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两岸不断传来猿猴的叫声,一叶轻舟已驶过重重山岭。
[出典] 李白《早发白帝城》
注:
1、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注释
1.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2.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3.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朝:早晨。
5.辞:告别。
6.还:返回。
7.啼:鸣、叫。
8.住:停息。
9.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3、译文1:
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今译:
一早辞别了五彩云霞隔断(之上)的白帝城,(短短)一天时间就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因为船太快了)两岸山上猿猴的叫声不绝于耳(中),一叶扁舟已经驶过了重重山岭。
4、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早发白帝城》,又作《白帝下江陵》“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年李白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政治热情,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能够挥戈“扫胡尘”,一清中原,以功报国。然而,不久,永王兵败,李白也因此被定了“附逆”罪名,开始关押于浔阳狱,后又被判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行至巫山附近白帝城,恰逢唐王朝颁布“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的赦令,遇赦。一生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诗人,突然间恢复了人身自由,感到狂喜无比,当即从白帝城乘船东下,急返江陵。
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白帝城遗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年公孙述占据此地,称看见殿前井内有白龙跃出,就自封为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白帝城居高凭险,高耸入云,云窜缭绕,而城下临长江,跟三峡入口处甚近,形势蔚为壮观。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水经注·江水》篇曾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在此改“发”为“辞”,显得感情充盈,神采飞扬,亲切轻快。“彩云间”三字,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了其间景色的绚丽多彩,同时,也显出诗人“辞”别的不是荆棘坎途,而是旷逸仙境,更增添了诗歌情调的欢悦感。
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写诗人东归江陵的情况。“千里”二字,写出了行程路途之遥;“江陵”与白帝城相距约一千二百里;“一日还”三字,说明了还归的时间之短暂。这里,“千里”与“一日”的鲜明时空对照,形象地表现了飞舟疾下的迅速,显得凝炼干净,简捷有力,大有“归心似箭”之意。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是从听觉感受方面补叙归途之上的所闻。长江三峡多高猿,猿声凄楚悲切,牵人愁肠。李白在逆水而上的流放途中,满怀冤枉,心情悲愤曾写下:“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以表达悲愁愤懑之情。而《早发白帝城》中诗人的心境判若两人,连猿声啼叫,也一反其哀切的象征意义,变得婉转多情,仿佛是为诗人夹道送行,并不给人以凄楚之感。这里的“猿声啼不住”,其实也是诗人心情欢愉的表现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正含意。因此清人桂馥在《札朴》中曾盛赞此诗“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从瞬时的视觉感受补写归途之上的所见。这里承接上句,只写“万重山”这一宏观客体,既能使人体会到江舟顺流疾行之迅捷,又能使人感受到诗人胸怀宽广明亮。从这轻舟如飞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欢快轻松的心境和重又燃起的豪情壮志。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突出艺术特色。
全诗虽然无一字使用欢乐的字眼,但却字字深寓欢愉之情。这首诗中的朝辞彩云、暮至江陵、猿声啼送、舟飞万山,实际上都是客观形象与诗人深厚浓烈的感情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景因情丽情因景生。
因此,《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从写景则鲜艳夺目,抒情则淋漓尽致,深得情景交融之妙。
此外,这首诗还善于以补叙手法达成曲折跌宕之美。诗的开头两句写船行如飞,从白帝城到达江陵,朝发暮至,只需一日。接着又调转笔锋,补叙路途之所闻所见。长江三峡两岸,清猿啼叫,本来是此起彼伏的,因为船行迅疾,才感觉啼声不绝。这一句其实也旨在写船行神速,但诗人并不正面落笔,而是采用曲笔借“猿声啼不住”来侧面描绘,既避平铺直叙,又显出三峡风光的独特和奇异,同时,也造成了诗歌的曲折跌宕之美。由于三峡水急滩险,无论上下水,“一叶扁舟”是很难“容与中流”的;相反,由于上水船必须由纤工用力牵挽,我们心目中倒更容易联想到船的分量沉重。可是诗人偏偏下了一个“轻”字。
为了形容船快,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必须给船的本身加上一笔,直说船快,那自然是平浅;于是诗人选择了这个“轻”字。夫船行水上而几乎轻如无物,则其快也可想而知。从立意看,这个“轻”字使全诗空灵飞动;而从遣辞看;它又显得那么熨帖工稳。此诗频用数词也是虚实相生的。“千里”、“一日”和“万重山”,当然都不免是夸张说法(直到今天坐轮船出峡,也没有“一日千里”的速度);惟独“两岸”的“两”,却是实写。而全诗之妙,恰在这个“两”字上。正因为两岸都有山,都有猿啼,所以才能“左右逢源”;也正因为“左右逢源”,才见出船上人目不暇给、耳不暇接的神情来,这才能从紧张中见出愉快!
