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茂 徐久龄 南开大学分校信息产业学系 天津300070)
[摘要]分四部分对近年来的情报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①情报系统基础理论的研究;②情报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③情报系统理论的开发研究;④专门情报系统和情报用户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归纳。
[关键词] 情报系统 理论
* * *
“情报系统”作为情报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众多的学者所重视和研究,且在不同的阶段,皆表现出一种较为“均衡”的研究趋向。“情报系统”理论研究上的突破,将会给情报科学的理论带来新的认识和思维。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情报系统基础理论的研究
“情报系统”理论是“系统科学”与“情报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科学。因此,“情报系统”理论便不可避免地要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来进行研究。在众多作者的文献中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系统”可定义为“互相关联的元素的集合”,其本质是将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亦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类型。
何为“情报系统”?迄今为止,人们皆普遍采用文献[1]中所下的定义:情报系统,又称情报传递交流系统,是将科学情报从情报源传递给用户的职能系统。情报系统是由包括人、设备、情报传递交流过程及目的等系统对象所组成的综合体。情报系统在本质上是属于一种人造的、开放的、社会的系统[2]。
情报系统因其自身的独特结构而具备了以下基本功能:输入功能、存贮功能、处理功能、控制功能[2]。文献[3]又卓有见地地提出了情报系统还应具备新的功能——创新的功能。
情报系统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问题,而其中新情报技术的采用则会极大地提高系统整体的功能。新一代的情报系统采用了如微型计算机技术、新的大容量存贮技术、新的数据通讯技术等,从而使其功能在形式和质量上产生出巨大的活力,也使其功能在形式和质量上发生巨大的飞跃。
一个情报系统若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则必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具备稳定机制。情报系统的稳定机制是:采用一切可能采用的科学方法,去寻找消耗能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少而情报功能最强、最稳定的途径。可见,情报系统内部的能量差和张力使系统达到最稳定状态,构成了一个情报系统发展的动力和压力。
对情报系统进行科学的检验和评价须借助于系统工程理论。情报系统是系统工程在情报科学上具体应用的一门学科。它采用系统工作的有关理论,对情报系统的设计、管理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研究[12]。目前,情报系统工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4]:
·对情报工作进行评价和科学管理;
·为情报系统的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
·为情报管理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分析、总结以往经验,预测未来管理工作。
在对情报系统模型的评价过程中,文献[5 ]提出了“情报系统辨识”的方法,即通过分析、观测情报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来确定其数学模型,它包括三个要素:数据、模型类型和准则。情报系统辨识一般通过建模、试验、参数辨识、性能检验等步骤来实现。因此,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模拟、比较、分析、控制、优化情报系统的工具。
2 情报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也应是情报系统的理论基础,但因其文献多且重要,笔者在此将单独进行讨论。
“耗散结构”理论之所以在情报系统的研究中被广为应用,主要是与情报系统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即情报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系统处于一种“远离平衡的状态”。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已成为情报系统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模型化方法。在有关情报系统研究的文献中,文献[2 ]对“耗散结构”理论的论述较为详细,并率先将其归为情报科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将“耗散结构”理论用于情报系统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情报系统的定义出发的,即分析情报系统的“无序”和“有序”、其中的一些机理以及相应采取的手段[6~7]。
情报系统本身就是动态开放的、“远离平衡”的系统,它也会不断地产生出增熵。造成情报系统出现增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情报系统还必须从系统外输入负熵流,而只有当引入的负熵流大于系统内部的增熵时,才能使系统总熵减小,从而使系统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从系统外所输入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负熵流。文献[8 ]还重申了情报系统耗散结构形成的两个根本条件,一是情报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平衡状态;二是情报系统内必须存在某些非线性的动力学机制。
文献[7]和[8]均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科技情报体制改革的问题,并为新的情报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文献[8]的新颖之处则是在论述了传统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耗散结构理论的新发展——系统的序变能力。
