犹动”,追求精巧的技艺,而不是一种极限的运动成绩的创造。像中国的太极拳,一招一式,一开一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内静外动,外动内静,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环环相连,一气呵成。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动静观在太极拳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动静观,使人的审美落脚点在动静之间,神与形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它集人格、修养、心智功夫于一体,更多地指向精神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连贯的美,而决非一招一式的美,人体某个部位的美。
  和中国古代哲学动静观相反,西方古代哲学的动静是建立在“逻各斯”基础上,认为动就是动、静就是静,当运动消失后,静止就产生;当运动产生时,静止就消失,对立的双方不能并存,在动静之间设有中介,二者都是绝对对立,相互排斥的。这种动静观反映在身体锻炼上,不可避免地把运动当做唯一的手段。他们的锻炼方式就是运动——恢复——超量运动,通过逐渐加大运动量的训练,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改进,创造人体生理机能极限的运动成绩,追求速度、耐力、胜利的荣誉。在他们眼里,体育的美是一种机械的动态的美或静止的美,这种美是实实在在的,人们不仅可以意会,而且可以言传,可以测量。比如从静态上看,主要表现在体型上,是一种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人体。从动态上看,则表现在人体所显现出的各种“力”上,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如五项竞技、角斗等运动项目,能充分展现古代西方人的动静观。
      3 哲学整体思维模式的不同, 促使中西方古代体育在发展方向上各奔东西
  古代中西方体育在发展方向上呈现绝然不同的两种模式,沿着不同的路子走下去。如古代西方重竞技,强调动,体育沿着竞技方向发展;而古代中国重娱乐、保养、强调静,体育沿着养生娱乐方向发展。特别是到了近代,西方的竞技运动如火如荼,而中国的竞技运动几乎为零,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问题是围绕着“天人”关系展开的,形成的哲学整体思维模式就是“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上的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上”,可以说“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一大特色。这种“合一”是一种原始的、直观的、混沌的合一,在处理双方关系时,只注重合而不注重分。这种“合一”模式限制了人们对无限宇宙的探索,束缚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开拓、创新、追求。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保身、实用主义的哲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学派的“中庸”思想。孔子曰:“过犹不及。”(《先进》)“中立而不倚。”(《中庸》)对此朱熹注曰:“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主张“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四书·集注·中庸索句》)后来到二程那里又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二程·遗书》)这种“中庸”之道反映在人事上,主张和反对争,主张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与此对应,生活中产生了一系列格言,“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体现。表现在对体育的影响上,人们讲究运动的节制性,反对过急过猛的训练,提倡内心的清静,反对争强。所有这些明哲保身的思想与竞技体育催人奋发、力求进取、令人热血沸腾追求胜利的场面,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使中国古代体育一直在养生、娱乐范围内开展,始终未能走上竞技发展的道路。
  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沿着思维与存在,运动与静止、一般与个别三条线索展开,注重事物的区别,突出个性。在其整个传统哲学发展过程中,后人对前人多的是批判、创新。如从组成世界本质的物质上看,从水到气、风、四根、数、火、原子、理念、质料……几乎没有重复的本原。这种创新求异的哲学思想表现在人事上,重视个性,强调斗争,永不满足的追求。如赫拉克利特说:“斗争就是正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产生和消灭的。”而普罗塔戈拉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人们在力量上是不平衡的,只有强者的力量,才可能和应当构成政治权威的基础,进行统治。所谓强者,当然是指在竞争中取得优越地位的人。”这种斗争、竞争的精神和体育(奥林匹克)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正好呼应。而竞技体育的精神正是在于不承认人存在一个最终的历史界限,它可以通过永不休止的锻炼、竞争来突破身体的现在极限,使人的肉体和精神不断趋向健康、和谐、完美。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引下,西方竞技体育方如火如荼。
      4 结论和建议
  中西方古代哲学,深深地植根于各民族时代的土壤中,带有浓厚的民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分别为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在对待中西方传统哲学问题上,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正确的态度是“扬弃”。
  第一,在对待中国传统哲学上,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古为今用。如我国古时对“动、静”关系的辩证认识,表现在对人体的作用上,主张以动静相依、互补互促的方式来发展人体,强调运动适度,反对过急过猛的超负荷运动。这种观点不但包含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被现代医学证明是符合人体新陈代谢规律的,因而它是科学的。我们必须将此民族体育发扬光大,使古人的养生、导引术造福于人类。
  第二,在对待西方传统哲学上,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取他人所长,弥补我不足。如西方哲学中“斗争”、“竞争”的思想,体育中的创新求异,对无限的要求,永不满足的拚搏、努力,对人体美的充分肯定……,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体育所缺乏的。对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发展竞技运动,加速确立竞争、公平、效率的观点,使中国的体育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
                 (收稿日期:1995—10—28)*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纪左加因
   @②原字纪左加温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济南14-18G8体育刘建刚/连桂红19961996 作者: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济南14-18G8体育刘建刚/连桂红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19:14

[新一篇] 疊架形式和語言規范

[舊一篇] 古代氣論的三種形態及其美學意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