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河北梆子兴起之后,剧目丰富,名伶辈出,各个班社实力很强,相比之下的罗罗腔只能算个民间小剧种,各个方面都很逊色。因此,当时艺人们为了糊口,不得不到偏远的山区另谋生路,于是就转移到河北省的行唐、阜平与山西省的灵丘、广灵、繁峙、浑源、应县等地,并在雁北站住了脚根,成立起职业班社。据传说,当时灵丘有个唱旦的演员,名叫雷有子,专攻青衣、小旦,唱腔优美动听,表演艺术高超,踩起小旦“跷子”飘然如飞,多少观众为之倾倒,享有“看了雷有旦,三天不吃饭”的盛誉。
解放以后,灵丘县成立罗罗腔剧团。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罗罗腔在唱腔吐字、念白里柔合了雁北地方色彩,使之从演出剧目到音乐唱腔及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以其独特的剧种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罗罗腔传统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同小异,有些曲牌和锣鼓经也是从梆子剧种借鉴而来的。
传统代表剧目有:“小二姐做梦”、“锦缎记”、“读绒花”、“龙宝寺”、“黑驴告状”、“两狼山”、“杨家将”、“罗通扫北”、“飞天闸”、“描金柜”等四十多个剧目
网载 2013-09-10 20:54: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