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术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国古代建筑 (秦代 - 唐代)

中国古代建筑 (上)

一、朝代文化的象徵

长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代,当时北方各诸侯国沿北侧边境筑边墙,以防御匈奴南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後,派兵北伐匈奴,连通各国长城。据《史记·蒙恬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除制塞,起临泺,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自秦朝开始,以长城分水的关内地带,先後更易了15个帝王朝代,历时2000多年。

北筑长城的同时,秦始皇於京畿腹地修建宫殿皇陵。唐·杜牧《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现今挖掘的一处阿房宫夯土台遗址,东西绵亘1000余米,南北宽约500米。长城、阿房宫和秦俑,凝聚了兵征天下王者治国的一代文化,也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和典范。

二、榫卯和瓦当

木构瓦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特点,用於构木结架的榫卯工艺早在石器时代已在中原使用。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榫卯残木推测,距今7000年前,古人已掌握木构榫卯技术,卯孔方整,反映古人的木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古代传统的木构建筑一般是先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整个房屋的建造上,不用钉卯,完全使用榫卯技术使柱梁构成一体。建筑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矩形的单体建筑,进而组成院落和城郭。

鲁班,春秋时鲁国人,生於公元前507年。据史书《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世本》、《墨子》等记载,鲁班曾发明了曲尺、墨斗、钻凿,锁、木鸟 、云梯等许多木工工具(曲尺、墨斗、钻子、凿子、铲子、石磨、锁、机动木马车、木鸟 、云梯、钩强等),「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鲁班由此被奉为古代木工巧匠的鼻祖。

最早的陶制瓦匹,出现於西周初期,距今大约3000年左右。西周瓦分为筒瓦和板瓦,用於屋顶防水,檐头的筒瓦称为瓦当,板瓦称为滴水。瓦面饰有篆文,云龙图案。从出土的东汉宁城市井地图看,汉时的城扈筑有庙宇、城垣、城门、街巷、衙署和市场等。

三、庙宇建筑

1、佛窟

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原後,各地相继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佛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等。据敦煌藏经洞遗书 P. 3720号和莫高窟第 156窟前室北壁左上方的墨书《莫高窟记》中也记载:「右在州东南甘五里三危山上。秦建元中,有沙门乐尊,仗锡西游至此,巡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秦建元中,为公元 366年。

莫高窟从南到北全长1618米,至今还留有492个石窟,其中保存有2000尊以上千姿百态的塑像和许多瑰丽的壁画。相传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北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北魏时期的佛像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雕塑在洞窟的正中,以释迦牟尼为中心,佛像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金刚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莫高窟共有塑像2415尊。最大的高30多公尺,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是佛教雕塑艺术的宝库。莫高窟的壁画绚丽多彩。这些壁画描绘的主要内容有:佛经故事佛前生故事,尊像图,和装饰图案。

2、寺殿

南北朝期间佛教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始建於南北朝471-499年间,主体是供奉释尊的大雄宝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楼阁式建筑是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始建於唐代984年。楼阁分三层建造,高23米,历经千年,仍完好无损。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屋檐中特有的构件,源於秦汉年间。斗是斗形垫木块,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独乐寺观音阁上下檐的斗拱粗大雄伟,排列疏朗,起着承重作用。整个大阁的斗拱种类繁多,因位置和功能的需要不同,共采用了24种结构,和其它构件配合,组成一个优美统一的整体。据文献记载,独乐寺自辽代重建以来,曾经受过几十次地震,却安然无恙。

3、古塔

古塔是古代庙宇建筑的又一大特徵。古塔来源於古代印度的佛塔,同时溶入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早期的古塔用於安藏佛骨舍利和供奉佛像。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於辽代,1056年间,是现存最早的多层木构建筑。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间夹暗层九层。各层均用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木柱之间使用了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木塔继承汉唐重楼建筑形式,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是古代建筑的典范。

四、赵州桥

隋、唐时期古代建筑进入成熟阶段。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拱券石桥赵州桥。桥面37.37公尺,加上南北两座桥头全长50.82公尺,桥宽9公尺,桥高7.23公尺。石桥两端为开放式造型的三角壁拱洞,是由两端桥面与拱环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三角形部分,又称为侧拱。这四个侧拱在涨水期间就成为排水口,能有效减低水流对石桥所造成的压力。赵州桥在1300年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却安然无恙。架设的桥墩地基坚固无比,重量测定也极其正确,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两端的桥墩仅仅下沉5厘米。赵州桥是一缓和优美的弧型,桥高虽只有7.23公尺,可是其坡度却很适合马车与人的通行。

五、唐代 - 古代建筑技术的综合和完备

唐代,国力富强,朝疆远拓。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於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使用「材」制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法,用於指导绳墨和绘制图样。

中国古代建筑 (下)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建筑

传统的阴阳与元气之说,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理念基础。传统的阴阳学说认为:气为万物之源,气产生阴阳, 阴阳造就万物和人,所以自然而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灵魂。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太阳、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同地球昼夜节令变化和灾情间的关系。在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体与宇宙同构。人的整个经络系统随着时间的先後,年、月、日、时辰,周期性地气血流旺,盛衰开合,人应时辰月令,人体完全是与宇宙相合的,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是相通交流的。人也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 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合於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这样才会获得平安与快乐,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传统建筑学认为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由血脉来贯通的。一个好的大地气场,一定是山水相匹,山青水秀,风调雨顺,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

