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数据不仅可以治国,还可以强国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理想国出版的《大数据》多次加印,今天这篇文章,是作者涂子沛为该书最新版特意撰写的序言。


涂子沛,着名信息管理专家,江西吉安人,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2014年12月从美国硅谷回国,出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数据可以治国,还可以强国
涂子沛



今年春节期间,出版社告诉我,作为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开山之作,《大数据》很受欢迎,他们希望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出第三个版本,嘱托我写点东西。


之所以受到欢迎,可能是因为独树一帜。一提到大数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数据在商业领域中的作用,所津津乐道的,也是精准营销,即通过数据分析增强对用户的洞察、扩大营销收入。但本书所强调的,却是“数据不仅可以治国,还可以强国”。


数据治国,是指要凭借对数据的有效收集、处理和分析来治理国家,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


从定义看,数据是对客观世界进行量化和记录的结果。量化,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手段,就此而言,数据治国也可以理解为“用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来治理国家”。此外,数据表示的是过去,关注、表达的却是未来。数据之中蕴藏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数据治国”的提法,也暗含着“人类可以更好的把握未来”之意。


回顾人类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参照数据,但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记录手段的普及,物理世界的状态、个人的社会行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这种记录的粒度越来越细、维度越来越多、频度越来越密,形成了“大数据”。今天的数据治国,含义远远超出了“参照数据”。


例如,当前国人关心的头号问题,莫过于空气质量。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环境的监测、传感器的安装,到空气标准的设立、污染原因的分析,再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传统产业的转型、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的使用和普及,整个治理链条都贯穿了数据。又例如交通拥堵,如今很多城市,立交桥高达三四层、地铁线也在快速扩张,却赶不上车辆增加的速度,在资源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是用好大数据,对城市的状态进行实时的分析和预测,不断优化现有资源的使用情况。还有当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数据的作用可谓重中之重。


今天的政府,无论是东方、西方,都有人在不断尝试,试图把“凭借数据来治理社会”的模式推到极致。本书第七章《全国隐私风波》重点阐述了十几年前美国各方力量围绕“万维信息触角计划”(TIA)产生的纠结和较量。2002年,在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海军中将波因德克斯特的主导下,美国国防部高级项目研究所(DARPA)试图建立一个超级数据库,把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基本资料、信用卡交易信息、医疗保险记录、出入境记录、航空和酒店信息、电子邮件、电话记录、网络搜索记录等等数据都整合到一起,然后通过数据挖掘和监控,在大量的信息当中发现“信号”,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和管控。这个计划,因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在美国国会不断受阻,但美国国防部却屡次变换名目、暗中推动项目进展。这段历史,堪称2013年“斯诺登事件”的前传,因为后来大面积曝光,最终震惊世界。


西边不亮东边亮。这期间,新加坡的国防部长候彼得在美国访问,他获知万维信息触角计划之后,大为赞赏。不久后,该计划就在美国触礁流产,波因德克斯特被迫辞职,新加坡于是重金引进了这个项目组的一批人员,并聘波因德克斯特为国防部顾问、视为上宾。在波因德克斯特的指导下,新加坡快速建立了一套万维信息触角,命名为“风险评估和全景扫瞄”(RAHS)。


RAHS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全社会的数据联通和挖掘,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恐怖袭击、流行病疫情等突发事件的“信号”,达到未雨绸缪、有效治理的目的。这之后,因为行之有效,新加坡政府将系统不断扩大,推广到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的种种领域。房屋管理局用它来了解人们对于住房体系的批评和期待、人口部门通过它掌握大众的生育态度变化、旅游部门用它来预测各地游客数量的周期、食品部门通过它决策是否应该减少对进口食品的依赖等等,从这个角度说,新加坡是数据治国的一个实验室,它不仅将大数据用于情报和反恐,还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中国,特别要强调的是,数据治国不是“数字治国”。一些官员一谈起辖区人口面积、GDP增长幅度、项目投资多少、惠及领域若干、利税增加几何都有“数”在胸,还特别喜欢用“三项原则、五个重点、八项规定”等等数字范式对工作进行总结,各项工作的考核也都与数据挂钩,大有唯“数据”盛行之势,这不是不好,但这些都是孤立的、静态的数字,并不是“数据治国”的真义。大数据时代,数据治国更关注的是动态的数据、系统化的数据、以不间断“流”的形式存在的、成片的、活的数据,它们应该成为公共决策的资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使用。归根结底,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将是系统的、成片的、动态的数据流,而不是个人经验和长官意志,过去深入群众、实地考察的工作方法虽然仍然有效,但对社会治理而言,系统采集的数据、科学分析的结果更为重要。


我认为,数据不仅可以治国,还可以强国。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数据正在成为各行各业最重要的创新资源。


以农业为例,来自天气、土壤和农作物的数据,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灌溉、防治虫灾、决定如何种植和收割,节省水利资源、提高单位产量;在教育领域,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在线智能学习平台(MOOC),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得到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再以医疗领域为例,IBM公司的Watson系统可以快速的检索几百万名患者的病例、最新的医疗研究报告和成果,做出更快、更准确的诊断;工业领域更不待言,汽车、飞机正在被大数据改造,成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还有金融领域,利用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阿里小贷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判断企业的信用,为近百万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今年初,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基于个体消费者的“芝麻信用”,用的创新资源还是数据。一百年前的美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建立全民信用体系。因为无处不在的充沛数据,今天中国的全民信用体系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来。


毫不夸张的说,基于数据的创新将带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实现巨大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前人难以想象的。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的创新机会要远远多于前几代人,因为他们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新资源:数据。


和其它的创新资源相比,数据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会被它所激发的思想和创新所消耗,它可以重复使用、同时被无数人使用,此数据和彼数据整合,还可以产生新的价值和效用,在空间的拓展中、在时间的延伸中,数据的能量将在人类社会层层放大,数据的不断积累是资源和知识的持续增加。


但要成就数据的“伟大”,还有个前提,这就是数据的开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开放数据”。






理想国 2015-08-23 08:51:56

[新一篇] 小編讀書 520過了,521怎么過?書封大吐槽!

[舊一篇] 許倬云談 “中國”丨最困難時垮不掉,最得意時不張狂(附視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