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关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商品流通领域的“两个转变”,即商品流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这二者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
   一、“两个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集约化经营原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把一定量的资本、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马克思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把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①]在农业生产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既反映出土地的有限性,又反映出土壤肥力的可提高性,决定了“广种薄收”式的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的必然性。在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运用,也必然决定了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和原材料综合利用率的提高,因而社会产品也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商品流通领域承担着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任务,同样,随着商品流通力的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也是必然规律:(1)随着社会商品趋向于高、新、精、尖,伴随商品销售的服务含量也不断增加,包括商品使用的培训、安装、检测、维修等。同一商品服务含量的增多,商业经营效益也随之增加。(2)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商品流通中的科技含量也不断增加,包括电子计算机、机械化搬运、现代化商品储存检测等设备的增加,使商品流通由手工劳动走向电子、机械的替代劳动。(3)劳动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也必然提高。(4)商业设施的更新和优化组合是一个进步过程,必然带来固定资本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商品流通体制更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商品流通体制是商品流通的组织形式、经营主体结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法规。在以小手工业和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和交换为基本特征的简单商品经济中,手工业户和农户是基本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主体,互换性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体制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不仅要求有法人为主体的市场组织形式,而且法人组织为了提高承受风险能力,总是以各种形式的组织规模开展经营活动,因而也必然要求能够规范法人活动的制度、法规。
   二、不同商业体制下,商品流通集约化经营的形式不同
  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已近18年。改革前,实行商品计划分配、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条件下,商品流通也在追求集约化经营。但只能考虑在一、二、三、零的商品分配体制下如何以较少的人、财、物力投入,较短的流转路线,取得较高效率。如:曲线结算、直线运输,消除商品迂徊倒流;商品按经济区域分配供应,减少流进流出;由国家统一制定费用开支范围;严格控制新建、更改、维修项目;层层把关,严格损失、损耗的报批;政府订价,控制下游产品涨价和因原材料价格高引起的高价值投入,等等。近18年的商业经济体制改革中,在商业集约化经营的问题上,因管理体制差异,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倾向。1991年以前,商业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实现计划与市场调节相合,管与放并重,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这个阶段,在“管住”的一块中,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追求集约经营的途径;对于“放开”的部分,赋予经营者以计划、人事、财务、业务等经营管理自主权,出现了划小独立核算单位和粗放经营倾向。在1991年以后,除部分商品规定为卖卖专营外,其它商品和企业都进入市场,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优胜劣汰。决定商品的生产、购销和价格。在这个时候,商业集约化经营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当前研究商品流通领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制约
  (一)现行商业体制对商品流通集约化经营的制约。我国现行商业体制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当中,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着现代集约化经营的发展。从商贸企业看,国有企业虽然可以依法破产,进行产权流动和重组,但企业职工再就业仍然要国家负责,社会保障制度又不配套;国有企业虽然实行了自负盈亏制度,但企业经营者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在80年代初期划小核算单位,虽然在当时起到调动职工积极性,搞活经营的作用,但丧失了规模效益,弱化了整体优势,在市场中经不起风险。旧的商工、商农之间的统购包销、统购派购关系打破了,但新的商工、商农关系还没有形成。这些都反映出因商业经济体制变动而形成的粗放经营。
  (二)粗放经营形式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既存在大量的手工操作、人力搬运及店店搞库存、采购,推销人员满天飞的粗放经营方式;也存在信息联网、计算机管理、机械化操作和总店库存分店使用、联购联销等集约化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市场竞争追求的高效益,只有低成本才能实现。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城市的背街小巷,那些依靠粗放经营的小店铺,因没有大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的大店冲击,并且与低水平、大分散的消费相适应,还可以苟且生存。在这些经营单位实行集约经营也是困难的。这是小生产的商业方式决定的。它既限制了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也限制了计划经济企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从以上考虑,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考虑目前商业经济体制、商业经营方式、消费水平以及某些部位的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四、商品流通领域“两个转变”的相互促进及其实现
  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不能片面强调提高商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也不能离开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把所有的中小商贸企业都搞成连锁化、集团化企业。
  (一)针对一些地区生产力、流通力和消费水平较高,但商业经济体制落后的状况,要加快商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在商业繁华地区,包括城市繁华商业区、县城以及较集中工矿区、较富裕的农牧区,大多数小商业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体制改革滞后,受实力强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冲击。这些小企业因经营规模限制,小批量进货,成本高,造成的流通费用高、单品种经营风险大、经济效益差。因此,这类企业应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主要是:(1)进行资产重组,摒弃长线产业,进入短线产业;(2)加入集团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或股份制,成为集团企业成员;(3)对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信誉高的商业企业,可以发展总代理、总经销,成为生产企业的销售网络;(4)小企业联合,实行联购分销、分购联销;(5)某些农副产品销售企业,可以组建公司加农户模式,扩大经营规模。
