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译文]  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却像在远方。

  [出典]  春秋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

  注:

  1、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2、注释:

    墠(善shàn):经过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坛”。“墠”犹“垣”,指堤。

  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绦色染料。

  阪(板bǎn):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践:齐,指排列整齐。《集传》:“践,排列貌。”

    家室:指诗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即:接触。
 
 
 
    3、译文1:
   
     东门长堤一道,坡上长着茜草。那屋子近在眼前,那人儿可真遥远。
  栗树挨着东门,小屋齐齐整整。怎么不巴望你来?望你来你偏不肯。(余冠英的译文)
  
    译文2:
    东门之外有广场,茜草生在山坡上。两家房屋虽接近,人儿却像在远方。
  东门外面一株栗,有户人家好整齐。难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放到现在来说,诗经在交际应用方面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5、对本篇的主旨古今认识较为一致,《毛诗序》虽冠上“刺乱”的字样,但也不否认写的是“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的内容,郑笺更明确说此是“女欲奔男之辞”。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是“托男女之情以写君臣朋友之义”,也没有离开“男女之情”。只有傅恒《诗义折中》看法特殊,认为写的是“思隐士”,他说:“贤人不仕而隐于圃,在东门之外除地为墠,植茜于陂,而作室其中。诗人知其贤也,故赋而叹之。以为室在东门,虽若甚迩,而其人则意致甚远,可望而不可即也。”似亦能自圆其说,故录以备考。今人则多以为是恋歌,其中又有男词、女词或男女唱答之分。今从“女词”一说,视诗中所写为女子的单相思。

     本诗两章的头两句应合观,诗人点明她所热恋的男子的住处及周围环境。诗人爱屋及乌,在他的心目中这儿是多么优美、多么迷人啊!我们随着她那深情的目光,可以看到城东那块开阔的土坪,这是用人工开拓出来的,不消说,这也有着她所爱者的辛勤汗水,也许正因为这样,她才特别用了一个“墠”字。紧挨着土坪有座小山坡,沿着山坡长满了茜草,附近还有茂密成荫的粟树,她那朝思暮想的心上人的小屋就座落其中。她凝望着,痴想着……茜草的根是染大红色嫁衣最好的材料,而栗树薪也是人们嫁娶要用的东西,这一下不免触动了她敏感的神经,忍不住要和盘托出自己的心事,这就是两章诗的后两句的内心倾诉:首章诗人埋怨所恋者“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依常理,主人没有外出,则室迩人近,而此云“室迩人远”,何其反常!头句是实写,讲的是实在的空间距离长度,后句则着眼于情感体验,讲的是诗人潜意识驱动下形成的心理距离长度。从下章两句可知,造成这一心理距离长度的原因是:“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人是单相思,我虽想念着他,他却无情于我,故觉得咫尺天涯。从“室迩人远”的反差中,展现了诗人感情虚掷的委屈,爱情失落的痛苦,较之直说,显得有简约委婉之趣。姚际恒《诗经通论》有一段精妙分析,他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

 

 

    6、整首诗歌,虽然仅有两章32字,然歌词委婉隽永,缠缠绵绵,曲曲折折,大有余音绕梁的美感效应。

     第一章前两句“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起兴当中含有比喻,以红茜草隐喻男子心中所思的女子,以颜色的醒目勾动读者的审美冲动,惊醒、激发读者的审美联想。不止是旧说所谓“触景生情,堵物思人”。后两句“其室则迩,其人则远”,写的是女子在男子心目中的感觉,用语极为精炼、准确,将相思而不得见的心情写得出神入化。作者以一种近似反常的距离感,暗示出男子心目中女子对他情感的投入程度。这种心理感觉,类似于当代诗人顾城《远与近》一诗中“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所揭示的心理与情感模式。同样是咫尺天涯,似近而实远,用不同的感觉意象写出来,却共同具有“情趣、象趣、理趣”,让人回味不尽。明孙鑛《批评诗经》评这两句:“用语工绝,后世情语皆本此!”看来绝非媚语。仅此两句,便将双方行迹之近(“室迩”)与感情之疏(“人远”),通过强烈的对比,描写得淋漓尽致,这完全得力于作者艺术技巧及心理感悟的灵通与投入。