一个系统在具备了有序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一定的序变能力。系统的序变能力是指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9]。 一个系统只有具备较好的序变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较好地成为一个“活”系统。可见,情报系统序变能力及其模式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动力,涨落是有序之源。这一点对于情报系统而言,亦概莫能外。正是由于情报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处于以非均匀、非对称为特征的非平衡态,所以,情报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才始终包含着一定的涨落作用。反过来,涨落作用又会影响平衡态,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情报系统的发展[10]。文献[10]对情报系统自组织过程中涨落作用的形式(内涨落、外涨落、微涨落、巨涨落、正涨落、反涨落)做了一些研究。
一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也必然会产生一些相互抑制、相互抵消的力量,即系统的内耗。对于一个情报系统而言,它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因某些方面的不合理、不协调引起无序和混乱,从而产生内耗问题。引起情报系统出现内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元素性内耗、结构性内耗,又有功能性内耗和时序性内耗。而解决情报系统内耗的关键是改善情报系统内、外部的环境。
用熵理论来研究情报和文献有序化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四个相互模糊的概念:文献熵、情报熵、情报信息熵和信息熵。
无庸置疑,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与情报科学的姻缘关系已被学术界所公认了[11]。情报科学所研究的“主观信息”与传统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客观信息”存在貌合神离之处。因此,我们在借鉴香农的信息科学理论时,务必要突出情报科学的特征。
总之,耗散结构理论无论对大的情报系统,还是对具体的小情报系统(如文献检索系统[12])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方法论的作用。
3 情报系统理论的开发研究
所谓开发研究是指其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
3.1 专家情报系统、情报系统网络化的研究 专家系统是知识工程中的研究成果。它主要是指收录某一知识体系的电子计算机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模拟人的大脑思维方式,转达、加工和处理知识。专家系统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所构成:知识库(knowledge base)、事实和规则数据库(fact and rule base)与推理发动机(inference engine)。其中推理发动机是一个软件系统,专门负责执行逻辑的运算,并把用户的提问与知识库中的事实和规则数据库加以联系,检索出事实后,把答案告诉给用户[13]。
专家系统在情报系统的管理、情报检索、期刊评价和知识表达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应用。为了帮助人们进行决策,并克服决策者的一些缺点,人们已开发出许多不同的技术。然而,直到近年来人们才开发出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情报管理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专家系统。这些系统的开发为情报管理系统提供了新型的工具和方法[32]。
专家系统在情报检索系统中的应用应首推文献检索系统的智能接口。如CANSEAR系统是为那些希望在CANCERLIT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癌症治疗课题的终端用户构造检索策略。该系统为了克服用户在选择主题和输入查询技巧时遇到的困难,采用了一个触摸屏幕接口,即用户触摸屏幕上的一个主题词,就可自动地选择主题词,并将它编入查询中。此外,在联机数据库的检索系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用于期刊评价主要是在编制一个计算机程序(推理发动机)的基础上,将用户的提问和专家的意见相比较,从而对期刊进行选择和评价[14]。
在智能情报系统中,传统的以主题词和关键词为基础的表示方法,不适于推理机制,且检索效率低下。而另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表示方法,使用了结构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模式以及框架和语义网等。这种面向对象、面向语义的特征,较适合于智能情报系统中知识的表示和组织[15]。
在情报系统的理论研究中,情报系统网络化问题已日趋重要。无疑,情报网络化对实现“资源共享”以及情报的标准化、一体化、现代化、商品化和国际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6]。特别是继美国之后,各国政府都相应地制定了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而使情报网络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其中,较为重要的步骤应是“网络布局”的设置问题[17]。
文献[17]利用物流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了情报系统的网络布局问题,分析了情报流系统网点设置的数目、地理位置、服务范围以及供求关系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报系统网点布局的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情报系统与灰色系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灰色系统理论在情报科学研究中也有具体的应用[18]。系统中有已知的信息,又有未知的或非确知的信息,即“灰色系统”。而情报系统实际上就是由灰色情报、灰色人等构成的灰色系统。因此,灰色系统理论对于情报系统的预测、控制和定量化的实施都有借鉴作用。
3.2 情报系统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情报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情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情报环境是多维立体的。它既包括情报用户的自身因素和自然的时空因素,又包括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因素,而情报系统各项职能的发挥也会受到情报环境的影响。因此,情报系统和情报环境的协调和一致必然也有利于情报系统各项功能的发挥[19]。
