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译文]  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本已气肃天清的万物,加此一番秋雨,更是清至极处。

  [出典]  柳永《八声甘州》

  注:

  1、《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注释:
  1.选自《乐章集》。八声甘州,词牌名。

  2.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

  4.关河:关隘山河。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处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6.苒苒(ran 第二声)物华休:随着时间流逝,美好的景物都消歇了。苒苒,同“荏苒”,指光阴流逝。物华,美好的景物。

  7.渺邈: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望:抬头远望。

  10.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11.争:怎。

  12.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3、译文1: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2:

   暮雨潇潇,洒遍大江两岸,也洗净了清秋时节的万里长空。西风渐紧,带来阵阵寒意,关河冷落,残阳正照在楼上。四处红花凋零,绿叶衰谢,渐渐地景物都凋零了。只有长江水,永远这样无言无语地向东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远,故乡遥远似在天边,思归的心愿却难以收敛。感叹连年奔走,究竟为了什么在异乡滞留?佳人一定在妆楼苦苦地遥望,有多少次误认了远来的归船。她哪里知道,此时的我正独倚栏杆,心中结聚着无限哀愁。

 

  4、柳永生平见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5、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 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思妇凝眸远望,情思恍惚;词人登高凭阑,难抑愁思。相隔千里,两相对照才可见相思之苦,写得情思委婉,兴味绵长。 写思乡、思人以苍凉的清秋景物衬出,情融于景中,耆卿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6、四时之雨,也会因时节的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各不相同。

 

春雨当算是最美妙精致了,有如青春少女含羞带娇般的吟唱;春雨也最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杏花春雨江南等名句,便是对春雨的赞颂。而《雨巷》中那水淋淋的女子,大概就是沐着春雨而来。最热烈的当是夏雨了,它就像一个壮实的大汉尽情挥洒的热汗,有着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来势凶猛,去得也快,干干脆脆,从不拖泥带水。它不仅浇灌田地,滋润禾苗,也在炎炎酷暑,为人们带来丝丝凉爽。其功过是非,人们是了然于胸。

 

而带有丝丝凉意的秋雨,则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它凄凉冷清,霏微萧瑟,说它是青春已逝,韶华不再的怨妇的叹息,则十分贴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秋雨中,柳永的心情是多么地凄凉无奈。李易安在她的《秋情》中也如是诉说着她的孤独、悲愁、哀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人之悲欢、喜怒、哀愁、与雨又有何干?冬雨我未见过,更少有人喜欢。可我却想象它犹如是一位断腕不皱眉、一去不复返的壮士洒下的几滴清泪,有着一种冷峻、刚毅、悲壮和豪迈。让人不能不由衷地生出几份敬意来。

 

人世间的浮华喧嚣,得意失宠,需要我们以平常心淡定意待之,对于雨也莫不如此,只有去除浮躁,多几份平静安详,才能体味出它的有趣和诗境,感受到它的精妙和美丽。

 

雨还依旧在下着,就不由得又心生几分伤悲感时的情愫来,不知不觉夏走了,无声无息秋来了。青春的脚步不就是这样的偷偷地挪移着,年华逝去慢慢变老的嘛,梦想也是如此悄然渐逝而去……

 

 

 

7、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撼动古今诗人心扉的名句,把个秋色渲染得更加深透。渐是领字,也有渐渐之意。霜风有不少寒意,凄凉而紧凑,关河都是游子离家、回归的必经之处,但现在冷清和落寞,凄紧、冷落都具有情感色彩,渐出意境。残照,云山中透出的夕照,一个残字,透露出不少凄清,当楼,点出地址,歌者出场了。

 

 

 

8、、“金叶绕树轻轻落,彩花触地悄悄行”。“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是别离的奏鸣,将伤感触动,扩散,表现的淋漓尽致。

  原本已“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却哪来缕缕凉风,拂颈撩发,寒意更浓。思“远无面晤心切切,去难归时意绵绵。”纵力忍千行泪,仍泄之如决堤,心痛不已。

  “叶叶落尽,草草枯黄,云云层叠,山山共远。”原是“夕阳无限好”却衬的这枯叶更黄,橙色更深。象征古帝王无上权利的金黄,竟透出三九隆冬的寒意,这怕是最伤人的嘲讽了吧!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哀者自哀,乐者自乐。”有白居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有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唯有与诗人心意相通时,方可品出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面对着“知其处,思其相,却不见其人”的折磨,能做的除却按耐,还是按耐,内心除了苦楚,还是苦楚。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秋的收获是有条件的——不播种如何收割?而种子播下未收,又如何再次播种?没什么最好,却有最厌烦的。

  “水风轻,频花渐老,风霜冷,梧叶飘黄。”岁月是无情的风,无法挽留,无法捉摸,若梦般缥缈。黄叶始出,一叶知秋,枯黄散尽,一木告冬。秋去冬来便是如此短暂。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秋的悲,是“秋叶飘飘江南雨”的多姿,是“狂风惊雷点层层”的稠密。是“望君远去情切切”的凄凉。

 

   9、秋是一年将晚的季节,而晚是一日之迟暮,秋与晚这种季节与时令的结合,本身就秃增了阐发情感和寄托志意的空间和内质。在柳永词中我们发现,他将悲秋与夜思二者融合在一起,峙器词境更加开阔深远,词情而弥加真淳迂回,从而富有了极其深厚的感染力。前人认为柳永有唐人之高处与妙境者,大多以其《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首中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数句为说4其全景式的取景使得形象鲜活,而且所写之景物实际上也极为开阔高远,加之在在开阔高远的景色中,柳永又以“暮雨”、“霜风”、“残照”、等字眼,暗示了景色中之瞬息不停的大自然之变化。除此以外,柳永又用“潇潇”、“清秋”、“冷落”等叠字与双声,从声音方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感染。正是因为形声韵等诸方面结合运用,才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即那种“大自然之景色中所显示的,网罗天地无可遁逃的,一日之迟暮与一年之晚的,无常的推移和转变”。而这种力量正是通过秋这种景象所传达的,即古人所说的“兴象”。 把悲秋怀乡之情放在悲壮苍凉的秋色中加以抒发,既有对妻子的表白,也有对羁旅行役的嗟跎,更有对家园的缱绻归思,想要抽离浪迹天涯的现实。

 

   10、听着窗外似有似无的雨声,一丝睡意也没有,索性披上衣服躲进了书房,去和古人们一起感受这秋雨。我从书架上找出《婉约和豪放词》,随手一翻就看到柳永的一首《八声甘州》,柳三变对秋雨的描写实在老到:“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想象一下,在那种清秋暮雨之后,站在江边对着霜风残照,红衰翠减,而江水却悄然无声,自顾东流。现实是灰蒙蒙的,内心也是灰蒙蒙,游子独倚楼,愁肠百结穿。情何以堪?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44

[新一篇]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舊一篇]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