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人文与科技”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  ——兼谈在人文与科技之间保持张力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8862 (1999)09—0007—03
  由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和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和资助,国家科技部海峡两岸交流中心协办,海峡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人文与科技”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5月25日至6月3日在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举行。 海峡两岸的代表共24人,提交学术论文22篇。台湾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些着名学者分别以主持人或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了研讨会。国家科技部海峡两岸交流中心顾问李朝晨、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麦朝成、李国鼎、科技利用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昭明先生等分别主持会议并致辞。中华大陆代表团成员分别来自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和武汉大学。大陆学者在学术研讨会后先后拜访了台湾法人财团资讯工业策进会,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中山大学等,并到新竹科学园区和台南科学园区等地进行了参观考察。海峡两岸学者认真交流信息,共同探讨学术,促进了相互的沟通与了解。
  会议的学术论文围绕“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人文与科技并重的社会。重庆大学李晓红教授探讨了科学进步的价值合理性问题,从科技进步的价值蕴含、价值基础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所陈丽瑛研究员对台湾和大陆的人文、社会与科技人才供需结构作了实证的比较研究,认为相比之下,大陆更重视文化和基础科技,台湾更重视经济政治和应用科技,海峡两岸可通过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为实现中国人在21世纪成为世界文化与科技的主流的理想奠定基础。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欧阳康教授主张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认为应当正视当代社会的各种现代病,透视人文与科技之间现实分化和对立的原因;克服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各种片面理解,重建当代人类精神;立足当代人类实践,探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途径与共建方式。
  (二)经济科技发展与人文。台湾大学经济学所刘碧珍教授等从对台湾厂商的研究开发与污染防治的调研分析入手,考察海外投资对于科技与人文的影响,认为如何推动一种既能维持长期经济增长又能兼顾地球长期生态平衡的永续发展战略,是各国面向21世纪所面对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段异兵博士以着名科学家竺可帧先生为例,探讨1919—1937年中国科学家的人文关怀,诸如为建立新的交叉学科而呼吁,倾力将科学精神渗透到国民人格和对传统文化的科学阐释等,认为科学家的人文关怀对于营造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三)人文与科学的交叉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建新博士等从人格测验的发展看中国人的个性研究,主张利用人格测验这种客观化、数量化的工具来描述社会成员的个体差异,寻找多姿多彩人格个体差异背后的共同结构或共同规律,并比较不同社会群体和文化群落中社会成员的人格结构或规律的异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博士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自己人”及其边界,认为“自己人”作为中国人特殊的分类和认同概念是与中国社会家庭功能的未分化特征及其意义相联系的,它有可能成为人际间个人特征信任并成为契约制度信任的个体心理基础。
  (四)生物科技与人文。台湾交通大学通识研究中心孙治本博士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考察由避孕技术所造成的“性的去生殖功能化”和由复制人所可能造成的“生殖的去性化”,及其所带来的伦理效应,认为性作为人类关系的基础地位正在动摇,人类应当面对被生殖科技改变的人类生物性质及其伦理效应,从“未来伦理学”及其所要求的“对于科技远程效应的想象”做出应有的选择。
  此外,论文中还涉及资讯(信息)科技与人文,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等问题。
  此次交流是笔者首次正式参与人文与科技界的双向学术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又在海峡两岸学术界之间进行,并结合着对于台湾的科技与文化的考察,由此而引出了颇多感受与思考,这里略谈一、二。
  第一、人文与科技的分化、对立与冲突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有必要给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以自觉地促进其相互结合、内在融通与健康互动。
  第二、人文发展与科技进步在实践中的分化、对立甚至冲突,既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也有其利益和价值方面的根源,还有其认识方面的因素,这就是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片面和偏执理解。现对后者作些分析。
  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方面,既有以强调“实证性”为主要标志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也有以片面强调“功利性”为主要特点的狭隘功利主义科学观。前者以经验证实原则划分科学与非科学,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满足经验证实原则,也就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他们把科学抬高到至上的和唯一的地步,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绝对对立起来,以科学文化否定和反对人文文化。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实际上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自然科学精神。后者单单关注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实际效用,仅仅注重科学技术的手段意义,置科学技术的其它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导致科学技术的误用和异化。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实际上成了庸俗的功利精神。在我们看来,科学精神包含了实证性又不能仅仅归结为实证性,科学精神包含着功利追求但又不能仅仅看作功利性意向。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重塑当代科学精神,需要一种大科学观,密切关注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发展及其精神实质,特别重视科学的人文目的和人文意义,把科学看作人类文化发展进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和积极动力,把科学精神看作人类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着种种片面理解。比如,现代西方以反对科学主义为主要目标的人本主义,他们反对理性,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非理性精神。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重人伦轻科技为表征的人文主义,他们重义轻利,重本轻用,重价值理性,轻工具理性,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伦理精神。再如,现代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解,如把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或等同于人文科学的精神等。在我们看来,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是人对于人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它既活跃于精英文化之中,也存在于大众文化之中;它既为知识分子所特有,也为社会大众所共有;它既是一种理性意识,也是一种非理性的体验;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它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种现实的行为规范,等等。重建当代人文精神,需要从科学与人文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超拨出来,超越对于人文精神的片面和狭隘理解,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和根本发展来反思人类精神的当代建设。
  第三、应当自觉立足当代人类实践,探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途径与共建方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立足当代人类实践,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当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历史责任。
  第四、当代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海峡两岸的科技与人文界有着同根的悠久文化传统,又面对着当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科技优势与文化特色,有着很多可以相互学习与合作的地方,应当也有必要加强合作,争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在21世纪之辉煌。
哲学动态京7~9B2科学技术哲学欧阳康19991999欧阳康,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院院长 湖北武汉 430072 作者:哲学动态京7~9B2科学技术哲学欧阳康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00:48

[新一篇] 湯壽潛學術討論會綜述

[舊一篇] 海峽兩岸紀念劉銘傳逝世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