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创见点睛:不可否认知乎上有太多的高质量答案,那么如何让这些高质量答案让更多的人看到,以及如何保持知乎社区的纯洁性就成为知乎这两年里最重要的事情。

  知乎是一个大神辈出的社区,即便是在无为而治的日子里,也忽然就有一两个大神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删掉全部回答引身而退,以一种无声的手段抗议知乎管理团队在某些方面的不作为,或者在有为而治的日子里,不管知乎会有什么样的动作都会引来大神的「如何看待」和「如何评价」,点赞或者说蠢都各树一帜,搞不好又有大神受了刺激删掉全部回答孑然离去,只留下「哼,看你们怎么办的」大音。然而知乎并没有因为一些大神的离去而受到影响,时时刻刻都会再度涌现不少小神,小神发展成中神,中神再发展成大神,只是这条路并不像知乎刚设立的时候那么顺畅了,我的一位媒体朋友抱怨说,虽然他回答了不少长篇大论获得了不少赞,但他还是没有变成知乎红人,只能怨知乎上的聪明人实在太多了。

  大神好请但难伺候,而要管理众多大神所在的社区是一件很重的任务,需要冷静而又谨慎,他们总是想好了,做好了然后再集中和公众说一下,「对了,我们要怎么怎么了」。比如他们第一次向公众发声是在 2013 年 3 月,是因为知乎要正式向外界开放了,在此之前,知乎贯彻了严格的邀请制度就是为了保证知乎上的答案不会被「水」(然后变成百度知道),所有的一切知乎都要控制好,保证知乎的发展都在计划之中。知乎邀请了众多行业大神来回答问题,一开始就奠定了知乎作为高质量问答社区的基调,一旦高逼格成为一种即有形象之后,用户就自然变得敬仰起来膜拜,也会学着大神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即便是吐槽也变得机智和幽默(而不是脑残)。当形象和模式都顺理成章都处在一个好的发展趋势的时候,知乎终于对外界说,我们想好了,做好了,准备好了,你们来注册吧。

  这也算是一种饥饿营销吧,开放注册之后,知乎的用户数量「直线上升」,两年里增长了 40 倍。现在知乎的注册用户数为 1700 万,月活跃独立用户数 880 万,每天新增问答 120 万个,月页面浏览量为 2.5 亿。另一个比较乐观的指标是知乎的用户留存率,以 2013 年 6 月注册的用户举例,在 14 个月后依旧还有 82.8% 的用户还在知乎上活跃,大家会觉得知乎给他们带来了价值。一般很少会有公司主动向外界透露用户留存率,这是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用户对产品态度最好的证据。一般对于社交网络来说,如果第一批的留存率达不到 80%,是不成气候的,知乎为了一个社区有这样的一个留存率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般要留住老用户要比发展新用户的成本要高一些。

  在开放注册的两年中,知乎基本上处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一切都在知乎管理团队的掌握中,稳定的高留存率也说明知乎把上面的大神伺候的很好,活跃的答案撰写着心甘情愿地为知乎贡献力量,而想要获取知识的用户也能在知乎上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对于知乎「岁月静好」的时代,知乎终于又可以对外界说,我们做的不错,我们也准备好了,我们向大家说说一下我们当下的成果,过去的几年中,知乎究竟做了什么。

  周源在(不久之前的)媒体见面会上说了很多知乎做过的事情。在我看来,知乎在这三年中就做了两件事情,社区维护和内容推广。这两件事情都非常不容易。


  在周源接受《好奇心日报》专访时,他提到知乎做最主要的事情跟《大城市的死与生》里提到的纽约复兴人口从 700 万增长到 900 万的时期很像,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治理卫生、修补窗户上。具体来说就像是他在见面会上介绍的:反垃圾内容、反无意义的灌水、反对不友善的行为和网络暴力、保护版权。对于一个社区来说,维护社区和谐可以影响到社区的生存状态。比如评论本来是网易新闻客户端最大的噱头,也因为这个杀手锏使本来在门户新闻竞争中处于下风的网易新闻一举成为手机新闻端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然而在用来上千万的用户之后,它再也无法控制住评论质量,叫骂、地域攻击、喷子、民粹主义、五毛已经攻陷了网易新闻评论,你很难再看到高质量且理智的评论。

