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作者曹植我觉得简直是个超悲剧人物!大部分人知道曹植都是从小学课本里他的《七步诗》而来。大家也知道对于《七步诗》,曹植是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下写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写《洛神赋》的曹植,那心境更加悲催,所处环境更加悲剧!所以我觉得曹植传奇就在此:知名度最大的两个名篇,都是在极其糟糕的境遇下写就的,这是巧合么?这显然不是巧合,这是他的命运,超级才子的必经之路!
《洛神赋》有一个疯狂的故事背景。
此作中“洛神宓妃”的原型是文昭甄皇后甄洛(183年——221年),注意“皇后”二字。既然是皇后,那肯定不是曹植的女人,因为后来做皇帝的是曹操长子曹丕,所以甄洛即是曹丕的妻子,而曹丕的妻子显然就是曹植的嫂子,作为兄弟的曹植,怎能对嫂子朝思暮想?太勇敢了吧!而且,另方面作为臣子,曹植怎能对堂堂皇后流连忘返呢?这不是作死的节奏吗?
所以这后面肯定就是有故事的。其实弟弟爱慕嫂子的事是不够复杂的,但作为父亲的曹操,在这里面还来插一角,那就够复杂。这父子三人都是历史上垂名的文豪,其事怎生如此凌乱?其实,本来甄洛应该是曹操的。甄洛天生聪慧而美艳,嫁袁绍之子袁熙于邺城。曹操当年攻打邺城,打完仗之后寻索甄洛,没想到让他的儿子曹丕捷足先登,叹曰:妹的,我打这仗就是为了这妞啊!(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可想而知,对于曹操这样一个阅女无数且千古雄才的男人来说,为了一个妞而兴一场战事,足以证明甄洛的美貌贤淑必当已至仙人境界。但作为父亲且如此高社会地位的人来说,跟儿子争女人又显得太过惊悚,所以不如顺水推舟,赐甄洛予曹丕,这就是传说中的父爱呀。
而甄洛被接到魏宫中之后,与曹植初次见面。其实,抛开社会地位就男性魅力来说,曹丕显然没法跟曹植比,我相信一百个女人都会选择曹植。但抛开社会地位的考量是不真实的,所以还得回归真实。真实就是,曹丕是储君,而且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写得很清楚,他不做皇帝他儿子曹丕将来一定要做开国皇帝的,所以曹丕也就等于是未来皇帝!而且,做储君的妻子跟做现任皇帝的妻子不同,储君的妻子基本就意味着是将来的皇后,糟糠之妻不下堂。而做皇帝的妻子就不见得可能就是个妃子。所以我也相信,如此情况下,一百个女人还会选曹丕的。况且,最关键的是,皇帝这个职业具有极其变态的特殊性,只要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想,那什么都他的,就算甄洛甘愿抛皇后之位而追随爱情,那都身不由己。
甄洛进了曹家就有很多机会跟曹植碰面,甄洛爱慕曹植之才华,而曹植那边不用说肯定早就心荡漾而神往,但两人基本不对话,因为这于古礼不合,所以就只能默默相爱,缱绻秋波暗送。但甄洛也必须是悲剧的,否则一来曹植不会对她感念到如此地步而写《洛神赋》;二来就算写出,美感亦不能有此地步。
而甄洛的悲剧显然就来自她的男人:曹丕登帝之后已不宠幸甄洛,而是另有了新欢郭皇后。恰恰郭皇后又是一个蛇蝎心肠的女人,为了争宠,栽赃甄洛,你是正妻呀,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以诬陷甄洛埋木偶诅咒曹丕。甄洛遂被脑残的曹丕赐死,并且对其尸身施以‘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与凌虐。
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黜为邺城王,看清楚,是“废黜”。我就觉得曹丕对他的弟弟好像天生就有一种敌视,不过也能理解,有一个那么有才的弟弟,这是对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隔年,曹植来到洛阳朝见曹丕,曹丕叫甄洛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曹叡陪曹植一块吃饭。曹植见到曹叡,想起了甄洛的惨死,暗暗落泪。肯定要落泪了,因为他这时必须神经质地把甄洛的惨死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为什么父亲不择我为储!?如若我是皇帝,那亲你不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呀,我,我负你!曹丕看在眼里,也觉得对不起甄洛。饭后,曹丕就把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心里更加难受,但是还得谢过大哥,然后怅然而返。可想而知,那时曹植的心情啊。。。我觉得曹丕那丫是故意的!
