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孙子》 第一讲 《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3)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3)
    下面,再说魏。
    魏是三晋之一。晋是周成王时就已立国。东周,周天子从陕西搬到河南洛阳来,是靠晋、郑保护。郑是执政大臣,在畿内有封地,春秋早期,活跃过一段,后来衰落。长期拱卫京师的,是晋国。春秋晚期,晋是北方的超级大国,楚是南方的超级大国,战车最多,军队最庞大。
    岳麓书院,门口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曾国藩以来的湖南,人材济济。当地特产是革命家,国民党,共产党,两边都有。但春秋时期的楚,主要是湖北一带。楚国出贤大夫,但经常叛逃,主要是上晋国。晋国是当时的“美国”。这叫“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晚期,晋、吴是一拨,楚、秦是一拨。南北对抗,主要是晋、楚之争。
    晋国很重要。
    晋国的兵书有《孙轸》(先轸的兵法)、《师旷》、《苌弘》,都已失传。
    战国时期是兵书的黄金时代,三晋仍很重要。早期,三家分晋,魏国最强大;中期,齐国最强大;晚期,秦国最强大。魏国曾显赫一时。
    魏国的兵书,有《吴起》、《李子》(李悝的兵法)、《尉缭》、《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兵法)。流传后世的,是《吴起》和《尉缭》。
    同属三晋的韩、赵,也顺便说一下。
    韩国没有兵书传世。
    赵国,战国晚期,也是军事大国,它有两种兵书,一是今《荀子》中的《议兵》篇,原来也是单行,《七略》收为兵书;二是《庞煖》,庞煖是赵孝成王的将军,号称临武君。他的老师是楚国的鹖冠子。《庞煖》只有三篇,今《鹖冠子》有《近迭》、《度万》、《王》、《兵政》、《学问》、《世贤》、《武灵王》六篇,内容是记庞子问兵于鹖冠子。庞子即庞煖(《武灵王》作庞焕,陆佃注说煖“或作焕”,但又说“庞焕盖煖之兄”)。这六篇东西,或与《庞煖》有关。
    三晋之外,北方的军事大国,还有秦国。秦有《公孙鞅》(商鞅的兵法)、《繇叙》(由余的兵法),没有留下来。
    楚国兵法有《楚兵法》、《景子》、《蒲苴子兵法》,也都亡佚。但《鹖冠子》,其中有谈兵的内容,如上言庞、鹖问对,还有《世兵》篇,都是谈兵,《七略》也列为兵书。
    吴有《五子胥》(伍子胥的兵法),越有《范蠡》、《大夫种》(文种的兵法),都是托名吴、越两国的名人。
    南方的兵书,大多亡佚。只有《五子胥》,两《唐志》还有《伍子胥兵法》,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六有《伍子胥水战法》的佚文。
    另外,出土发现,也有一些兵书,如《吴孙子兵法》佚篇、《齐孙子兵法》(即《孙膑兵法》)、《地典》、《守法》、《守令》、《王兵》、《奇正》、《盖庐》、《曹沫之陈》等,我在《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做过介绍,可参看。
    上面说的《议兵》,是记赵孝成王时,荀卿和临武君的辩论。这篇东西,等于一篇军事评论,它对战国的军队做了比较和总结,值得一读。
    荀子是赵国人。三晋地区,儒学发达,刑名法术之学也发达。他是儒家,但不是一般的儒家,而是制度派的儒家,讲帝王术的儒家。韩非、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荀子老寿,活了九十多岁,整个战国晚期,他都见过。他是当时的国际学者,在临淄的稷下学宫留过学、讲过学,三为祭酒,是学宫的主持人,等于齐国科学院的院长,他还游历过秦国和楚国,东西南北,全都转过,见多而识广。
    荀子的辩论对手是临武君,他和荀子辩论“兵要”。临武君推崇孙、吴之术,荀子不同意。他把古今的用兵分为三等,上等是三代的王者之兵,中等是春秋的霸者之兵,下等是战国的盗兵。他骂盗兵,但给我们介绍了这些虎狼之兵。盗兵分三等,谁最厉害?荀子的说法是,齐国的军队不如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军队不如秦国的军队。总之是东不如西。语云,“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后汉书·虞诩传》),东边的人文化高,西边的人能打仗。
    战国的兵法,情况正相反,是西不如东。孙子比吴起出名,吴起比商鞅出名。有学问才有好兵法。
    上面,我们说,齐国兵法最发达。齐国兵法是以《孙子兵法》、《司马法》和《太公兵法》为代表。这三本书,又以《孙子兵法》最着名。
    《孙子兵法》是讲谋略的代表,《司马法》是讲军法的代表,《太公兵法》是依托文武阴谋取天下的故事,有点像老农民听说书,把《三国演义》当阴谋诡计的教材,是更通俗也更神秘的兵法。它们是先秦兵书的三大经典,同时,也代表了早期兵书的三大类型。兵书的经典化,这三本书是核心。
    魏国的兵法,《吴起》属谋略类,与《孙子兵法》齐名,《尉缭》讲制度,则和《司马法》类似,只有两个类型。
    阴谋类的兵书,是齐、燕的特产。
    先秦兵书,主要是这三个类型。
    四:兵书四种(西汉)
    还有一个知识,大家应该有,是“兵书四种”。“兵书四种”就是“四”。
    上面,我们讲先秦兵书,有很多种。这些兵书往下传,秦代的情况不清楚。但西汉的情况,我们知道一点。
    西汉时期,官方对兵书有三次整理(《汉志·兵书略》)。
    第一次,是汉初张良、韩信的整理。据说,一共有182种书,最后选了一下,留下35种。
    张良是韩国贵族,热血青年,博浪一击,天下震动,是个全国通缉的要犯。他跟刘邦起事,当画策臣,经常在刘邦身边,躲在中军大帐里,拿几根算筹(急了也用筷子)为刘邦擘划,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类似诸葛亮,是个军师谋士型,专为刘邦出大主意的人。
    韩信,淮阴人,出身卑贱,是亲自在前方带兵打仗,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百战百胜的布衣将军。
    李靖说,上面提到的三大经典,正是二人所学,张良是学《太公兵法》,韩信是学《孙子兵法》和《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张良学《太公兵法》,据说是由一位号称黄石公的白胡子老头秘密传授。阴谋诡计,还是老头子会讲。《太公兵法》是《太公》三书的一部分。《太公》三书,一种叫《谋》,一种叫《言》,一种叫《兵》,《太公兵法》就是其中的《兵》(司马迁是叫《太公兵法》,见《史记·留侯世家》)。《太公》三书是阴谋大全,治国用兵,马上马下,全都涉及。他在刘邦身边当画策臣,这种兵书最有用。
    韩信学《孙子兵法》和《司马法》,和他的身份也很合适。他读《孙子兵法》,是用来带兵打仗。我们读《史记》,不难发现,他对此书很熟悉。《司马法》,讲制度,对他也很有用。汉初的制度建设,靠四个人,“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史记·太史公自序》),军法是由韩信定。他读《司马法》,和制定军法有很大关系。汉《军法》,还有佚文保留,有些内容,如军制,不是讲汉代制度,而是讲先秦制度,就是抄《司马法》。司马迁所谓“申军法”的“申”,含有承继沿用之义。
 


李零 2013-08-21 15:19:49

[新一篇] 我讀《孫子》 第一講 《孫子》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孫子》的經典化:一至七(2)

[舊一篇] 我讀《孫子》 第一講 《孫子》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孫子》的經典化:一至七(4)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