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对课堂教学的关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视阈。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思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仅要改变教师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还要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种种问题。对于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长期以来争论不断。自然科学的学科,如数理化等学科,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知识系统与积累层级,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一环扣一环地掌握。比如必须具备了平面几何的知识,才能顺利进入立体几何的学习。而语文的学习就不一样了。正如学生们所说:“学不学,复习不复习,考试分数差不多,所以也就把学语文的时间让位给了其他学科了。”语文学习的知识系统与层级不明显,这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所在。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观念的问题。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陈思和先生也认为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王富仁先生认为语文课堂教育的核心是情感培养。几位专家的论述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应该成为有性灵的识知者。围绕着这样一些思想,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问题。
  一、学校语文课的定位
  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不知道上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这样的疑问。确实,由于是母语的学习,语文学习的范围毛细血管化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座右铭,让语文课的任务越衍越重,似乎什么东西都要在语文课上学。字写得不好,是语文老师没有教好;假条不会写,也是语文课没有学好;道德素质下降,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对于40分钟的一节语文课,在课上需要老师重点关注的到底应该是些什么东西呢?
  随着1904年语文学科宣布独立,现代语文就走出了古代语文无所不学的境地。语文课成为与其他课在课程表上同时存在的基本课,因此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否则就没有必要专门开设语文课了。语文课的存在价值表现在:书面文学语言系统的学习由语文课承担;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课完成;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主要在语文课上得到熏陶。[1](p79) 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最终体现在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这个语言是什么呢?有研究者归纳了几种值得我们注意的观点:语言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能力;语言是存在的寓所;语言是人的一种创造;语言是命名,语言是界定,语言是给定,语言是人类认识的辽阔疆域和划定的边界。[2](p16) 总而言之,语言是组成一个社会人文环境的基本粒子。作为一种表意和交流的符号系统,不仅仅指字词句的识得、语法的运用,而且是容纳了人类精神的所有可能。我们经由语言去理解并且就在语言中理解。一个人就在他能够使用的语言中,并且经由这些语言去思考他最好和最坏的想法,去理解他最大的快乐和痛苦。语言并不是一个人可以随意拾起放下的工具。它包围着一个人,并且侵入这个人的所有经验、理解、判断和行动中。通过语言,一个人才参与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中来。也就是说,每一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纳入这一社会的语言体系。语言体系是凝聚一个社会的基本网络。语文课通过一篇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学习人类语言的产物。师生在课堂上面对的语言就是面对人、面对世界,以充满着心灵的体验去赋予世界感性的意义,从而形成融入个体生命的语言。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语言是非常可怕的。人创造了语言,同时又被语言所塑造。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语文课这个独特的空间,让师生在语言情意的表述中凝聚着生活的艺术化,显现着生命的诗意。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构成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要素是语文学科中应当授予学生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素材构成。但是,不是这一切知识素材都是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必须选择特定的知识素材,在课堂上加以授受。
  (一)经典文本的阅读。
  学生在语文课上习得的是一种书面文学语言系统。一篇篇经典作品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特定的时间里去阅读、体会和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靠日常口头语言无法完成的学习,进而能够对文本进入深层次的理解,能主动寻找文本与其他读物或者与自己经历过的事件的连接点,从而理解世界。学生自己不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也能了解的事物和思想感情,是不需要语文课上教师努力地讲解的。语文课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如果不通过教师的指点,不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就无法了解、无法感受的事物和思想感情。这种事物和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这样的表达方式。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沟通书面语言和生活中日常语言的关系。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3](p24) 叶圣陶先生也这么表述过: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读古书读得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4](p76) 由于经典的作品有些离现在的年代已经久远,学生阅读起来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会表现出兴趣不高,但是不能由于怕学生不感兴趣,而忽略了经典的阅读。文化的快餐化,不在课堂上强调经典文本的阅读与训练,要学生在大众文化、传媒文化弥盖的课外再去阅读是不现实的。有一位教师选择了《东风破》《蜗牛》《妈妈,我爱你》三首流行歌曲作为文本,在课堂上让学生鉴赏,加之多媒体辅助,课堂上又是音乐又是画面,让人挺轻松的,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整堂课上下来后,笔者有一个很大的困惑,这三首歌词值不值得用宝贵的一节课去鉴赏?它的价值何在?整节课让听课者觉得浅,跟内容的选择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一下课学生们就在议论:“这是语文课还是音乐欣赏课?”“笑过之后,轻松过之后,好像没有什么感觉。”的确,如果一节语文课上下来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点思考、一点点回味,这是失败的。上课的内容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但是过后学生们自己也感受到了无味。在课堂上学生鉴赏时也谈到了这样的观点:“很贴近生活,就像是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但是太幼稚。”学生们用“幼稚”表达的也许就是一种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期望: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区别于课外的生活。
  (二)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作为与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并列存在的一门课,与其他课程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文课上通过一篇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培养的是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这是应当明确的,否则就没有必要单独开设一门语文课了。“当其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的语言素质的时候,中小学语文教学则应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素质的能力。”[5](p4~6) 具体说来,语文课堂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敏锐的语感、对民族语的深厚情感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审美情趣。我们要致力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这样的要求需要落实在篇章的阅读与鉴赏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赋》时,把能力目标定位为“把握并学习课文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的写作特点”及“赏析课文骈散结合的精美语言并背诵”。为落实能力培养与训练,教师重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与作者高洁的灵魂对话,并在这种感受、体验下,理解、鉴赏本文,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初读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研读把握文章所描摹景物特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自学和交流中完成本课相关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及整合,并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碰撞出个性化的思想火花。
