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军可抗住日军,却打不过共军?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在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有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

    那就是:国民党军面对强大的日军,可以顽强抗击八年,并形成稳固战线,直至迎来抗战的全面胜利;而与最初比较弱小的共产党军队作战,却在短短几年内就被打得大败,这是为什么呢?

    就此问题,我已经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迅速打败国民党的几个关键》一文中作了阐述,但比较宏观。今天就战略战术问题,做一个微观阐述。

    国军与日军作战,在战略上没有吃什么亏,事实上还略占上风,吃亏就吃在国军装备差和火力差上面。据某些权威统计数字,中日军队的火力配备比是1:4到1:5。

    在整个抗日期间,日本的战略和战术没有什么出彩的,基本上都是逐次推进,跟国民党军队硬碰硬。在抗战初期的几大会战中,国民党也是拿出血本跟日本人硬拼。但问题是,尽管国军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在每个作战面上并不能同时摆那么多的部队,因此火力并不占任何优势,相反密集的部署使士兵们更容易成为炮灰

    只是由于战局的扩大,日军兵力分散,后援不济,进攻的势头才迟缓下来。相反,国军兵员补充方便,美国的军援也逐步加强,战线才得以稳定。在局部战场上,国军甚至开始获得一些胜利。

    总之,国军在抗日战场上打得是非常英勇的,而且日本也没有出什么奇兵,基本上都是硬拼。这样就造成在局部战场上,国军都基本拼不过日军,而只能做到在战略上逐渐消耗和拖垮日军。

    说到底,火力差的劣势来自国家工业化进程慢,重工业和军工业跟不上, 国家财力也薄弱,这也就是说经济实力最终决定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在常规战争时代拼的其实就是工业化,德国、苏联和英美拼的是飞机大炮;而中日拼的是步枪和机枪,但中国在这个方面就是不如日本!

    国军与共军作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硬碰硬。在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阶段,共军开始是不服气的,跟国军也硬碰硬地血拼,结果呢?共军由于火力上的不足,基本上是三打一也打不过国军,最终才不得不被迫收缩后撤,直到被逼无奈,陈粟才拿出全部家当啃下了74师。但这并没有改变危局,因为这样的打法太过侥幸了。共军由此改变了战略。

    第二阶段:运动战。在这个阶段,国民党在战略上显示出了被动。共军三路大军在中原纵横驰骋,国民党被打得七零八落。但具体到每一个战役,共军都要保持四、五倍的优势兵力,而且也注意先啃弱旅,而避免与74军、18军等国民党主力部队硬碰。事实上,经过这一阶段的作战,胜负的天平已经转移。

    第三阶段:硬碰硬。这一阶段,又是硬碰硬了,但轮到共产党找国民党打了。济南战役已经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王耀武就是被解放军的人海战术给吓傻了。三大战役除了淮海战役几乎没有什么悬念了。淮海战役虽然国民党军占有人数上的优势,但却是被解放军一股一股吃掉的。事实上,在每个具体的小战役,解放军还是保持人数上的优势。国民党军之所以如此被动,既是整体战略上的被动的体现,也是内部派系林立,调动不灵所致,而被解放军将各个击破的战略发挥到极限!

    总之,国军与日军作战好象两个中国武士跟一个日本武士在决斗场上决斗,但中国武士的剑不是很锋利,总被东洋刀削断,但一直用半支剑在苦苦支撑。

    而国军跟共产党作战,好象是一个中国武士在一片麦地里被十个手拿铁棒的中国农民团团围住。武士停下来说:“你们一个个上行吗?”没想到他刚一迟疑,十个农民就蜂拥而上,这个武士被乱棒打死!

    呜呼!历史就是这么简单! 


中华网社区 2010-09-20 09:11:31

[新一篇] 回憶:斯一大一林為什么要割一走一外一蒙一古

[舊一篇] 今天雙十節,距離1911年99年,碧血黃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