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译文]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说话做事能够合于礼仪。

       [出典]  《论语为政》

       注:

       1、出处:

       《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3、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4、孔子未及八十,乃不知八十后之事。后世人称八十岁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ào]耋[dié]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上寿:九十为上寿。期颐:指百岁高寿。

       5、年十五而志于学──学一种人格,学一种创造力   孔子很智慧,他告诉你,每走过十年就要反观一下内心,他说,我年十五而志于学。好我们从这个话题开始说起,今天的孩子别说十五志于学了,我看四五岁就开始至于学,那些个上钢琴班的、跳舞的,甚至学奥数的、学外语的,四五岁就上学去了。但是不是学得早,孩子就一定被开发得好呢?今天在座的,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家长。那我真是想跟家长探讨一下,我们大到说这个社会的希望,小到说这个家庭的希望幸福,都在孩子身上,但是我们爱孩子,真正给了他想要的东西吗?所以我们要问一个命题,在今天这个社会,从开始学,学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如果要是在窗口看一下午的蝴蝶,妈妈会说,你浪费时间,他要是弹一下午钢琴呢,妈妈会说真是好孩子。孩子一下午要玩泥,爸爸会说你就会淘气,这孩子要是一下午做奥数题呢,爸爸说你真有出息。

  其实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有用和无用明确地划分了他们的时间和价值。他们学到的是有用的知识,但他们丧失了那些看似无用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什么?想象力实际上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就在于你在现实中有很多困难,局限的时候人能够超越。

       而立更重的标准就是内心要知道取舍。就是人生有舍然后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多舍多得。所以我认为,人生三十岁,要学会用减法生活。

  在三十岁以前,你说我积累文凭,积累财富,积累情感,积累朋友,都是用加法,越加越多。但到三十岁了,有些东西要扔了,不扔的话,你的心就太拥挤太狭隘了。你看看新房子,说我们家现在有一个180平米的房子了,多大啊。往回摆东西吧,大了去了,我能装很多东西了。所以过三年五年,你们家就成胡同了。你就得跳着绕着那个走了,这个时候再大的房子,也得清理了。其实人心也是一样的。人到三十岁了,过去有些酒肉朋友可以淡了。不想违心去挣的那笔钱,你可骄傲地说不。不想去陪的应酬,你这时候可以拒绝。这种放弃,其实是让自己看清内心方向的前提。所以欲先有所为,欲先有所不为。

  三十岁是看清内心,确立标准的时候。所以三十岁的人是什么呢?是悟性要大于你的记性。你不一定这个时候要把人脑复制成电脑。非要把脑袋做成一个硬盘去记很多东西。这时候要靠参物。这个时候人的敏锐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出击,可能会你赢得人生最好的中国。

  三十岁,很多人在来回跳槽。但三十岁来回跳槽的标准是什么?是这个世界上你要抓到无所不在最独特的机遇。韩国人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这世界上有一种怪物,这东西前脸长满了头发,后边是个秃脑勺,他迎面走来的时候永远披头散发,面目不清,等他到你身边,你看清他是谁了,伸手一抓,后边没头发,眼睁睁地看他走远。说这怪物的名字,就叫机遇。

  机遇迎面走来的时候永远都是面目不清的。问题是你是不是能够看得清楚。现代生活中,我们面临这么多的选择,我主张人生有方向,但没有目的。什么叫方向?比如说,人生是往北走的,你走得北偏东一点,北偏西一点,都没问题,你只要别走到南边去就行了。但是你只要在走,这30度夹角里头,每一点都可以是你的目标。你要是就奔着一点去,那你偏失一点,你就会觉得你的人生很挫败,对吧。所以我觉得方向要对,但目标不要拘泥。其实,人在30岁要很会有道理,这种道理要给20岁的孩子讲太早,但是30岁的人,心要通透一点,要随时随地抓得住。

     四十不惑──要有清明的心照见自己

     40岁是什么?什么叫做“不惑”?“不惑”就是用你的眼睛终于看清,在这个世界上有鳄鱼,有风险,但也有防护网有保护,同时人人脚下皆有独木桥,按照你自己的方法,好好地走过去,还是有路的。其实,在我们每一个的人生中,没有一个教授为你一盏一盏地开灯,能照亮前途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灵。

  什么叫“不惑”呀,就是我们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所以其实,“不惑”在这个时候,是人心开始走向淡定的时候。其实淡定也是一种勇敢,因为很从容。我们想想年轻的时候,我们咬牙切齿地说,为世界担当重任,人生不是不可以承担重任,但我们不喜欢忍辱负重,我所喜欢的境界是“举重若轻”。很重的东西你难道不能轻盈地举起吗?举重若轻,这是人生走向的大智慧。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7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