  (三)必要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语文基础知识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大致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鉴赏常识、文学史常识和文化常识,等等。这些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在师生眼中其实就是一定的规范,是必须掌握和遵守的,否则难以形成交流。让学生掌握这些规范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范,创造性地去运用,以提高感悟语言的性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于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应该在文本的学习中进行,不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而去学习。在语文课上是学生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学习、感悟,进而接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一位教师这么说过:“现在的中学生,有的所背的名家字号、名作精品不可谓不多,其所掌握的语法和文学理论知识也不可谓少,可为什么在这些学生中,真正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书写的,竟没有几个呢?”在很多语文课堂上,教师囿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敢放手,生怕自己漏了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到会影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课堂上的教与学是双向的。教师越是放不开学生,越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等着老师把这些知识一点点喂给自己,到考试的时候又一点点艰难地吐出来。比如,在上《赤壁赋》一课时,学生在没有任何预习的情况下,能够把课文流利地读出来。这已经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文言语感与基本知识。那么在具体的知识教学时,就不要老抓着这样的问题问学生:“‘白露横江’省略了什么?”任何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尽管我们懂得大量的词汇、短语、句法,而进入到另一种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快黔驴技穷,结结巴巴,又比又划,然而无法对话。在语文课堂上基础知识的传授不能孤立地进行。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对文本理解的过程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小小寰球”,而非“盲人摸象”。
  三、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应把握两个基本问题,即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或者增删、更换。[6](p46)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以下方面。
  (一)教师自觉地丰富课文。
  教师要能灵活地驾驭教材,首先必须把课文读厚,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学生读不出的深厚。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与世界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如上所述,语文课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如果不通过教师的指点,不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就无法了解、无法感受的事物和思想感情。一般来说,可以从陈述的对象、对象的特点、陈述对象的材料、安排材料的脉络、表述材料的方式、陈述对象的背景来把握一篇文章。如一位老师上柳宗元的《愚溪诗序》,这位老师认识到:《愚溪诗序》这篇文章忽而写景,忽而写情,忽而议论。全文用自嘲的笔法,凭27个愚字连缀成文。通篇文章以“愚”贯穿始终,时写愚溪之景,时抒愚人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由愚溪“见辱于愚”自然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以愚人自居,实是对贤愚颠倒、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文章表达了孤愤抑郁的情怀,形成了寓情于景、托物起兴的艺术特色。教师抓住了文章的题眼“愚”,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不做整篇的分析,而是让学生朗读、品味好词好句,教师只抓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点拨。所以,整节课的教学教师游刃有余,学生也在轻松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主线。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确立每节课的教学主线,然后围绕主线,呈现教学内容,舍弃旁枝末节。一节课短短40分钟,要面面俱到把所有的内容讲完是不现实的。教师考虑的是在语文课堂上要展现的重点是什么。这里先明确,教师要展现的是如果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无法理解的事物和感情。一位老师上《赤壁赋》,花了大量时间放在讲解词汇、句型和翻译上。这些东西当然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不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凭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感已经掌握了这些东西。在这节课里,老师应该做的是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本身,让学生理解文章里表现的主客问答内容。在文中,主客就是词人自己内心的一对矛盾。通过哲学上的高度把矛盾解决了,“客喜而笑”,表现了词人善处人生、执着人生的思想。然后再回到文章的文笔美和结构独特等方面。文章的文笔、结构,其实也就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服务的。教学主线的确立,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就不会仅仅囿于一篇课文里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使课堂学习更系统化了,使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成为学生必须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进入的世界。这也是教师“把语文教到骨子里”的表征。
  (三)为“对话”创设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以教材为媒介作用于学生。在对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再现性知识倾向和指向性知识倾向。再现性知识倾向,指让学生知道什么、如何真实地再现课文的意义。然而让学生仅仅了解课本、教师所表述的内容,这只属于表层知识。如果仅限于达到这一层次,那么,语文教学就变成了一种信息学,只管啃咬脱离具体背景的信息。然而对于传递这些信息而言,教师并不比教参讲得更详细。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本身容易沦为某种形式的程序操作。而指向性知识倾向,正是立足于怎样避免刻板地理解文本,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其相关领域的运用,重构所要理解的文本。这是一种深层理解结构。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理解是否与被理解的东西相符,即确定性的获得,而是让学生有能力知道怎样的理解是可能的,以及是否是合理的。学生不是为学习语词而学习语词,不是就课文而学习课文,要让学生能把方法、内容和整个课程的结构及其在社会现实中的意义联系起来。正如多尔创设的“舞蹈型课程”,其中的舞步是“两个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它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中创造出来的”。[7](p34)
  在对话者与对话者之间,只要进行的是真正的对话,便总存在一种相互转变的开放性。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意义不断生成的活动。[8](p95) 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订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她)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8] 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与创造能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82~85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余昱20082008
余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桂林 541004)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82~85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余昱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3:49

[新一篇] 語文課到底講什么?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舊一篇] 語文課堂教學的“宜”與“不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