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及其内在意蕴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4)06-0004-04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人的价值,国内学界多年来的通行观点是: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是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的行为、活动因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具有的价值。本文认为,这一论点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物质需要和某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如人们在衣、食、住、行、健康、娱乐、艺术欣赏等方面需要的满足,都要以货币为媒介。就是说,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要占有一定量的货币,就可以用自己所拥有的货币来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例如,一位孤寡老人卧病在床需要帮助,人们要帮助他(她),就 可以用自己的货币,为他请家庭服务员;一个地方发生了自然灾害,人们要救助灾民, 也可以用自己的货币来购买救灾物品,或是直接捐款给有关部门。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如普通的工人、农民、战士、公务员、教师所具有的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取得货币的能力,总要大大低于企业家、影视明星、知识精英等社会精英在这方面所具有的能力。这是生活中的客观事实,也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少报酬,取决于他能够创造多少物质财富。
    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的实际能力总要远远低于社会精英的实际能力。现实生活显示,社会大众与社会精英不仅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他们的个人生活消费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且在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的能力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战士、公务员、教师用自己一生的积蓄甚至生命来救助他人,也只能救助一个人或几个人,而一个成功企业家只 要拿出自己财富中的很少一部分来从事慈善事业,所能救助的人数就可能不止成百上千 。
    这样,按照国内学界通行的人的价值的论点,如果一个工人、农民、战士、公务员、教师同一个企业家、影视明星、知识精英同样都力图通过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来提高自己的人的价值,结果就注定是:这个工人、农民、战士、公务员或教师的人的 价值必定永远低于这个企业家、影视明星或知识精英的人的价值。如果我们社会中所有 工人、农民、战士、公务员、教师都相信了这种人的价值的理论并依据它来审视自己与 那些社会精英们的人生价值,他们所能得出的惟一结论就只能是:自己的人生是没有价 值的,不成功的。
    因此,我相信提出上述人的价值的论点的本意,是要提倡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并鼓励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这种价值观,但这种观点的实际社会效应却是消极的,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选择自发形成于市场经济中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二、人的功用价值与人的伦理价值
    上述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之所以必然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在于其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理论缺陷:没有区分人的功用价值与人的伦理价值;而只是笼统地论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人的功用价值是人通过自己满足某价值主体的需要并且对该价值主体具有实际的效用或功用的行为所获得的功用性或效用性的价值。人的伦理价值则是人通过自己满足伦理规范对于“人”的要求从而也是满足社会对于人们道德行为的要求的行为而获得的价值。这是两类完全不同、不能互相替代的人的价值。
    第一,标准不同。一个人能否通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获得相应的功用价值,只决定于其行为的结果是否对一定价值主体具有实际的功用或效用,同行为动机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的功用价值的大小,只决定于他能否提供满足他人和社会所需要的商品,同其行为动机是追求个人私利还是为人民服务并没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人的行为能否使其获得伦理价值,则只取决于行为是否满足社会伦理规范或形成于社会教化的自己良心的要求,同行为是否具有实际功用或是否产生实际效用完全无关——舍身救人的行为永远都是高尚的,却未必总是成功的;仅仅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市 场经济行为(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虽然可以有效地满足自己、他人 和社会的需要,但并不因此使一个人的伦理价值得到相应提升。
    第二,基础不同。人们通过系统学习所获得的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通过实践锻炼所获得的专门经验,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专门的才能或能力,如管理才能、艺术才能、科学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劳动能力、作战能力等,可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并产生实际的功用或效用,是形成人的功用价值的基础。一个人所达到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其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是其伦理价值形成的基础。所以,一个道德品行低下的人,照样可以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具备一定的功用价值;而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也同样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具有他人所不具有的伦理价值。
    第三,每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终程度不同。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们所具有的功用价值 永远都是不同的。但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所应当达到的道德境界却是相同的,他 们最终可能具有的伦理价值也应当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个人,社会公众的功用价值确 实小于社会精英的功用价值,但如果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都遵循社会规范的要求,都诚 实、正直、公正、善良、无私,他们就都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完善的人,都具有相 同的伦理价值。
    第四,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一个人的功用价值的大小,意味着他所得到的物质报酬的多少。在市场经济中,人的各种可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并产生实际的功用或效用的才能或能力,如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劳动能力等,都可以转化为他们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即物质报酬的能力。一个人的功用价值的实现,通常意味着他的能力为他人和社会所承认,得到了相应的物质报酬。他们的能力越强,功用价值越大,所获得的物质报酬也就越多。另一方面,一个人的伦理价值的大小,标志着其道德完善的程度,精神境界的高低,同其得到的物质报酬无关。
