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 簡體 傳統 |
台湾历史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
我以前看过很多小说,小说、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从武侠小说看到几乎没小说可看,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每天就在租书店等新书,初中时也是如此。也因为无聊,所以开始看起言情小说,像郭良蕙、华严、金幸枝等作家,到了高中时,我几乎把所有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都看完,又开始看翻译小说如:《泰山》、《鲁宾逊漂流记》、《金银岛》……这些书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借的。到大学,看得就更广了,包括一些存在主义、哲学方面的书都看,也开始看台湾的小说,当时的书评书目出版社从民国五十二,五十三年就有编短篇小说集,我有个习惯,如看到某位作者写得还不错,就会一直找他的书出来看,然后看到陈映真的《将军族》、《铃硝花》、《山路》……这些以白色恐怖为背景的小说,当时看了有一种很奇怪的反社会、反法西斯、反极权的不平心态。
本来《悲情城市》是要拍杨丽花的故事,或用杨丽花、周润发来演,后来没成。故事的设计上是以光复后在基隆走私的家族为背景,将前一代面临“二.二八”、白色恐怖的转换,在故嘉中都有设计。解严后,邱复生找我拍片,所以我想以“二.二八”为时间背景。当时的数据很少,包括“二.二八”的真相,也只找到一本数据,其他则是访问老一辈的耆宿去了解一些真相。其实更早之前曾和朱天文、吴念真约陈映真在明星咖啡厅(我有几个剧本都是在明星咖啡厅写的).谈论要拍他的《铃踏花》或是《山路》的可能性,但他劝我们不要拍,怕我们会得不偿失拍出问题来,于是作罢。对《悲情城市》最早的感觉是听那首由洪荣宏翻唱、粱弘志重编《悲情的城市》的歌。这首歌我在初中、高中时就常唱,歌给我的感觉很强烈,于是就拍了时局转换,日本人战败要离开,国民政府要进来,在权力交替的过程中的个家庭,并非主要拍“二.二八”事件因为我知道“二.二八”事件的成因非常复杂,在电影上很难去呈现这些复杂的困素,所以我主要拍的是一个家庭,只是背景设定“二.二八”那个时代。
从那时开始.我就将以前我对台湾近代史了解的部分,及看小说得来的印象所累积出来的热情,开始做三部曲,正好蓝博洲的《幌马车之歌》已出来,拍完《悲情城市》,接下来拍《戏梦人生》,《戏梦人生》是在拍李天禄时,接触到他整个故事.当时正好是日冶时代;再来就是《好男好女》描写白色恐怖。《好男好女》开始走形式,有三个时空。我感觉到时代的意志影响到人,当时的台北现代人是个人的情感最重要而不是时代的氛围,就像《好男好女》那时候,蒋渭水的女儿蒋碧玉跟钟浩东、萧道运夫妇及李岚风他们向往革命,这些在日治时代可能成为精英分子的人,他们所向往的是回归祖国去参加抗战。这跟现代的年轻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以前虽然是革命去参加抗战,基本上还是和情感连结在一起.但现代是纯粹个人的,每个时代不一样,人本身却是好男好女,所以我才用这样一个题目,总共有三段:一段是她自己的过去;一段是她准备拍这个白色恐怖,因光明报案准备回到大陆的这一段,三个时光交错。
很多人都会问我,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不是《悲情城市》?老实说我每次拍完总会感觉每部影片好像能量不足似的,也可以说我永不满足,从来没有因为拍完某一部影片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悲情城市》拍完、看完、剪接完、再试片,看完试片出来后,我还认为是部大烂片。原因是它的条件不容易拍,我说的是现实实际的条件,包括场景都很困难,所以拍得很累,那是我拍得最累的片子。等于是从自己成长经验的题材跳到历史经验的题材--这并不容易,亦没有感到所谓的颠蜂,反而认为那只是一个阶段:从自己的经验,进而了解到自身、了解到周遭别人的不一样,才有能力去做这一部分。(访问/整理:台北电影资料馆 林盈志)
来源:台北电影资料馆 作者:侯孝贤
网载 2015-09-09 14:43:3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