  (二)一些组织结构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应把“两个转变”的重点放在经营集约化上。计划经济企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主要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资产制度以及企业人、财、物管理制度都能适应市场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企业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组建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结构,比如集团企业、连锁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非紧密型的会员制企业(如配送中心会员、市场会员),以资产为纽带的总代理、总经销制企业等。这些改革已基本完成的企业,应把重点放在经营集约化上来:(1)建立集约化的进货网络,与生产商、代理商建立稳定、互信、批量的进货关系,以稳定的进货渠道保证市场机会,以互信的进货关系保证信誉资产,以批量进货降低成本。(2)建立直线型企业内部商品流转型。要通过企业内部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组织商品运输、仓储和质量检测,以保证商品质量,降低储运成本。(3)建立动态可调控的商品销售网络。企业的商品销售网络,从模式和核算形式看,它属于企业体制的组成部分;从网点的分布格局、规模、商品结构、服务方式方面看,属于经营问题。其集约化的标志应该是布局合理,规模适应生产消费需要,商品结构能够满足购销需求,服务适合消费层次,而且能够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调整。(4)建立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和行业管理体系。信息快速传递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进行行业管理和经营调整的依据。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的运用,是企业经营管理集约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节约手工操作所付出的高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和提高现场管理效率。所以企业要建立内部及与外部市场相衔接的计算机管理和行业管理体系。(5)建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国大部分工业品已形成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中,业务员对企业购销有举足轻重作用。不仅要求业务人员在企业人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要求他们是专业知识丰富,说服能力强,善于开拓市场的中高级专业人才。企业必须以“用人的集约化”保证经营管理的集约化。
  (三)发展中介组织,实现企业外部服务的集约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部服务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和企业内部职能中必然分离出来的社会专业化服务。从企业内部看,原来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和费用支付,企业员工子弟的入托、上学、就业安排,企业员工医疗费用、住房等管理,企业外部市场信息的采集整理等,在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要从企业职能分离出来。从政府方面看,过去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时,为企业出谋划策,进行干部职工调配,介绍合资合作,采集和发布信息等,也要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以上从企业和政府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社会职能,需要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应该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事业单位。但是由于职业终身制观念的束缚、企业富余人员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收费难、费用大等原因,所以发展较慢。因此,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必须从体制改革和提高集约经营化程度入手。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商贸经营管理中的科技投入主要包括:(1)商品质量检测设备投入。除生产企业外,主要在物流配送中心设置,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企业。(2)信息网络设施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批发市场要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内部管理系统和外部相衔接的市场信息系统,提高决策成功率。(3)农副产品保鲜储存和产地加工投入。农副产品产地和集中销地要建立保鲜储存库,同时加大产地的深加工设施建设。(4)商品装卸搬运和市内专业短途运输投入。要改变商品仓库人扛手搬现状,发展机械作业。市内商品短途运输应由物流配送中心、批发市场、大中型商贸企业组建专业队伍。
   五、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中的政府职责
  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政府的投资政策、经济考核指标以及对企业人、财、物的宏观管理都有直接关系。企业体制的转变更与政府分不开。因此,商品流通领域实现“两个转变”的速度和成效,都与政府行使职能有关。政府应承担起以下职责。
  (一)切实把政、企职责分开。政府要做好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政企不分有许多新的表现,如政府为了掌握某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派政府官员兼任企业第一把手;政府组织对企业业绩的检查、评比活动;政府在企业改组中“拉郎配”;政府直接办企业、办市场,参与分配,某些政府官员从中拿补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自主经营,加大费用开支,减少企业的科技和其他建设投资。因此,政企分开是在企业“两个转变”中政府应履行的首要职责。
  (二)制定和实施地区性或行业性“两个转变”规划。现阶段“两个转变”是在特定条件、特定内容、特定目标下的转变。它的特定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受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制约。它们的共同目标是使每个企业都能适应国际、国内竞争性市场的要求,站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因此,政府要以本地、本行业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规划,推进“两个转变”。
  (三)政府要制定促进“两个转变”的投资政策。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商品流通企业来说,中心是要解决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问题,这些都需要投资。一方面需要促进经济体制转变的投资。解决国有企业员工社会保障、历史包袱,都需要国家有一部分投资。解决商品流通过程重点部位的建设也需要投资。根据商品流通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对商品销售网点、饮食服务业的饭店宾馆等,除新建工矿、农牧区外,一般应在现有设施基础上优化结构,提高使用效率,而不必新建。商品流通领域的投资,应重点支持市场信息、物流配送中心及机械化搬运装卸、电子计算机管理等项目的建设。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60页。*
  
  
  
商业经济文荟广州42-45F51商业经济、物资经济李思贤19971997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 作者:商业经济文荟广州42-45F51商业经济、物资经济李思贤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2:57

[新一篇] 商周文化比較研究論綱

[舊一篇] 四十年代長篇敘事詩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