    第五,对社会的意义不同。人的功用价值直接关系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具体发展,人的伦理价值则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第六,动机不同。人们提升自身功用价值的目的是复杂的,可以是追求更多的物质报酬,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物质生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人生;也可以是为国争光,为社会做更大贡献。另一方面,人们提升自身伦理价值的目的则相对单纯,只局限于伦理道德领域,如从道德上完善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
    最后,所标志的价值取向不同。人的功用价值所标志的价值取向是鼓励人们学习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的伦理价值所标志的价值取向 是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诚实做人,从道德上完善自己。对于社会,这两方面都 很重要,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立的意义,不能互相替代。
    人类社会历来把“德”和“才”作为评价人的价值的价值标准。“德”是标志人的伦理价值的价值标准,“才”是标志人的功用价值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评价标准的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决定于他的德与才,即他的伦理价值与功用价值,而不是他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第二,人的伦理价值和功用价值相互独立,不能互相替代,我们既不能因为一个人具有很高才干就忽略了对他德行的要求,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才能较差就忽略了对其德行的尊重。
    国内流行的人的价值的观点的主要理论缺陷,就是忽略了人的伦理价值和功用价值而笼统地讨论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而导致错误的人的价值评价:仅仅因为一个人具有很高的功用价值就盲目地肯定他具有很高的人的价值,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功用价值不高就断定他也没有多高的人的价值。
    三、人的价值应以人的伦理价值为核心
    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功用价值和伦理价值及其所标志着的两种价值取向都很重要——前者是推进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后者是保持社会稳定与秩序的条件,但在我们所应当倡导的价值取向或价值观中,人的价值只能以人的伦理价值为核心,只能在肯定人的伦理价值的前提下肯定人的功用价值。
    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正常状态的社会,地位最高、性质最重要从而最值得所有人都追求的基本价值,永远都是社会伦理规范所肯定的伦理价值——诚实、正直、公正、善良、无私、勇敢、勤劳等;而为市场经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艺术、体育等特殊社会领域所注重的各类功用性价值,如物质财富、科学成就、艺术或体育方面的才能等,则在地位、重要性等方面都要低于、小于这些基本价值。所谓正常状态的社会,即没有迫在眉睫的、危及着整个社会生存的战争或其他巨大灾难,只要能够保持基本秩序就可以不断地发展、进步的社会。对于这样的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固然都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却是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与保持。只要能够维护、保持社会基本秩序,物质财富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等就有了基本条件,就会不断向前发展;而一旦社会基本秩序受到损害,物质财富的积累就可能导致社会生活的腐败与民众道德的堕落,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可能加剧社会的分化与矛盾,文化的繁荣则可能只是使更多的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加速社会风气的腐化堕落。因此,对于这样的社会,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维护、保持社会基本秩序,使每一个人都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做人的人,成为按照现行社会伦理规范待人处事的人,从而人的伦理价值也就必然比人的功用价值更重要。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定,使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只要我们能够维护、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社会就会不断发展、进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自身功用价值的追求,也往往伴随着人与 人之间的竞争以至冲突。因此,在我们社会所应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中,人的价值 必须以人的伦理价值为核心。我们必须强调:人的伦理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人的价值并且具有高于人的功用价值的品格,强调人对于自身伦理价值的追求是任何非伦理行为都不能替代的;惟有达到崇高道德境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高尚的人。我们必须明确:在我们的社会中,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科学精英、当红影视明星,还是在社会中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战士、公务员、教师,他们所能实现的人的价值的最终极限是相同的。只要他们诚实、正直,不断从道德上完善自己,就都能实现相同的人的价值。
    收稿日期:200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沈阳4~7B1哲学原理柴秋星20052005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结合当 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进而形成的对 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探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批准号 03BZX015)中期研究成果。陈波文华,男,1940年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译审,10073Analysi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Consumeris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Mao Shi-yi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enyang 110031 ,Liaoning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
    吕嘉(1954—),男,河南漯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政治学研究。 作者: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沈阳4~7B1哲学原理柴秋星20052005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结合当 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进而形成的对 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探究——当代公共哲学的理论视角”(批准号 03BZX015)中期研究成果。陈波

网载 2013-09-10 20:58:50

[新一篇] 當代哲學的價值危機與再探索  ——兼評后現代哲學觀

[舊一篇]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及其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