不过,这里我真觉得搞笑,曹丕必须要故意这么做呀,就像小时候也是故意逼迫弟弟七步之内成诗一样,我觉得要是没有一个患强迫症的曹丕,还真不见得让我们看到一个如此辉煌的曹植!曹植的千古才情明显是曹丕逼出来的呀!
所以,曹植这简直是祸不单行惨不忍睹,一来被哥哥废黜,二来自己心爱的女人惨死,三来哥哥还要如此相逼!这三者都直接与曹丕相关。于是心怀郁闷的曹植,自怜自泣,心寄甄洛,来到洛水边,令随从停车休息,挥就千古名篇,《洛神赋》!
以上是基调情绪背景,下面就是对一个男人的爱情心性学之展现。
此文采取了一个特别的形式,即不直接陈诉作者对女主的追慕之情,而是采用主体镶嵌式的手法写就。前面有个序,交代时间地点事件,而且都是真情实景:黄初三年,我从京师回洛川的途中,来到洛水旁,看见一仙女,随从要我描述与他听闻,于是……
我在想曹植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形式,普遍后世论家都认为这是以实铺幻,亦幻亦真,真作假时假亦真。这也对。但我觉得曹植的真正用意在于以艺写史,交代真实的时间地点事件是为了让后人追溯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让人们知道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有点像红楼梦。
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文中女子原型都太过真实,让作者念念不能忘,但又不能具体指名道姓,就只能隐其大概而描其神韵。但明显曹植写这文是豁出去了的,因为他直接标题的是《感甄赋》,《洛神赋》三字是后来甄洛皇帝儿子曹叡觉得太过直白而改的。我想,在万般无奈中,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最大感念,就是用心血把她画入文章之中,永葆纯美而不负当年。
而且用诉说的方式来写自己心爱的女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客观昭然,如若自言自语,很多内容不见得合适提到,比如外貌形态,举止风韵等。所以,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曹植是怎样向旁人展现他心爱女人的,这里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男人对于女性形体美是如何感受的: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耀)秋菊,华茂春松。髣髴(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渠)出渌(录)波。
这一段是把女主放得很高远以描其神韵风姿,这是写女神的手法。这也很实际,因为甄洛对曹植来说就是从远空中飘下来的。曹植第一次见甄洛当在他十岁左右,十岁左右的男孩基本没有两性爱慕之情。但是她美,美到人神共妒的程度,所以在曹植尚且没有能力从思维上廓清这种感受的时候,他只能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仙女”!一个“仙”字加在一个“女”字前面,合拢出来的就是一种男人对女人最纯真最直接的感性描述,其他都超不过这二字!
之后尽头拉近,开始描写女主的肤质跟五官:秾(浓)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夜)辅承权,瓌(规)姿艳逸,仪静体闲。
这是很自然的一个秩序。男人看女人首先被其气质所吸引,然后才能以目光细细打量其具体内容,但也有远观偷偷笑,近看吓一跳的情况。但显然文中女主不是如此。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目光是如何在女主身上游移的:先看高矮胖瘦,然后看肩部,看腰部,看颈部,看头部。进入五官领域之后,先看眉毛,然后看朱唇,看皓齿,看明眸,看酒窝。大家注意到没,这是一个上下跳动的节奏,完全衬托出作为一个男人当面对一个貌美到极致的女人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因此而发动出来的一系列控制不住的行为。真是逼真到了通古彻今的程度!