  在我看来,知乎对于社区维护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办法,它通过制定一种机制(我们更喜欢用体制这个说法),并引入社区用户自治的办法来在无形中制约社区中不良因素,这样的好处是,如果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话,社区的自律行为在一种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发生,人工强制干预的情况会很少,这样可以避免让用户觉得知乎管理团队在干涉他们的行动从而引起反感。比如在知乎中一些不友好的答案在触发某种机制后会自动折叠,减少让更多用户看到的几率,当一些敏感的内容在广泛传播并触发到某种机制后会关闭问题和评论,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用户也会理解。当然,当用户觉得无法认同知乎的一些处罚可以提起申诉,这种申诉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违反了那条规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可以让理智的用户心服口服。

  知乎的社区管理机制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手段实现,知乎有一个叫 Admin Team 的常设团队,包括产品、技术和管理员等维护社区和谐。据周源透露,知乎在过去屏蔽了 1 亿条垃圾信息请求,删除了 320 万条垃圾内容,封闭了 60 万个账号,处理了 32 万起举报,经常上知乎的网友很容易注意到,在知乎上垃圾消息很少,带有营销目的回答自然也得不到赞,社区网友用投票的方式保证知乎社区内容的质量,用户权重算法的引入也让水军和公关公司难以利用知乎做营销,如果营销痕迹过重,反而会引起用户的反感,让品牌形象受损。这样,高素质的用户也让社区用户自治成为了可能。知乎通过社区管理和产品化双重手段改进,来确保用户获得高质量的讨论体验。

  TECH2IPO/创见记者也得知,知乎的友善度积分系统即将上线,以产品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用户自治。很有意思的是,知乎的友善度积分机制模仿了驾驶员扣分制度,用户可以随时举报社区的不友善行为,知乎将通过系统判定及辅助人工审核方式进行处理并罚分,如果友善度低于一定的数值后将会被限制使用知乎的部分功能。就像司机的 12 分扣完之后需要重新考证,如果知乎分扣光后需要重新学习知乎的规章制度,通过做题恢复,或者在每年的国际善意日获得大赦的机会。


  对于知乎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便是高质量内容的进一步推荐。现在知乎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吸引高质量的回答(我想这个观点应该不会有争议),而是如何让用户发现以及给用户推荐高质量的内容。

  截止现在,知乎的 1700 万注册用户累计产生了事多万个话题领域的 350 万个问题。大量新用户的进入也带动了话题领域的扩充,从 13 年火热的互联网金融、法律、设计、电影、建筑到现在仍在不断丰富的智能硬件、清洁能源、户外运动、家具、个人理财等,但凡是网上的热门话题在知乎上一定会反映出来,甚至于一些细分领域也因为太过于火爆成为一个独立的话题。

  为了推荐优质内容,知乎在线上和线下做了推广。

  线上做了一个「知乎日报」的产品,知乎日报作为一款资讯阅读类应用,在推出后很快便凭借自身新鲜、有趣、专业、第一视角贴近事件本身等特质迅速吸引和凝聚了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在 2.0 版本发布之前 (2014 年 4 月 18 日),知乎日报的激活用户已超过 400 W,成为了不少职业人士,尤其是对信息质量挑剔的高端阅读人群口口相传的优质资讯类应用,拥有一定的行业和用户口碑。当时,知乎日报的口号为「每天 3 次,每次 7 分钟」;因为「在中国,资讯类移动应用的人均阅读时长是 5 分钟,而在知乎日报,这个数字是 21」。

  线下的手段就是把知乎上的某个主题整理成书进行出版,现在已经出版了两本知乎图书,一本是《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另一本是《金钱有术》,这两本书已经成为了当年的热销书,尤其是今年推出的《金钱有术》在销量上已经超过了《创业时》。

