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孕育成形到成熟时期的舞蹈艺术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戏曲舞蹈作为一个独立的舞蹈体系是随着京剧艺术的成熟而确立起来的。 

    京剧史家把四大徽班进京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左右至光绪六年(1880年)定为京剧孕育到成型的时期;1880年至1917年为京剧成熟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淘涿、润化、融化,京剧声腔和表演体系形成。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清人沈容圃绘的《同光十三绝》就记录了这个时期13位有名的京剧演员的舞蹈形象。该图自左至右为:郝兰田(《行路》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胡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富(《采桑》罗敷)、杨鸣玉(《思至成》明天亮)、卢胜奎(《空城计》诸葛亮)、朱莲芬(《琴挑》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这些演员有的原是昆曲演员,后来兼演京剧,如徐小香(1831~1882年),他长期在北京三庆班与程长庚合作,演出《群英会》、《镇潭州》、《取南郡》、《借赵云》等剧,享有盛誉。他对京剧小生的唱、念、做、打有较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对戏曲舞蹈的水袖、翎子功技巧,有独到之处,为戏曲小生的舞蹈艺术的成熟作出了一定贡献。据说他曾因与程长庚发生争执,愤而辍演,每日在家化妆整齐,对着穿衣镜练习身段、舞蹈。后再应程氏之邀入三庆班出演,技艺惊人。他在饰演《凤仪亭》中的吕布时,以翎子轻拂貂婵粉面,拢而微嗅的舞姿,活现了吕布此时此刻的心情,传为艺坛佳话,历来被引为以舞蹈特技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例证。 

    生行艺术的发展是京剧成熟的重要标志,“同光十三绝”中,以饰演文武老生名盛一时的谭鑫培(1847~1917年),更对戏曲舞蹈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善于揣摩人物,创造舞蹈绝活,表现人物彼时彼景的心情,不少被后人效法。如在《连营寨》中,他饰刘备,在“火烧连营”时,他舞袖扑火,交叉运用“吊毛”“硬抱背”“单腿蹉步”等跌打技巧,出色地表现了烟火弥漫中刘急迫无告的心情。他的腿功极好,又善于运用舞蹈特技表现人物,他演《向樵闹府》饰范仲禹,因找不到妻子和孩儿,急得神经失常,他一脚把靴子甩到头上,出色而艺术地表现了疯汉的情态。谭氏同治末年登台,历经光、宣和民国三代。他自幼学习武术,曾以武功为人看家护院,担任镖师。他研究过各种武术招数,并将其化入自己的舞台艺术。《翠屏山》过去的石秀舞刀,只是耍个四门刀,他吸收了武术六合刀法的许多动作,活现了石秀的武艺和此时激愤的心情,为时人称道,故而谭鑫培有“单刀小叫天”之称。所以谭派的八大绝活:刀、枪、鞭、锏、马、旗、鼓、箭,都是指他利用这些道具进行舞蹈的功夫(见王庾生《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同光十三绝》保存了当时13位着名演员的风采,弥足珍贵,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当时极有影响的余三胜、张二奎、胡喜禄等人的形象。特别是余三胜,他对老生艺术的成熟极有贡献。他扮演刘备的塑像可略见其神采。 

    前辈卓越的戏曲艺术家的辛勤劳动,为戏曲舞蹈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基础,在波涛滚滚的艺术长河中,他们像一股股清流,汇入主流,使其更为博大精深。京剧舞蹈艺术的丰富和醇美,也影响新兴的艺术,1905年北京丰泰照像馆的摄影师,就请谭鑫培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无声电影片。影片主要表现黄忠的英勇豪迈,有“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意义深远。京剧武旦优美的“趟马”就与清末着名的武旦荣蝶仙的精心创造有关。据说荣氏平素极喜古代仕女画,画室内四大美人的画幅高悬,他日夕揣摩,终于把古代仕女的美姿糅进了旦角趟马舞蹈之中。有人说他趟马中三勒马低视前尘时,有“沉鱼”之容,骑马远眺时显出“落雁”之美,迎面大风吹来,就得有“闭月”神情,按住马头,探查路径,就得显出“羞花”之姿。古人把“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赞誉绝世佳人,仕女画又将这四种美姿,绘为四大美人的“典型形象”。荣蝶仙又把画中静态的美姿,化为旦角“趟马”动态美的舞姿,可谓匠心独运。故而至今人们评论说:“从荣氏起,旦角趟马已经精炼到了高超程度,至今舞台的旦角趟马,未出荣氏之左右也。”(见丛树桂《“民鞭儿”与“马”的表演》)这个论断有些绝对,但可说明这一时期一些卓越的京剧艺术家对戏曲舞蹈的成熟所作出的贡献。


网载 2013-09-10 20:55:15

[新一篇] 五胡十六國皇帝簡介

[舊一篇] 京劇形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