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信:你想当太平犬吗?——法治与安定遐思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ll.jpg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民事审判参考,感谢网友双木的推荐!

“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两句处世格言。其共同之处是:自命为狗。

前一句出自清朝硕果山人编的《训蒙增广改本》,后一句出自清人周希陶编的《重订增广》。大概当时的“时贤”或“先贤”早就说了这些话,他们两人不过顺手收录进了这两本蒙童课本罢了。这一收录,就象今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至诚至爱,三九胃泰”广告语一般,马上家喻户晓、童叟皆知了。

我没事儿时常想着这两句话。国人干嘛老自居为狗?国家太平时,富足时,愿意当狗,想的是:与其当乱世中朝不保夕的人,不如当太平世道里可以自由自在摇晃着小尾巴啃骨头喝米汤的狗。国家不太平时,国家贫弱时,还自比为狗,还愿意当狗,对这个“家”一点也不应有不喜欢的意思表示,要整天跟在主人脚下或呆在一无所有的厨房里摇尾乞怜。

这种潜在的“当狗意识”,是不是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或政治哲学的一点成分?

国人的这种“当狗意识”,其来有自。究其远因,大概源自吾族格外地追求安定。

古往今来,无论何国,无论何民族,其政治哲学,大概没有一个不追求安定的。风调雨顺、海不扬波,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谁不喜欢这样的好世道,谁不追求?除非有精神病。(这样的精神病我们也犯过,想当年,伟大领袖一声喝问:“八亿人口,不斗行吗?”于是乎全国上下都突然发疯似地“窝里斗”,硬是要把天下大治变成“天下大乱”,斗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夫妻交恶。)不过,四海万国,蛮戎夷狄,鲜有象咱中国这样把安定强调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一语道尽。西人言“不自由,勿宁死”,我们说“好死不如赖活”。是何言哉?在国人看来,当乱世人,常常“不得好死”,即使活也是赖活。但当太平犬呢?不但不是赖活,甚至应算是“好活”了。赖活当然不如好活,于是“宁当太平犬”。民愿如此,夫复何言?当然,这也许并非真是民愿,只是统治者之愿。在上位者教民如此,在上位者只有这么个档次,还有啥可说!

中国的地名也许是咱民族格外追求安定的标志之一。你打开中国地图,看看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命名。你会发现,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州”、“县”这种纯粹表示行政区划等级的量词被嵌入了地名以外,地名中用得最多的字眼,就是“安”、“定”、“平”、“顺”、“宁”、“静”:西安、保定、抚顺、四平、六安、安庆、济宁、宁波、吉安、南宁、康定、延安、宁夏、西宁、昌平、顺义、嘉定、静海、宁河、集宁、宁城、平定、定襄、平顺、高平、安泽、定兴、安新、固安、安平、肃宁、抚宁、迁安、靖安、福安、台安、乾安、农安、大安、定边、定远、正定、安康、德安、广安……。这样的地名,你花几天也数不完。比比外国,外国有老是以“Peace”、“Safety”、“Stable”、“Settled”、“Calm”、“Steady”等等做地名的吗?没有!这里可见中国文化特色。

地方命名反映了对安定的追求,也反证了安定的难以企求,难以获得。越是难以得到的,越老是要挂在嘴边上,就象饥饿之世的人们见面总要谈“吃”、穷光棍们到一起总要谈“天仙配”一样。国家战乱灾祸的日子太多了,求当“治世人”而不可得,就退而求其次,求当“太平犬”。怕就怕“求当太平犬而不可得”,成了“乱世犬”,被军阀武夫们当了鱼肉来砍剁。不过,在“治世人”和“太平犬”之间还应有一级台阶,这就是“乱世人”。道理上讲,应当是在求当“乱世人”而不可得之后,再不得已而当“太平犬”,岂可宁当犬不当人。乱世人毕竟还是人嘛。