这首诗历来也被人们视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可谓当之无愧。
6、 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这同他年青时第一次过三峡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是三十三年前,李白只有二十五岁,满怀"辅弼天下"的雄心壮志,"仗剑去国",一路放歌经过三峡。他曾登上巫山,仰天长啸,徘徊阳台,携卷吟哦。当源自故乡的江水把这游子之舟送到荆门的时候,李白放眼望去,但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他以为自己进入了可以大展才华的天地,一度陶醉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美妙幻景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7、朝辞白帝彩云间
清晨,朝霞满天,诗人就要踏上归程。他从江上往高处看,但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多么绚丽!应该说,此时诗人心头也正沐浴着灿烂的霞光。“彩云间”,是写早晨景色,由晦冥转为曙光,这与诗人劫后余生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同时,从中也可见出白帝城之高,这就为作者乘船从高处往低处急流而下,一日到达江陵的下一句诗做了铺垫。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还。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此诗化用“早发白帝,暮到江陵”,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炼了许多,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作者在流放途中所作的《上三峡》诗里说:“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回想那时,船只绕着黄牛山打圈子,三天三夜就像一步也没挪动,差点让人愁白了头,行程是何等的艰难,人心又是何等的悲苦!没想到上行几个月的路程,如今一朝一夕间就越过。“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也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感。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两岸猿猴啼声不断,回荡不绝。有论者持别推重这一句。桂馥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施补华说:“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这句诗的妙处固然在于造成了文气的疏宕和回旋,但更主要的,乃是与下句连读,真实地再现了穿越三峡的行程在诗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因为船行如飞,因为喜获自由,两岸山峦一闪而过,叫人目不暇接,诗人此时归心似箭,似乎也无意赏景。因而视觉的印象很模糊,但听觉的印象却是十分清晰。“啼不住”,并不是说三峡两岸猿猴一直在不停地鸣叫,而是衬托出船速飞快,第一只猴的叫声未绝于耳,第二只猴的叫声又传来,就像呼呼掠过的江风一样,无头无尾,连续不断。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此时心境不一样,因此,他突破了以前咏猿诗哀愁、悲伤的氛围,将欢悦的心绪和浪漫的情调融入其中。
轻舟已过万重山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为了形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用了一个“轻”字,别有一番意蕴。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尚在流放途中时,诗人感觉是“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而现在,重负已释,又如何不令人轻松呢?待万重山一过,诗人历尽艰险重上坦途的快感,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
评 解
全诗虽无一个快字,但我们却分明感觉到:一是舟行之快,二是人心之快。诗人急欲还归的心情,洋溢于明快的诗歌节奏中。全诗写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此诗有一种历久弥新的鲜活感,无论我们是否经过三峡,也无论我们何时去过,每每读起,总觉得如在目前。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快意叫人心情轻松畅快,使人神远,因此百诵不厌。
8、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那白帝彩云,轻舟重山固然使人感到明丽轻快,但长久振颤人心的,是两岸低沉的猿鸣。掩卷之余,会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悲哀向你袭来。
这首诗是李白留给三峡的压轴之作,但李白这次过三峡的时候,不是桂冠诗人,而是枷锁罪犯。这位年届花甲、名闻天下的老诗人正遭受了平生第二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政治打击,坐牢流放。纵然是遇赦释放,但他背上的罪名已无法洗清,他命运的悲剧也是被注定了的。
