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 簡體 傳統 |
清晨上线,一个小朋友居然也在,夜猫子的他居然起了个大早,让我看他的博客文章。聊着聊着,他说到目前的工作状况,百无聊赖,言很想用一年的时间去当海员,到处走走看看,然后想清楚自己此生的前进方向。我极力鼓动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要知道年轻的时候,我也有很多在别人看来不切实际的想法,没有抓紧时间去实现。我告诉他,如果我现在也和他一样,才20多岁,一定会抛下很多东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看,不着急挣钱,不着急买房子,不着急.......总之,这么年轻,真是不用着急。
欧美的年轻人,流行的是25岁之前,打着背包走遍天下,借此训练自己看世界的目光——其实是心灵,然后再确定一生要走的路。
无独有偶,上午又和一位朋友聊了一会,他的一句话甚合我心——
但具体的事情,我都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要有个大一点的、有永恒意义的方向。或者说,能够在做的事情中,寄托一种信仰在里面,不是纯粹的驴子拉磨那样,为做事而做事,或者只是为赚钱而做事情。
接着,他向我推荐了一耽学堂,这个我知道,因为我买了他们策划的梁漱溟的口述记录《这个世界会好吗?》,看了之后,马上把一耽学堂加入到我的友情链接中。
一耽学堂的精神理念是“静默为主,做事第一”,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做事精神:静默为主 做事第一
我们这些年轻人聚到一块,首要的就是做事。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都怀着同样的热情,也都有着同样的胸怀,我们愿意以公益的形式来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通过我们的奉献和担当能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建设添砖加瓦,并且希望能够以此感染和影响周围更多的人,使其自觉地参与和介入到这样一种公共的事业当中来。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赶路。我们自己首先要会走路,并且必须要走出路来。
我们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中的国家和这个时代中的人民,无论是从民族复兴的整体角度,还是从个人心灵的实际需要出发,都应真正的关心和介入到民族文化灵魂的重塑和培养当中,不只是在知识的层面上,而更应是在行动的层面上,道由人显,我是指血肉、汗水、声音中活动的文化方式,每个人都应实际的出力,投身到建设大众福祉的洪流当中。
我们学堂的目标,作为文化上的一种理想,它是公共的和开放的,是所有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共同的历史使命和职责,我们一起来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而做一点事情,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解到我们的社会风气正在好转,有人正在埋头苦干,正在努力前行,这该让人感到多么的振奋和鼓舞呀!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的朋友一定会越来越多。
“第一,如果你们心里有一种你们自认为是值得珍视的信念或理想,那么,好,第二,你们就要为这个信念或理想而行动,至少是付出与这个信念或理想在你们个人心灵当中所占比例相对等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你们才对得起自己”;“如果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以文化的职责和使命而自诩的人,每一个都觉得自己的思想高超其余且堪为社会发展的标度的人,你们每一个这样的个体,如果不能为着文化的共同的建设而走到一处团结起来,互相学习协同工作,那么,每一个人都将是彻底失败的,你们的那些原来的清高的想法也终将是不值一提的,务请各位深思,文人不能做事是个耻辱”;思想的起点不是在很高的地方,而是在很低的地方,从实际生活的状况和需要入手,这是我们学堂和文化建设、民族复兴共同的生命线。
专业人员用专业术语研究专业问题,这是一个容易越来越黑暗、越来越闭锁的圈子,只要是真诚的,经过思考的和提炼的谁都可以来发言,不需要讲求他的身份和背景,并且另外的,思想的传递方式也应是简单的、平易的、有效的,我们学堂现在就倡导一种讲学的风气,让我们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到中小学里去锻炼。
思想面对的是生活的全部而非部分,这种生活不是某一部分人、某一个阶层或某一种方式下的生活,我的出发点可能是特异性的,如我的喜好、气质、禀赋、背景,但是我的思想经过提炼、升华、锤铸、不断的反复酝酿,之后的东西就应该是开放性的,起点的特异在终点是要发生变化的,“内涵越深,外延越广”,民间心态和学术的民间化是必要的。
民族复兴,它的前提是文化复兴。我们这一代人,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先天不足,与国学的根源不如上一代人那样紧密,少有家学,少有从小的学习和熏陶,古文涵养较差,不成系统;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在国学方面是有缺陷的,但我们这一代人的好处是可以觉醒自身的不足,并且这种觉醒是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的大背景下开始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以血肉的和声音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它是有弹性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性的魅力,它不因为文字和掌握文字的人的消逝而消逝掉,它的根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在人生而有之而且是人所共通的情感当中。人皆有父母,就要孝亲,这个感情是自然的,它不需要靠什么来保证。其实,就是这一点才使我们彼此之间乃至于我们和我们的先人紧紧地联结到了一处。人皆有父母,就要孝亲,这个感情是自然的,是最底色的。
中国文化是讲境界的,是通过一个场景来呈现的,这样才能嵌在心里几十年,每次想起时都记忆犹新,仿佛再次沐浴其中。孔子圣言就是先说出来,有个声音的东西,有个整体的界面呈现,然后经过时间的过滤留下的。正因为经典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体会经典,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原初的阶段。文化这个东西,给年龄越小的讲难度越大,怎么把这个东西不失其原味地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呢?第一个要借助的就是声音,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动静疾缓,回旋曲折,使一切有形的知见如涓涓溪流融入其间,化于无形,运乎细微,弥散虚空,无所不至。
文化的东西首要的是彼此的沟通和交流,爱情是一种方式,友情也是一种方式,精神总是要流动起来才好,精神不从“此”到“彼”就不是精神,而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是不能存在的。进入公共事务是个体生命的标志。不同心态的生存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的事业属于每一个人,是每一个人的分内之事,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
我们这一代人的开风气不是一个简单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而是说要和它的源头活水发生内在的、本原的联系,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到的话,也会打下一个好基础,使下一代人有可能,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来做这个垫脚石、这个梯子的话,那么一,传统文化可能要进图书馆、博物馆,二是下一代人再来做这件事,困难可能会成倍增长,所以我们现在要特别强调这种传授方式,只有这样文化才能进入一种正常的发展,像古希腊库萨的尼古拉在《论有学识的无知》中所说,父亲死了,儿子就是他在人世间的代表,一粒种子死掉了,会有许多新的籽粒生出来。文化的命脉同样如此。
现行的教学方式受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的影响,它以普及固定模式下的确切知识为目标,理工科的学习确是应该如此,而人文则恰恰相反,在鲜活的心灵开始思考之前,没有所谓的知识,没有现成的知识,知识的发生是后来的。
大家事,大家做。大家一起前进。文化的道路是众人走出来的。走快的有时候要停下来慢一点,后面的人要往前紧赶几步。
从传承与弘扬做起。
需要实际地行动。需要具体地干事。
思想往往有两个不太被意识道的毛病:自托老大和惟我独尊,前一个是除去了行动的真实性,后一个更是除去了思想自己的真实性,都是错误的,自相矛盾的。文人习气的许多弊端是非要除掉不可的。
脚踏实地,一是从民族的思想的源头中出发,二是在个体的心灵的生机处着手。
往圣先贤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明证和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精进德行和实地践履,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拨和直道而行,这是我们有效地思考和行动的根本方式。
我们是承接者,也是受用者,落实多少,便受用多少。
网载 2010-08-22 08:00:3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