中国传统政治,利在百姓当“太平犬”。格外强调安定,就是要百姓“安分守己”。人人要忠君爱国、孝亲敬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特别是对父母官要“起敬起畏”,不可“犯上作乱”;一定要守住“为子为臣,惟忠惟孝”那个“己”,切不可对“分”外之事物有觊觎之心。“安分守己”的关键是不要有争竞、争讼。“气死莫告状,饿死莫做贼”(《增广贤文》),“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名贤集》)。大家该出的出,该纳粮的纳粮,除此之外,百事不问,百事不管,不争不竞,逆来顺受。即使有人用尖刀指着你的心窝,你也要忍得住(这就是“忍”字的本意),不反抗,这样才可以保证国家的安定。“太平百姓,完赋税,无争讼,便是天堂世界”(明人王士晋《得一录》)。国家念兹在兹的就是这样一个“太平世界”,就是“威厉而不试,刑设而不用”的安定秩序。这样的安定秩序,汉人陆贾的勾划最令人神往:

“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犬不夜吠,鸟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壮者耕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长幼有常,上下有差,强弱相扶,大小相怀,尊卑相承,雁行相随。”(《新语·至德》)

这种太平治世,历史上从来罕见。虽然罕有,还是不值得特别向往。这只是一种叫人民当“太平犬”的秩序,大狗领着小狗,乖乖听话,不叫唤,不惹事,一片静寂无声。

我国的文明历史走过了五千年,现在又快到了二十一世纪,当时代进化到了全球人类竞行民主与法治的时候,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中,似乎还保留着对这种“太平治世”的憧憬。我自己不久前就是如此,只是现在稍明白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秩序是相当安定的。为了这种安定局面,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就是:孕育人民冷漠,不负责任,也孕育未来不安定的因素,使法治难以推行。

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残酷压迫黑人群众,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并入侵黎巴嫩,欧洲极右势力搞法西斯复活,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的人民纷纷集会抗议。我们除了政府发言人跟记者说了观点以外,不需要有什么声音。一在这些事情与我们无关,二在我们太需要安定。日本的头面人物屡屡为侵略战争辩解,定要把中国的十几年烧杀掠抢一笔勾销,硬是要在教科书上把这段丑史写成“孙悟空到此一游”式的“进出中国”。日本国内的人民、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都集会抗议示威,强烈谴责,但我国没有什么声响。这与我国人民的痛苦荣辱紧密相关,新闻发言人和几个座谈会能否把十一亿人民要说的话都说尽了?当然,我国需要安定,我国有我国的国情。

有件事令我特别地好奇。最近,在抗战胜利四十四周年之际,海外二十多个华人社团联合倡议:以中国人民的名义向日本进行民间索赔。他们起草了一份声明,要求所有华文报刊惠予免费刊登。海外的报刊,包括台港澳的报刊,纷纷刊登了这个声明。但在内地报刊不见这个声明的一个字影。据说,这些华人社团还专派人回国请求大报刊登,以合民气;但有关方面答复,那有可能影响安定团结,我们有我们的国情。

我在单位提点改革建议,口气近乎哀求,但还是有领导语重心长对我说:“我们欢迎提意见,但更希望你们年青人都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我们大家都要维护安定团结!”

新华社两位记者披露四川凉山州委走私汽车大案,该州委连忙向北京发加急电报告状,称记者的文章“有损于民族关系和凉山的安定团结”(《当代》1988年第6期)。

三年前我们在政法大学为学校的食堂管理及服务不善联名向学校领导反映,有些同学在食堂门口嚷嚷“不到这儿吃饭”。于是上面来人了,非常重视,深入宿舍,调查情况,安抚学生。除了悄悄儿问“到底是谁最先发起的”以外,领导告诫我们:“所提意见虽然很好,但方式不可取,不利于安定团结。”

通过上面种种途径方式,我们维护了我们的安定团结。安定是安定了,但我们的人民对“事不关己”之事漠不关心,高高挂起;甚至对十分关己之事也高高挂起,不闻不问,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未可一概而论。另一方面,很多很关心家事国家天下事的人,很多想通过合法途径提意见提建议的人,很多自身合法权益确被侵犯的人,很多对不合法不公平之事看不惯忍不住要干预的人,被迫跟领导一样地考虑“安定团结”大局,把怒火压在心里,把话埋在肚里,久而久之会怎样?不必说,是把炸药包越捆越紧、越烤越烫。前者孕育了人民的冷漠、不负责任。所以这些年“见危不救”的事层出不穷,有一份原因也许可以从这里找。后者培育了人民“平时强抑正当权利欲望,等待时机破坏性爆发”之习性。前年、去年、今年的多次群众性“破坏安定团结”之举,也可能与此种孕育有关。也许还会孕育更大的事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严重妨碍了法治的推行。法治首先需要积极参与、敢负责任、关心国是的人民;法治最怕“革命造反”式的不讲正当程序或章法的闹腾。充分保障人民能依法正常地表达意愿、提出批评、宣泄不平,法治才能走上正轨。