这同他年青时第一次过三峡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是三十三年前,李白只有二十五岁,满怀辅弼天下的雄心壮志,仗剑去国,一路放歌经过三峡。他曾登上巫山,仰天长啸,徘徊阳台,携卷吟哦。当源自故乡的江水把这游子之舟送到荆门的时候,李白放眼望去,但见“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为自己进入了可以大展才华的天地,一度陶醉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美妙幻景之中。
但是,这位曾经受过大唐风范熏陶的旷世奇才时运不济,33年后的今天,他虽然诗名大成,但在政治上却不是一般的怀才不遇,而是落得了“世人皆欲杀”罪名。这就使得整个三峡在重见李白时,也形如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是公元759年初夏的一天,李白被公差喝斥着,押进了峡口。逆水之舟在黄牛岩下挣扎着。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他此刻的吟叹正如猿鸣般悲切。当年李白出峡之后,游历了16年,才被吴道士推荐进京。但是,这时的长安已无盛唐气象,大明宫里充满腐败气息。朝庭奸佞当道,危机四伏。李白的天才也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还有荣华啊的待遇,但他意识到皇帝只不过把他当作东方朔式的近幸,并不重用。他心日益苦闷,时常流露出对当朝权贵的鄙视和傲慢。于是谗毁屡至,不到三年就被逐出长安。从此,他就披头散发云游天下。
黄牛如故,峡山依旧,人世却已变迁。在以后的岁月里,如果李白真是隐身避世,他满可以在山水中走完诗酒人生。但悲剧就在于,王朝已经腐败,而李白的报国之心却不能熄灭。他只是借酒浇愁,佯狂发愤,常常“拔剑四顾心茫然”他在山林中的啸叫其实是同国运朝纲相联系的。就在李白迟暮之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永王李凌奉命起兵平乱。李白以为抱国的时候到了,应聘为幕府。岂知叛乱未平,抢先做了皇帝的李亨认为李凌是要争夺帝位,发兵征讨,李凌兵败被杀,李白竟牵连入狱。从此,他陷入了深渊。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押送李白的船只在峡山的夹持中艰难行进着。仰望两岸绝壁,他想起寻阳监狱的高墙,高墙之下,他曾日夜呼天而啼,血泪落在地上,尘土都成了泥浆。时节已是春天,望窗外却不见一根青草。李白已经56岁了,儿子伯禽远在山东,老妻此时也隔在南昌,孤身一人,喊天叫地不灵。他只想讲清楚自己只有抱国平乱之志、绝无偷天换日之心。但他不知道皇位之争的厉害,而且他得罪的也不仅是皇权。当时朝庭议论,居然都喊要把他杀掉。其中怀恨在心者有之、嫉才妒能者有之、卖友求荣者有之。最可恨的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场朋友,李白在长安时,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但他们是“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现在一个个都翻脸不认人了。当时在肃宗朝庭当左拾遗的杜甫在诗中记录了这段史实,他说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邻才”这话现在看来还叫人恐怖。李白何罪之有?现实和历史的评价在李白身上反差为何如此之大?这可真是千古奇冤。杜甫当时人微言轻,他的意见当然不会得到重视,后来他自己也被贬出朝庭,漂泊到了三峡。李白当时不知道外面情况,在狱中写了一首血泪斑斑的《万愤词》寄给朋友魏郎中,但渺无音讯。李白有一位兄弟在三峡一带,现在也不能上岸去找他。他只能呆在船舱里。险滩急流不时拍击着船底,岸上断续传来纤夫的叫喊。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叹息着。就在绝望之中,他们穿过巫峡,进了夔门。岸上的人们看见这蓬首垢面的老犯人,谁也认不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太白。因为人们早就传说他在流放途中跳水自杀了。流言急于将他置于死地,连杜甫也信以为真,悲痛地“投书吊汨罗”人们不知道这位老诗人还一命悠悠的活着。原来李白在牢里一直关到秋天,总算被率兵路过这里的御史中丞宋若思保释出狱。他为了表明心迹,挽回声名,竟又随军平乱,但没走多远就在安徽宿松病倒了。朝廷并没有因此而饶恕他,而是将他流放夜郎。这样冤罪和屈辱就一直押送着他,现在才到了白帝城下。如果不是天旱大赦,他真是会死在途中的。
“五采云间雀,飞鸣天上来”赦令传到时,李白高兴的这样吟叹。他的天真和幻想又复苏了,以为从此“天地再新法令宽”,有机会重伸报国之志,以正平生之名了。以至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还常常“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病死的前一年,他还挣扎着高叫“岂惜战斗死”,参加太尉李光弼率领的平乱军队,可怜又一次病倒折回。他至死都不明白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放舟东下的清晨,三峡竟听到李白这样的绝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其实,彩云间没有他的寄托,江陵又何曾是他的回还之地,他已找不到人生归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载去的不是真实的李白,而是他超凡脱俗的诗魂。只有两岸的猿声真真切切,超越时空,是永远也啼不住的。
9、需要两岸寻找融合点的有为的政治家和民众来打破僵局,扭转台独的价值错乱。
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缺乏智慧的,两岸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的是一种识其大者的智慧。就目前而言,何者为大?曰和平繁荣为大,民众福祉为大。只要符合这样大的原则,大的方向,就大可踏步前行。
虽有猿声啼不住,但愿轻舟早过万重山。未来的时间自会做出公正的评判。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