如果我们从功能角度对情报系统进行划分的话,可将情报系统简单地划分为:知识情报系统(knowledge-base information system )和情报决策系统(information decision system)。 在服务功能和水平上,前者处于初级阶段,以传递情报为主;后者为较高级的阶段,以情报分析为主。显然,情报决策系统在当今时代已显示出其日益重要的作用。
既然不同情报系统的功能有所差异,那么在进行情报系统设计时,就必须对情报系统的需求、系统目标及环境限制条件、系统可行性分析等作充分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情报系统的需求。
一个情报系统何以被视为有效的情报系统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其进行评价?费用效益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20]。
费用效益分析是指对费用和效益两方面分别进行计量,然后进行相互比较。这种计量不是从企业的观点出发,而是从社会的观点出发进行计量的。文献[43]在综合了信息系统费用和效益的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信息系统费用和效益的测定方法:净现值法、内在报酬率法和费用效益比率法。这些方法可在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而文献[21]采用了系统工程中适合于“多项投入和多项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 对情报系统的功效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亦应引起情报科学界的重视。
总之,情报系统本身总是不断地发展的。情报系统的发展动力是各种软要素力量以及软、硬要素的有机结合。文献[22]勾勒出了情报系统发展的三大规律:智能化规律、情报环境交互作用规律和系统内部有机协调发展的规律。情报系统将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
4 专门情报系统和情报用户的研究
4.1 专门情报系统的研究 在情报系统的研究中, 这些具体的情报系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
·国家情报系统。是指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协调的情报工作系统,它可以分为行政管理分系统和情报工作执行分系统。可见,它是一个多环节、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的因素和各子系统之间以特有的方式联结起来,形成相互提供条件、进行补偿的“投入产出链”[23]。其中,情报系统的投资结构则具有决定性作用。文献[23]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情报系统的投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使我国情报系统总体能力受到限制的一些因素。
国家情报系统也是不断地演进的,而情报价值观则是国家情报系统演进的动力。受情报价值观的影响,国家情报系统必然要经历从SI(科学情报)→STI(科技情报)→STSI(科技情报与社会情报)的过程。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情报价值观的变化,国家情报系统必然要从STI 过渡到STSI。因此,重建国家情报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24]。而对于我国情报系统,则必须分析系统的有利环境和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国家情报系统的作用[25]。
·企业情报系统。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搞活企业的形势下,企业情报系统业已成为热点之一。企业情报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具有多元化的功能,而其中企业的经营情报系统则较为重要,这也体现了特定的情报需求[26]。
10年来,我国企业情报系统取得了较大发展。“六五”期间是我国企业信息(情报)系统建设的起步阶段。“七五”期间是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步发展阶段。此间,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由单机应用发展到联网共享,信息系统建设由新型的单项分散子系统发展成为综合性全方位的集成化系统,由引进为主发展到自我开发为主。从技术层次上看,企业信息系统也经历了由EDP(电子数据处理)→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的过程[27]。虽然从宏观上看, “六五”至“七五”期间,我国企业情报系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若从企业、情报机构、情报市场、消费者四大要素综合分析的话,则我国情报系统仍存在一些发展缓慢的原因。我国企业情报系统必须扩大用户群,参与企业经营与产品决策,这样才能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发展[28]。
总之,企业信息(情报)系统是主观信息需求、技术和管理水平及客观环境的综合产物。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建立相应的系统和研究重点。
此外,在具体的情报系统的研究中,科学院、高等院校、外向型经济以及文献信息系统等也都有一定的研究。
4.2 情报用户的研究 情报用户是情报系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情报系统均与特定的情报用户联系在一起。情报系统之设计、建立、健全和运行的最终模式必定要受到用户的制约[29]。在现今的信息(情报)系统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法[ 30~31]。
文献[31]描述了欧洲航天局(ESA)ESRIN计划中的四种情报系统用户界面的工程。尽管其中每个工程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法不尽相同,但它们所具有的共性是:必须考虑到用户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而且,作者进一步地表明:下一代的科学情报系统必须使用户通过同一界面获得大量不同的情报源。可见,设计这样的情报系统必须多层次地分析情报用户的目标、任务和主要观点,即情报系统的设计必须以情报用户为中心。
事实上,尽管在情报科学研究中一再强调“人的因素”[32]及其“认知观点”[33],但长期以来,对于情报系统,我们狭窄地考虑了经济和技术方面,而未适当地考虑其中的人的问题[34]。文献[34]研究了情报系统中所存在的有关人的文化、地位和交流等问题。
近来,随着对情报科学及情报系统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人们越来越发现“用户”问题的重要性。如文献[35]在综合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情报系统的“知识模型”、“数据模型”和“概念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了“用户”的观点。