  对于高质量内容的推荐,进一步说也是提 (hu) 高 (you) 知乎用户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说吧,如果我在知乎上的长篇答案如果得不到认同和曝光的话,会丧失已经为数不多的信心(其他的信心都因为看到知乎上有那么多大神已自己和他们比起来差距太大而羞愧而死)。社区是人组织起来的,也不小心激活了知乎作为「社交网络」的隐藏属性,不少大神在知乎上找到了惺惺相惜的其他大神,大神与大神之间「打情骂俏」(脑中立刻浮现出古装片中进京赶考的士子在「鲤跃居」中高谈阔论的场面)。用户在知乎上因为回答问题而相识,无论是扩充人脉还是寻找创业伙伴都屡见不鲜。

  周源说,「知乎作为社区,不仅致力于搭建平台,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分享与组织彼此的只是、经验和简介,更重要的是让用户展现每个个体的独特价值」。同时他也讲了不少知乎大神们的基情故事,比如一些创业者通过知乎的系统讨论获得启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甚至找到合适的合伙人,获得投资人的直接指导和投资。很多用户包括心理医生、律师、医生、健身教练、编剧以及普通的电影放映员也通过知乎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树立起自己在本行业的良好声望以及个人专业品牌,继而获得了更多的项目和客户源,比如 Fitness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少同城的知友自发组织社交活动,去年知乎也办了一个官方的「知乎见面会」「盐 Club」,邀请了众多知乎红人和知乎大神,本月底,第二届「知乎红人面基大会」也将举办。


  对于媒体,特别喜欢问知乎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在接受《好奇心日报》的独家专访时,周源也 blabla 说了很多,最终也逃不过广告。去年,知乎也与一些知名品牌做过一些推广活动,由于品牌和表现方式逼格甚高,没有引起大神们的骚动,毕竟也能理解,知乎也是要钱吃饭的。不过周源也多次表态「不太会(急于赚钱),起码现在不会。」

  在知乎「岁月静好」的时间里,周源似乎也不太焦虑什么,「如果非要说焦虑的话,主要是如何让团队里的人更有』作品感',类似于成就感,让他觉得他会完整地做一个作品出来。这是目前创业公司唯一一样的文化。」(这个回答实在很「猖狂」)。

  我个人感觉,知乎的版权保护和「无耻伸手党」算是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知乎也有自己的手段,但也比较被动。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产品化形成某种机制,之所以处于某种「混乱」的局面还是因为没有形成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就是一个授权系统。或许有些敏感的人反对把自己的答案商品化,但建立授权系统和商品化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作为一个科技媒体写字的人,时不时地需要引用知乎上的一些回答,但每一次引用都需要通过私信联系获得授权,有时候文章都发布了才获得姗姗而迟的同意,有时候我就想,知乎可以做一个授权系统,如果用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挑选获得授权的方式,比如通过明码标价(或者免费),只要通过这个授权系统付费获得一个授权码(或者证明之类的)就能及时合法地引用一句或者一段话,甚至整篇文章,一旦有人绕过授权系统转载那么就意味着非法转载。反正很多知乎用户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会加一个「除了授权知乎日报外都不允许转载」什么的,把这种授权方式产品化也算是个主意吧。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让我启发很深,我在搜索一个有关网球技术的回答时,一位大神在回答前声明了一句,「凡在知乎上向我询问的 150 元一小时,是因为知乎上的伸手党太多了」知乎上的回答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价值能不能变现?有人有道德洁癖可以不变现,当然也会有变现的需要比如不少医生都在微博上开自媒体专栏,不仅获得了人气,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获得额外收入。


  知乎以媒体见面会的方式宣告了自己这一阶段故事的结束,那么,以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Cnblogs tech2ipo.com 2015-08-23 08:57:27

[新一篇] 獵豹傅盛分享創業經驗:要瞄準未來

[舊一篇] 致大學生:連工作都找不到的趁早別創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