具体来讲--

弯弯流水:中国古人往往选择河边定居,并认为河水弯曲乃龙气之聚会,吉祥之兆也。再则,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

颠倒的地图: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後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於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南後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中国处在北半球,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

二、四象表示方位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方位神表示方位。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後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头下顾,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西、北、东三面有环山,有利於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於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徵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三、瓦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屋面材料有很多,如茅草、泥土、石片,及各种材料做成的瓦等。瓦的用量是最大的。而常见的士黏土烧成的陶瓦,最早的陶瓦至少在3000年前就有了。上了釉烧成就是琉璃瓦,可以有多种颜色,黄色的琉璃瓦只能用在皇家建筑上。

瓦屋面由盖瓦、仰瓦、瓦当、脊瓦等相互叠盖而成,而单件的後部有钉孔,柱和环作为固定用。中国古人经常用几何,动、植物,文字的图形装饰瓦。

大屋顶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美的屋脊梁线往往是被精心修饰的地方,在屋脊上出现了很多以中国神话中的特定的动物为原形的屋脊构件- 吻兽。其作用是驱逐灾祸,保佑平安的作用。而且由於中国古建筑多为木制,容易着火,所以这些动物多和水有关。

四、中国古代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木材为主要建材:和西方人用石材不一样,中国人选择了木材作为他们的主要建筑材料。木材取之於树木,往往气味芬芳,色泽纹理自然美观,和人有相当的亲近感。并且在古代,到处是森林,取材和加工相对容易,有利於大规模的建设,所以中国人可以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有上百万人口的长安城。这点也反映出中国古人心胸宏大而又温文而雅的特点。

木材本身有一定的呼吸能力,会自动吸收和排放水分,非常有利於室内环境。而且木材使用过後,由於其来自於自然,也就很容易归於自然,不会污染环境。就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是很好的环保建材。

2、木梁架为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主要是以梁和柱组合成空间结构,屋顶的重量通过屋架上的梁和小柱层层传导到主要的柱子,然後传到基础。这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结构和墙体部分分开,形成了中国古建筑室内分割灵活,空间变化流畅,室内室外有机交融的空间效果。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和重视。

3、榫卯为构件结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不用铁钉,也很少铁构件,成千上万的构件都靠木榫卯结合在一起。榫就是凸出来的结合部分,卯为凹进去结合部分,二者合并後就可以把两个构件结合在一起。各式样各样的榫卯都好像是阴阳太极变幻演化出来的各种图案。一个建筑上会有成千上万的榫卯将构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建筑有足够的强度,但构件和构件之间还保留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使得整体结构保持一定的弹性,这对抵消地震引起的震动和位移很有作用。

4、三段式的单体立面:那就是基座,屋身和屋顶。每一个中国单体建筑底部都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基座,中间部分为房屋身体部分,包括梁柱、墙、门窗、上面部分是挑出墙面很远的大屋顶。在屋顶和屋身之间,如果是比较重要的建筑上,往往会有一层非常独特的构件-斗拱,其上大下小,由很多层的斗和拱组成,上面连接着屋架,下部坐在柱子上,起着结构和装饰的作用。

5, 沿轴线展开的群体组合:中国建筑非常讲究群体组合。通常层层叠叠的建筑,庭院,连廊,以南北为主轴,东西为副轴,均衡对称地组合成很丰富的空间序列,表达出了中国人对次序和等级的理解,也就是非常重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老与幼,父与子,夫与妻的和谐和主次关系。

五、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遗迹距今已有6-7千年了。从中国传统历史观来讲,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成型了。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建筑类型丰富多彩,群体组合千变万化,其始终贯彻和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现代的说法来说,就是人和自然二者之间的共生和谐。就是这个博大而质朴的思想,赋予了中国建筑无穷的生机,在历史中,中国古建筑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朝代,无数的战火和变迁,其依然生机勃勃,保持着很强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公元618-907,也就是唐朝, 中国人对天然合一的理解和运用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和谐,那时的唐朝被称为天朝。中国建筑在此时也达到了最高峰。那时的唐朝建筑大观,气势如虹,和其它社会的各方面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画,令世界为之动容,赞叹。於是中国城市和建筑也成为各国争先效仿的对象,影响逾越中国的版图很远。如果现在我们有机会去日本、朝鲜等其他中国周边的国家去旅游,还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留下的深深的痕迹。

其後再经过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建筑逐渐步入了老年。西方传来的现代意识不断地在取代中国传统的思想,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最後一个王朝-大清帝国的灭亡(1911),中国古建筑也正式寿终正寝了。取而代之的是钢铁、水泥造就的现代建筑。虽然我们现在还可以在各处看到的中国古建筑的身影,但都只是文物和遗迹,是留下来的驱壳,其灵魂已经离去了。


编者 2010-07-15 08:32:50

[新一篇] 美國教科書中必不可少的三個中國人

[舊一篇] 六十週期與干支甲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