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爱我”的思维模式(上)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下文举例是从女生的出发点,但男女皆宜。

在跟情人相处的时候,由于在乎、由于不确定,所以只要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引发自己的不安全感……
“为什么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却连一点表示、一点拥抱都没有给我?"
“为什么只要我做得不合她意她就生气、一点都不体谅我的付出?"
当情侣互动时有了摩擦,往往就会开始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而因为得不到解答,最快且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他不爱你"。

但是这种过份简化后的答案,实际上就是贴了一张"你不爱我"的标签在情人身上,而这样的标签,又会引导自己去解读对方后续的行为。

这种引导过程,会使人不断的在内心对话:"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他都不表示,他一定不爱我。不然的话每一次洗碗都是我洗?那就表示他不爱我两人。既然他不爱我,我为什么要为他付出那么多呢?干脆做少一点甚至分手算了,要是真的爱我就一定会挽回我,跟我道歉……
你看你看,就算分手他也都不过来道歉,不知道他错了,我真是认清楚了他这个人!以前追求的时候对我多好都是骗人的,现在清楚他就是这种人了。"

一次又一次因为情绪而引发的自我对话,会加强标签一个人的动作,而这种标签也会影响后续的解读方向。甚至是与情人的互动过程。

这与预言故事邻人偷斧有异曲同工之妙。
斧头不见了,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走了,所以不断跟着他想找到他斧头偷藏在哪里,看到他回家与老爹窃窃私语,就认为是在商讨偷走的斧头要如何处置,看到他进柴房就认为他一定把偷来的斧头放在柴房里面……
结果隔天一早才发现,自己的斧头忘在原本砍树的地方,再看邻居的儿子,一点偷东西的样子也没有了……

标签化其实就是放弃理解对方的过程,不想再继续贴近、深入了解他,只凭着自己的感觉想验证想法,虽然过程当中也会寻找相反的证据,但由于在标签的架构下,即使是中性的行为,也会偏向自己猜测的方向去想。

所谓的太聪明,就是往往不把别人的话给听完就直接猜测、不把事情的全貌看完就擅自拼凑。

像是,女朋友友没有接手机,很有可能是因为没听到、刚好走开、或是当时不适合接手机…有非常非常多种的可能。
但标签化的结果却可能引导至"男友没那么爱她,所以才不接手机"的思考逻辑。"因为他不爱我、不在乎我,所以才不在乎手机是谁打来的,如果爱我的话不会让我找不到人,因为他心里没有我,所以我打了那么多次他都没注意到。"
……这男生有可能只是因为看球赛转播,人跟手机不在同一个房间里。
但,事后解释的结果,可能会遭到这样的解读:"所以球赛比我重要咯?"
这就是标签化思维的谬误之处,让人忽略客观现实,只在意主观事实。结果就是关系的裂痕与崩坏。


中国情圣学院 2012-03-11 21:33:27

[新一篇]  情人節,ta為什么選擇分手—3(完)

[舊一篇]  “他不愛我”的思維模式(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