近观之后再退远,久久用眼睛把别人盯死的那种不是才子,是豺狼。所以作者退开又来一次中距离观望: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耳)瑶碧之华琚(居)。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所谓“绰”是舒缓柔美的意思,“绰”到什么程度?已经超越语言。点睛之笔是“骨象应图”四字:其风骨与身姿已然可以入画。这是一个心理暗示,引动读者要以画面,而非文字来见女主。
接下来当然应该描写女主的情态风姿了,但是这里不引文,因为此贴不是古文翻译,太过生僻的内容大家直接看原文带注释更好,只要知道女主的卓然天资、仙骨神韵就好,相信大家没有文字也可以想象得出。
因为最精彩的在后面,之前曹植最多给我们展现的是他的文学才能,让心中的甄洛在他文字功力下成功入画,而接下来曹植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他的情商。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好,心神振荡却抑郁不止。因我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那爱慕之情,唯有送出我那脉脉含情的眼波来表达这情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达至她那里。这时我解下腰间玉佩相送,以示相约之意。她真是太善美,不仅知礼仪而且通诗文。她也举起美玉与我相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挚的对她的眷念,惟恐这是一场梦,唯恐是那些神灵在欺骗我,不敢相信;于是我又想起传说中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人名)以定终身,最后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想到此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起来,收敛了满面欢喜,镇定情绪,告戒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自己。”
白话文是无力的,请看文言: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递)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这段把一个痴情男子的真实心境描绘得栩栩如生。要知道,古代男女交友必须得媒妁之言,所以媒人就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行业。不过如果我们不计较这些明媒正娶,而是更多地深入民间,特别是劳苦平凡大众的真实生活里的话,作为男女初见,一般情况下也是男子主动示意的,在那样的年代下,再前卫的一个女子瞄男子一眼应该都是会脸红脖子粗的,所以你要等待女子主动出言与你相邀,那简直就是春秋大梦!而且多半跟秋没多大关系,就完全是一春梦!
所以,从男人的基本爱情心理状态来说,男人只要爱慕这女子,一般都会主动表达,因为没法不表达,那是一种调动了全身精神跟感官的行为,全身心投入,不能不如此。而女性不同,女性一般会把这种全感官的东西压抑在一定范围之内,古时候主要来自礼教约束,而现代社会主要来自约定俗成,所以一般情况下主动搭讪的都是男性,大多数人为,女性应该被男性追逐。所以,你看曹植,那么一个经过高等教育的富家子弟,也会主动暗送秋波。这不是什么文化水平的问题,这是一个切切实实的生理卫生问题。
而文化水平问题应该是下面这个问题:对于曹植这种类型的男人来说,他喜欢的是什么女人。这里除了容貌外,因为这是基本条件,有人高有人低,有人根本就没有。而对曹植来说,除了基础构件外,这个知书达礼应该是个关键因素,因为他提到了一个“羌习礼而明诗”的概念。不过这不能说曹植做作,他就好这一口,放现在一文艺男身上也是同样道理,你文学哲学电影摄影,你女朋友就成天只想着下五子棋,我看你也受不了!
这里有个搞笑之处,不知道是曹植本来的自悲心理,还是他故意在文章中着意这一点。在他得到仙女两情相悦的回应之后,女方都“指潜渊而为期”了,但他却没欢欣雀跃而是马上怀疑,怀疑是不是命运在跟他开玩笑,神灵在戏弄他。这其实就是普遍男子在追求女子过程中的典型心理:患得患失。
对突如其来的幸福产生不真实感,觉得自己何德何能。所以他首先立马铺呈出郑交甫的那段事,强化自己的这种幻觉心理。然后自然而然地躲进男女大防纲常的藩篱中去,以求心理补偿。而这在对方女子看来,这男人简直太不靠谱了,这个时候你跟我提礼防纲常?忽悠人呢你!?
但我觉得此处曹植还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个礼防纲常的概念是唯一一个在此赋中两次提到的概念,第一次在这里,第二次是后文洛神的“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是必须,一切人类的原始冲动我觉得是应该被框住在文明概念之下的,如果不申说这些,那岂不是叔嫂可以乱来了?别怪兄弟不是人,只怪嫂子太迷人?