     后一章,前两句“东门之栗,有践家室”,我认为不能做寻常理解,旧说将“践”解释为“浅陋”或“陈列”,断此为“即景生情”之词。我认为这些都不能完全解释诗歌本意。按诗歌的情感逻辑,第二章表达的不仅是女子的思念,更有女子的示好之意。开章谓“东门之栗”,不仅起兴,更为引起下句“有践家室”之喻。此处的“践”,若按“践踏”的引申意训为“伸入”,则诗歌明里是写东门外的栗树枝条已经伸入我家庭院,实质上是写男子已经走进女方的心里。这样才会有后面的“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言明我早就在想着你,只是你一直不来和我亲近。如此,诗意一下子就明晰起来,显露出男子原本是缺乏足够的勇气与自信,故而觉着姑娘好像离他很远。而姑娘虽然心理面深爱着这位男子,却因为性格内向,没有足够的表示,故而造成了彼此的误解。这种状况,正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在热恋之前特有的感情特征,非常符合生活中一般的恋爱规律。即此看来,古人所谓的“淫奔”之说,在这里也站不住脚。他们之所以欲进而未进,完全是由于相爱双方“止乎礼仪”,心有所思而行动有所顾忌,用理智克制着内心里不可抑制的情感,这怎么能算作“淫奔”之诗呢?即便最后一句“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貌似灼热的反诘语气,也完全只是姑娘的心里所语,表面上一定还是一副非常冰冷的样子,这很符合初恋姑娘的举止神态,也与诗歌第一章男子的心理感觉相吻合。另外,诗歌第二章前两句“东门之栗,有践家室”,按《诗经百科辞典》的解释,还暗示着姑娘已经到了“女大当婚”的年龄了。因为可践家室之栗,必是深秋之栗,已经成熟,而古代风俗,金秋乃嫁娶之期。故而姑娘思嫁,理所当然。此说亦可与后面两句“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相通,因此,亦可纳入诗意。(作者:龙文鞭影

 

 

    7、陆无双:江湖上那段传的沸沸扬扬的旷世恋情到最后也只留下一个无言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表姐性格沉稳,轻易不露喜悲,即使是箫声亦平淡如水,无波无浪。我想表姐也一定懂得,在一个女子最美好的年华里爱过这个一个至情至性的男子,即使是没有惊心动魄的相交也是无憾的。

  杨大哥,请容我再叫你一声“傻蛋”。我始终是比表姐幸运一点儿,哪怕是我白发巍巍,鹤皮鸡发,我依然能想起当年有一个男子叫我“媳妇”时唇红齿白的模样。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8、《东门之墠》被看成是一首并不完整的对唱情歌,但为什么儒家的经典子集里只保留了女子嗔怪男子愚钝的部分,或许,从诗歌的写作方式上猜测,这是诗意留白想要产生的余情效果。

 

 

   9、战国时候,登徒子对楚王说,宋玉这个人,长得不错,能说会道,又很好色,大王不要老带他到后宫去。楚王就去问宋玉,这是怎么回事啊?宋玉说,长得帅不是我的错,能说会道那是老师教的,至于好色,纯属无稽之谈。天下的美女莫若楚国,楚国的佳丽莫若俺们家乡,俺们家乡最美者,就是我家隔壁的那姑娘。这姑娘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她趴在墙头上看了我三年,我都没搭理过她。而登徒子呢,他老婆蓬头垢面,龇牙咧嘴,弯腰驼背,还有疥疾和痔疮,他都能跟她生三个儿子,这到底是谁好色啊?

    宋玉果然是个伶牙俐齿的人儿,不但楚王就此相信了他,跟自家老婆而不是别的女人生了几个儿子的登徒子,还成了好色的代表,是非曲直咱也不用在这儿细辨,以我惯有的八卦之心,我更关心的,是住在宋玉家隔壁的那个姑娘。

    她可能并不存在,宋玉吹了一个大牛,但我宁可信其有。一个女子登墙三年是有点夸张,可是,我读中学的时候,确实曾被女同学拉着,跑到教室宿舍楼下,遥望某年轻英俊男教师的窗口,那一团暖黄的光晕,让我感怀至今。

    不过我那女同学也是偶尔为之,这段少年情愫,随着毕业烟消云散了,而宋玉的东邻之子那么有恒心,有耐心,可见够痴情。可是她的痴情和她的美,对于宋玉都无效,他就是不愿意搭理她,她对他的意义,仅仅是作为一个证明自己不好色的事例,在众人面前援引——可见他对她的感情是多么不尊重。

    从表面上看,他们只隔着一截矮墙,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但是当他不爱她,哪怕他们之间只有0.01米的距离,还是天各一方。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墠》里这句仿佛很淡然的诗,背后有太多的隐痛。我离你那样的近,却如同生离死别。纵然能够两两相望,眼睛与眼睛之间,却隔着命运的山高水长,即使我努力地伸出手去,我的指尖,仍然无法触到你。

    曾经怜惜李商隐的孤单:“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在唐朝的风雨里,他望着那女子的窗口,望了很久很久,还是得一个人挑着灯笼归去。不知道他能否再腾出一只手,给自己撑伞,就算撑了,也会溅一身的雨意吧?不过,那个女子一定跟他心有灵犀过,虽然也是“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但只要心曾靠得很近,也就不是那么远了。作者:闫红  

 

 

    10、行走在繁忙的大都市,我们身边总是人来人往,可真心最想遇到的那位却迟迟不来,缘何?也许只是因为“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吧……

 

 

    11、“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我历来十分欣赏那种忠贞不二的爱情,即使不能常相厢守,睹物及人,那种情愫也是异常美好的,那么爱过,怎么全然不记得了呢!妻总问我:“什么时候陪你去北山里,看看你的初恋情人吧。”我心不由衷地说:“我早把她忘了,这颗心里装的全是你!”她不信,继而又说:“你那么爱过,看来以后也能将我全忘了——我不希望你说的是真话哩!”
    
    妻说的很对,对那段恋情,我刻骨铭心。听从北山里来的人说,我住过的房子还在,她会不会时时有“室近人远”的感觉呢?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0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