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语文教育思想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林语堂热爱读书。他说,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的大小。学校的唯一义务,是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看书的机会。“然大学之味,应系书香而已。”
  林语堂总结出一套以“兴味”为中心的随意随缘读书法。他认为:“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林语堂的书房叫“有不为斋”,即去掉“强求”,不重明确的功利目的,随意随缘而已。林语堂不同意“古书有毒”等禁止学生读古书的话,也极其反对“强同”读书,深恶那些为青年开的所谓“必读书目”,理由是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必读之书和不可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下不得不读之书。他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口之于味,不可强同,不能因我之所嗜好以强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强学生去读。父亲亦不得以其所好强儿子去读。所以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他主张读书要寻觅“文学情人”,强调“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
  林语堂所说“兴味”的本质就是自动读书。他认为读书是一种自由的探险,是“魂灵的壮游”,与任何人不相干。他反对“注射”“灌输”:“无如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识注射普遍不太成功。”他建议教师可以编成指导书及种种书目,让学生自己去看,变被动为主动。理由有二:“世上绝无看不懂的书……各人如能就兴味与程度相近的书选读,未有不可五师自通,或者偶有疑难,未能遽然了解,涉猎既久,自可融会贯通。试问诸位少时看《红楼》、《水浒》何尝有人教,何尝翻字典?你们的侄儿少辈现在看《红楼》、《西厢》,又何尝须要你们去教?许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说、史记得来的,而且都是背着师长,偷偷摸摸硬看下去,那些书中不懂的字,不懂的句,看惯了就自然明白。学问的书也是一样,常看下去,自然会明白,遇有专门名词,一次不懂,二次不懂,三次就懂了。”“读书没有什么可以训勉。世上会读书的人,都是拿起书来自己会读。不会读书的人,亦不曾因为指导而变为会读。”林语堂主张“放下架子”“和他们读”,努力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他上课提倡质疑,避免繁琐分析,“好,坏,都可尽量批评”。
  林语堂还主张精读与博览相结合。他喜欢读最上乘和最一般的书,而不喜欢二流的作品。他从最上乘的作品,比如孔子、老子、庄子、柏拉图那里寻找人类思想的源头,又从最通俗的民间歌谣、苏州船户的小曲中获取生动而新鲜的艺术原料,因为他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和苏州船户的歌曲,对他同等的重要。有的学者主张学生只读文学名着,林语堂的读书高见则是:语文好是由读闲书而来。他鼓励女儿自由看书,无论什么书有兴趣就看。于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都融进林语堂自编的“教材”里。他认为:“教小儿读书,不应离其思想见解知识太远。读通行杂志文进步易,读古文进步难。临名帖得益迟,临朋友来往书札得益速。……凡物取其近则易明易晓。此理常人少知之者,而教育之失败常在此。”

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郑州52~53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廖圣河20072007
作者: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郑州52~53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廖圣河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2:17

[新一篇] 構架在生活平臺上的地理教學  ——讓地理教學有滋有味

[舊一篇] 樹立愛國先進典型 推動愛國主義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