而且,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礼防纲常,古来文字中才有那么多的不如意,爱不能及得不到的凄美华章。而基于两性欲望是个天然物的这一点,那么男女之情就应该被框定在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但这范围不是一种窠臼或者变态约束,而是一种首先尊重当时双方,再者有利于周遭相关人员之广泛利益的东西。
比如,面对一个十恶不赦花天酒地且具家暴倾向的丈夫,女方天然而然的红杏出墙的事情就不在这个范围。又比如说夫死改嫁也不在这个范围。当然什么门不当户不对,包办婚姻之类的就跟不在这个范围了。所以,如果把作者的这种申说看成是为传统的礼教做宣传,那么可能低估了曹植的才情。就像曹雪芹一样,曹雪芹俨然可被称作是“情圣”,所谓“圣”境,切不可姑妄猜度。
那么,情况发展到了这步田地,我们来看看女主洛神是怎么反应的:这时,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耸)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这是一个很怪异的举动,因为照理来说两情相悦一见钟情之后,女方最多也就面红耳赤羞涩难当然后默默应允之,怎么能“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呢?那么显然这就是过渡性文字,因为接下来曹植要深入文章意境,写出如此让人欲/仙/欲/死的洛神背后的故事。此段的妙处就在于把过渡藏得无影无踪而且自然而然,不是以事件来过渡,而是直接用形态描述来过渡,这样的手法只能出自超级才子之手。
接下来是这样的,突然来了一群人,完全打破了刚才那种忘我二人境界的和谐与纯美:“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两仙女跟随,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唉,匏瓜星多么的孤零无匹,而牵牛星也是如此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其步伐像是在水波上纤微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情致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庞(“转眄(缅)流精,光润玉颜);好象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瞬间“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
曹植还是如此绚丽地描绘着这番场景,但显然心境已经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本该因他人的打扰而闷闷不乐一笔带过的,但为了掩饰自己这样的心情,他强制着自己与上文保持同样水平的文采。而恰恰是这样的刻意之为,显示了曹植内心深深的忧患,因为他知道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突然来那么多人,挟持般地要将这女子带向无名之地。这显然就是一个隐喻,如此皇家气派的隆重仪仗,直指甄洛被皇帝曹丕强占的历史真实。
最精彩之处来了,这可能完全是真实事件的摹写,也许就是甄洛与曹植在魏宫中某个凄落夜晚相见的场景,从此天各一方。曹植隐秘地将其镌刻在《洛神赋》中,以流传万世。这也可能是曹植唯一能为甄洛做的事吧,真是惊天动地!
这里直接来原文:于是越北沚(指),过南冈,纡(迂)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妹)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当)。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每读于此,我亦黯然)
应该大家能看懂,但是还是得来一遍白话才能完全得出曹植的心境:于是洛神(其实这时完全已经是甄洛了)被簇拥着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但她还回转那白皙的颈项,用清秀动人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我已为你哥之妻且身为皇后)。痛恨我俩的殊途难同!苦怨盛年之情不遂人意难以承当!于是甄洛举起罗袖擦拭清泪,而泪珠不禁滚滚而下,沾湿衣裳;心痛那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她没有表示情义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幽居于天界,我的心会始终寄在君王…… ”语未完,便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而泣。
这里又来了一段“陈大纲”的情节。这次由女主说出,作者用意明显。这是合情合理的礼防纲常,不可逾越不可怀疑的既定事实。为什么把放在全文最高潮之处?这是曹植的矛盾论,天意不可违,天意看似无情却有情。
而“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这话就说得过分了,临终之时抛下一句如此情深意切的话,岂不是要曹植去死去呀!但我们还是得理解甄洛,那是多么不得已才能说出的话,不到万不得已,知道从此永不能相见之时才说得出的!而且我相信这是甄洛对曹植说的原话,就在那个最后一晚……曹植此刻把它铭记于《洛神赋》中,以向后世昭示他跟甄洛这段不可说但不得不说的凄美爱情。
全文行将结束,此时最后一个高潮,曹植完全爆发,把所有的悔恨全部寄于在这最后的几行字中,这是一系列凄厉的诗意行为,但是怎能又不是曹植一直想如此作为的证明呢?“于是我翻山越岭,上追下索,寻找她遗留的足迹。她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凭添惆怅。我盼望她的影踪重新出现,不惜驾起小船逆流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我思慕之情!夜幕下,我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露霜沾满衣裳,一颗一颗一颗晶莹闪烁,直到又重见天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唉……
生前不努力,别后徒悲伤,就算是千古丽文《洛神赋》,都在这一切悔恨中黯然神伤。他必当悔恨自己在甄洛生前为何不直诉衷肠,为何如此唯唯诺诺不敢承当,为何不与她奔走天荒,如今却在这里走板慌腔,以致令她身陷囹圄,玉殒消香。。。
所以只能“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非)辔(配)以抗策”,但,终究“怅盘桓而不能去”。
不能去……
(完)
【新人报到贴,希望大家多多指教,频频“喜欢”。】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4496924/
小禅 2013-10-12 10:51: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