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锐:史实——正餐?小菜?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关于历史剧该如何定位的争论,由来已久。近日随着荧屏上历史剧的风头正劲,尤其是《三国》、《杨贵妃秘史》等剧的热播,各种观点就历史剧这个话题再一次展开唇枪舌战。 

尊重史实合理想象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表现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弘扬的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必须以史为鉴,虚构可以有,但也得是在尊重历史、基本符合史实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合理想象。
 
  可以理解新版《三国》一上来抛开“桃园三结义”不表,先讲曹操的“发迹史”,也许真如该剧编导表示的:不走小说路线,要试图还历史以清白,说白了就是帮“小说里的曹操”翻案。但是绝对无法理解,新《三国》第一集中,王允在府中大摆宴席,曹操居然变成了“不请自到”,而且还被“乱棒打出”;曹操还没行刺董卓,十八路诸侯已经按捺不住起兵讨伐,那到底是谁发的檄文呢?我们也可以相信杨贵妃和唐明皇之间真像《杨贵妃秘史》中演绎的是感天动地的真爱,但怎么也不能相信杨玉环和李白也曾互生情愫。
 
  艺术需要高于生活,历史剧也不是历史的纪录片,它允许艺术加工,但绝不是一群现代人穿着古装说着90后的雷人语录。《三国》中的“要杀便杀嘛,何必犹豫,搞得自己很痛苦”,又或者“我的脑袋太贵,你的又太便宜,抱歉”等等,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会出自那个金戈铁马、群雄逐鹿时代的乱世枭雄之口。《杨贵妃秘史》中更是屡屡出现“黑帮老大”、“裸奔”、“蜜月期”、“蹭饭”等让人喷饭的现代词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历史的厚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瑰丽的文化,都在某些“艺术家”们自恋式的创作中消解了。
 
艺术创作允许加工
 
  从历史剧拍摄中颇尝到了些甜头的尤小刚,曾在采访中说过:“我现在很反对拍古装戏拽文,文绉绉的对白现在谁看呢?想看不如看史书。不管拍多好都会被骂,还不如让骂声更猛烈些,至少市场反响很好,观众也爱看。台词现代一点大家更容易接受,而且一些台词也并非无的放矢。”显然,他的观点不乏拥趸,从他的“秘史”系列能一部接一部生产就可看出来。
 
  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历史、看过原着的没几个,大家生活节奏又那么快,如果还按历史原貌去拍,大多数观众肯定会觉得枯燥难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都可以把老祖宗的智慧变成畅销的“心灵鸡汤”,最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影视剧怎么不行呢?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新版《三国》的编剧朱苏进会说,“文艺创作要把历史打碎,重新捏成一个东西,还要留些边边角角,显得很丰富。”就在一片对此剧的批评声中,也有不少人盛赞此剧具有现代意识,人性化了很多,尤其肯定编导们在94版《三国演义》珠玉在前的压力下,大胆革新,锐意探索。
 
以史为本艺术润色
 
  综合了两方观点,不论是主张尊重历史,还是赞成艺术虚构,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所谓历史剧,尤其是正剧,还应以史为本。现代社会,观众群本来就很浮躁,现代的电视剧不少都选择迎合市场。而历史正剧,也变成了以现代思维去演绎古代故事,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却缺乏历史韵味。值得关注的是,影视作品有巨大收视率和覆盖面,其中散布的错误历史价值观和历史知识,绝不是几个历史学家写几篇文章、大声疾呼就能消除的。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胎记,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想象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重视的不再是义薄云天、一诺生死的忠孝节义,而是曹操那样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功利观;或是不分历史年代,去相信刘备能说出清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袁绍口中吐出的是唐朝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名句,那将是何等的悲哀!总有一天,国人将为自己酿下的这个苦果而付出代价。

毛锐 2010-07-15 08:32:54

[新一篇] 美國作家:互聯網“致殘”大腦 深度思考減少

[舊一篇] 名著翻拍:“非誠勿擾”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