我祈求安定。我认为国家的安定很重要。但我不赞成说“稳定压倒一切”、“安定团结是头等大事”。我宁可说“法治压倒一切”、“安定团结的内涵就是法治”。

中国封建专制了几千年,人民的权利意识也昏睡了几千年,现在觉醒的还不多。在这种背景下,过分强调安定,而不告诉人民“积极行使自己的法定权利就是安定”,恐怕不符合党和国家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宗旨。

你依法行使宪法第35条所赋予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就是在维护安定团结。

你依法控告一切侵犯你的财产权、人身权及其他一切权利的人,不管是告到司法机关还是向其他机关申诉,只要你的方式法律没有禁止,你就是在维护安定团结。

你依宪法第41条向国家机关及官员提出批评建议,或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提出检举控告,只要你的方式不违法,你就是在维护安定团结。

要百姓都认识这一点,我们的许多领导干部大概应先认识这一点。要百姓认识这一点并不难,要领导干部们认识这些太难了。

由此我才想到浙江苍南县县长黄德余可贵。

据前不久《人民日报》一篇报道介绍:在全国闻名的第一桩“农民告县府”案开庭时,被告席上的黄德余说,他对原告包郑照一家的“勇气和魄力”表示赞赏。他说:“百姓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政府的侵犯,不是吵闹,而是通过法律程序与政府打官司,这是文明的表现,也说明群众的观念正在改变。”

尽管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就能容忍一个小磨坊主状告他,并接受法院关于自己败诉的判决,但我还是要为中国终于有了黄德余这样胸襟的县官而由衷欣慰,更为我国终于有了敢依法告县政府的公民而高兴。有这样“以身试法”(试试你的法律当真不当真)的人民,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定。实践法律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法治,就是人民都“以身试法”的状态。

我常常想,不管治世乱世,人都应该做人。先争取做“治世人”或“太平人”。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我以为天下有道庶人也应该议,否则“有道”会不知不觉又变成“无道”。法律上规定我享有的权利,尽最大可能去兑现、用足。该怎么的就怎么的。权利也象动物的器官,用进废退。给你的权利你老不用,说不定久而久之就等于实际上取消了。当天下不幸而为乱世时,我们还要当人,“宁为乱世人,不为太平犬”。凭着人本有的良知、理性,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致力于救乱起衰,回复法治秩序。此时千万不能只寄望别人恢复太平秩序,自己在那秩序里当“无忧无虑”摇尾巴啃骨头的犬。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不管治世、乱世,都要致力维护,不可自我马虎,稀里糊涂送人。“宁为太平犬,不当乱世人”有利于传统社会那种扼杀个人权利的安定;“宁当乱世人,不做太平犬”,才有利于今日以法治为内涵的安定。

一个国家的人民,若动辄不在乎权利,降格以求当“太平犬”,其结果,八成连“太平犬”也当不成,只好当“乱世犬”。何谓“乱世犬”?丧乱之际,流落废墟城市或荒郊,到处觅食而不可得,随时有可能被别人猎食的丧家犬是也。

你愿意当“太平犬”乎?只要你甘心当犬,你就无可与闻天下是否太平,你就无法保证天下是否长久太平,你也无由阻止天下恢复为不太平。要想促成太平、保持太平,你就得当人。只有敢当而且能当“乱世人”,你才能获得当“太平犬”的条件——“太平”。但当这个“太平”里有你一份贡献时,你就会打死也不愿意当犬,只愿意当人!




网载 2015-08-28 20:39:37

[新一篇] 易中天——我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舊一篇] 跨越時空的抗戰遺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