总之,情报用户无疑是情报系统中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情报用户是以“最小努力原则”为基础的[36]。情报系统的可近性和易用性对用户的情报需求将产生重要的影响[37]。
参考文献:
1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2 王崇德.情报科学原理.台北: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1991
3 张文毅译.未来一代情报系统.情报科学,1988(1):90
4 罗式胜.情报系统理论基础(一).情报学刊,1989 (2 ):88~93
5 李洁.情报系统与系统辨识.情报业务研究,1989(4):289
6 吴达人.论国家情报系统的有序性.情报学报,1982 (1 ):77
7 刘东维.论情报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情报科学,1985(3):12
8 赵向方.耗散结构与科技情报系统.情报科学,1992(3)
9 詹克明.系统论的若干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1(5):17~28
10 周毅.涨落与情报系统的自组织.情报科学,1990(2 ):32~35
11 王崇德.两位学术先驱,一门现代科学. 情报理论与实践,1988(6):1~4
12 刘春茂.试论英国《科学文摘》“主题指南”的超稳定结构和“累积索引”的耗散结构.情报学刊,1987(5):58~60
13 Turner M. Expert system and decision support. ExpertSystem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88(1):3~21
14 王崇德,刘春茂.科技期刊综论.哈尔滨:情报科学杂志社,1989
15 张玉峰.智能情报系统中资料的框架表示.情报科学,1989(6):7
16 孙志坚.试论建立有序的情报网络系统.情报学刊,1988 (3):38~42
17 苏丽珍.现代情报系统的网络布局系统.情报学刊,1991 (2):128~130
18 鞠英杰.情报研究的灰色系统理论.情报科学,1988(1 ):27~30
19 刘建明.系统理论与情报环境的研究.情报学刊,1990(4 ):7
20 谌述勇.信息系统的费用效益评价.情报学刊,1993(1 ):57
21 余学林.应用DEA评价情报机构功效.情报学刊,1991(1):8
22 周毅.试论情报系统的发展规律.情报科学,1992(5):18
23 刘东维.中国科技情报系统投资结构评价.情报科学,1988(1):31~36
24 范并思.论重建国家情报系统.情报学刊,1990(4):1~7
25 许晶华.环境因素对我国信息发展的影响.情报学刊,1993(1):49~53
26 马长玉.企业情报经营系统.情报学刊,1990(4):52~56
27 应恩德,沈浩.论企业情报系统.情报科学,1992(4):24
28 曾晓东.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范畴和重点. 情报科学,1992(6):1
29 许文霞.情报用户需求与情报系统分析.图书情报工作,1985(5):9~15
30 王小梅.信息管理系统中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法.情报科学,1992(1):23
31 Belkin N J. User interfac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91(6):327~344
32 Meadows A J.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Information Science, 1990(1):59~63
33 Belkin N J. The cognitive viewpoint in informationscienc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91(2):11~15
34 More E. Information systems: people issues. Journal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90(5):311~320
35 Burt P V, Kinnucan M T. Information models andmodeling techniqu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0(25)
36 卢荣远.用户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情报学刊,1991(3 ):197~203
37 任福珍.情报系统的可近性和易用性与用户的情报需求.图书情报工作,1994(3):42
* * *
The General Review of Recent Theoretical Studies ofInformation System
Liu Chunmao Xu Jiuling
(Branch College of Nankai University) [Abstrac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ies ofinformation system. As the chief component of informationscience theory, information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parts: 1.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2. studies ofthe theory of dispersed structure; 3. research on informationsystem development; 4. studies of information user andspecif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authors hope to find sometendencies in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作者简介]刘春茂,男,1963年生,讲师,发表论文10余篇。
徐久龄,男,1949年生,讲师,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及天津市级的科研项目的攻关工作。
收稿日期:1995—08—21
*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王崇德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谢。*
图书情报工作京31-35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刘春茂/徐久龄19961996 作者:图书情报工作京31-35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刘春茂/徐久龄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