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移民与城市社会现代化——青岛社会现代化个案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已为人们所关注。傅筑夫曾经论述过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人口因素曾促进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奴隶制生产方式转变为封建制生产方式〔1〕。 在清末民初城市社会现代化关系的进程中,人口因素的影响力可谓得到了更有力的显示,这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沿江沿海地区,如上海、汉口、青岛等地尤为明显。青岛以一沿海偏僻渔村,仅三、四十年时间,发展为拥有三十多万居民的通商都会,无疑成为此类城市中,人口城市化最剧烈,移民对城市社会现代化影响最典型的城市。因此,移民对青岛社会现代化关系的个案研究,将对清末民初沿江沿海地区城市现代化的整体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一、移民与青岛人口城市化
  青岛由德国人设为租界地后的人口变迁,由下表可得知其概况:
年代   人口数  人口年增长率   备 注1897   83,0001910   161,140    52.36%    不包括外侨1924   189,411    11.61%     同 上1927   322,148   193.67%     同 上
  资料来源:袁荣叟《胶澳志》,民国十七年版第一册,第231页。
  由上表可看出,青岛开港最初的13年间,人口增长率即高达52. 36%。其人口增长速度远比其它城市为高。根据李国祈的研究,上海1828—1934年间人口增长的高峰是1910至1930年,其增长率为49.97%。〔2〕尽管由于资料缺乏,我们难以确定此一时期青岛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基本可以断定,其人口增长的主流是移民。由此也不难想见青岛人口城市化的急剧程度。1910至1924年间,人口年增长率降低,仅为11.61 %。降低的原因,并不在于开港后的人口城市化高峰期已过,完全是因为时局关系。由于在此期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人撤离,青岛为日人所据,故有暂时性的低潮。即便如此,青岛的人口增长率仍要比济南为高。根据David·D·Buck的研究,济南于1914至1919年间人口年增长率呈负增长39%。〔3〕因此,就山东省而言, 青岛的人口城市化仍有较高水平。1924至1927年人口年增长率因时局安定再次升高,达193.67%,可视为青岛开埠以来的最高峰。由此一人口年增长率,可以了解青岛的人口城市化仍在继续发展之中,与其它口岸城市不甚相同。另外与济南相比,济南在1919至1933年间,人口年增长率仅为53%,〔4 〕低于青岛两倍有余,青岛人口城市化急剧情况可见一斑。
  就胶澳地区内各区人口的变化而言,在德国占领之初,全境共有村庄274个,根据1897年人口83,000人计算,平均每村近303人,其分布情况如下表:
  人口数      村庄数 2,000人以上      41,000—2,000人     20 500—1,000人      70 100—500人      144 100人以下       36
  资料来源:赵琪《胶澳志》,民国十七年版,第一册,第231页。
  由上表知,胶澳地区在1897年以前,仅有大村落四个,大多村庄的人口在100—500人之间。此时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50.43人,与同期的潍县、胶州相比,低于潍县,高于胶州。〔5〕此后至1924年, 人口密度增至每平方公里343.29人,较以前增加一倍多。根据1926年青岛警察署的调查,全境人口分布如下:
 人 口 数        村  庄  数3,000人以上     2村:薛家岛村(海西署)、下          四方西村(台东署)2,500—3,000人   2村:姜哥庄、夏庄(李村署)          5村:李村、登窑村、赵哥庄2,000—2,500人   (李村署)、四方之康宁路(台东          署)、后韩村(海西署)          11村:午山村、九水村、仙家寨、1,500—2,000人   西小火村、源头村、大翁头村、丹          山村(李村署)、浮山所、小村庄          (台东署)、南庄、辛岛村(海西署)1,000—1,500人   45村(李村署34村、台东署6          村、海西署5村)
  资料来源:赵琪《胶澳志》民国十七年版,第一册,第232—233页。
  由上表数字可以看出,2,000人以上的聚落由开埠时的4村,约30年后增为9村。1,000至2,000人的聚落由原仅20村,增为56村。而人口增加最快的地方在李村。
  以上系就胶澳整个地区而言,如仅就青岛市区而论,则因该地原为渔村,故至1902年时即青岛开埠五年之后,仍仅有14,905人,〔6 〕但及1913年,则增为53,312人,人口年增长率为122.84%,远高于胶澳整个地区的人口年增长率。至1927年,则达91,500 人, 人口年增长率为39.34%。〔7〕较整个胶澳地区年增长率为低。缘何此时青岛市内人口反低于整个胶澳地区,据李国祁的研究,极有可能是与德人的撤离、日军的占领等政治因素有关,亦有可能是不少在市内工作者,其家庭居住于市内,或其户籍仍在附近乡间。李国祁的分析尽管缺乏详实的根据,但关于后一种推断直到今天仍有意义。
  由上不难看出,青岛自一开埠就呈现出急剧的人口城市化特点,而且其城市化作用的持续力亦较上海等口岸城市强烈,致使其能于短短三十年间,发展成为拥有三十余万居民的通商要市。
      二、人口的诸种构成与青岛社会现代化
  人口城市化是清末民初青岛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与有机组成部分,大批移民的进入促进了青岛城市的发展与功能的扩大;为进一步吸纳和促发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化,亦即为实现青岛社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而青岛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如何,仅仅去统计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人口的诸种构成比例与人口的属性去剖析,亦即从人口的籍贯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及职业构成等方面进行考察。
    (一)籍贯构成
  青岛开埠后,日增的人口究竟来自何处?据胶海关资料,国内移入的人口以本省最多。此外还有来自宁波、上海和广东等为数不少的南方人,〔8〕本省移入的人口大部分来自邻近的地区,尤以胶州、 平度为最多,〔9〕据1927年的调查,青岛有下列19 个重要的同乡组织:〔10〕
  (1)齐燕会馆;(2)三江会馆;(3)广东会馆:(4)宁波旅青同乡会;(5)平度同乡会;(6)胶县同乡会;(7)即墨公会;(8)莱阳同乡会;(9)黄县同乡会;(10)高密旅青同乡会;(11 )掖县同乡会;(12)潍县同乡会;(13)昌邑同乡会;(14)海阳同乡会;(15)田横岛同乡会;(16)武定十县旅青同乡会;(17)东临十四县旅青同乡会;(18)济南十六县同乡会;(19)临沂同乡会。
  同乡组织不能完全代表青岛市人口的籍贯结构。另据1933年的调查,青岛市政府及所属各局1,245名的职员籍贯,除青岛市、 外国人及不详者外,遍及19个省,兹列表如下:〔11〕
籍贯   人数   百分比青岛    6    0.48山东    509   40.90山西    1    0.08浙江    145   11.60江苏    122    9.80安徽    67    5.40福建    21    1.70江西    43    3.45广东    26    2.10广西    2    0.16湖南    31    2.50湖北    34    2.70云南    1    0.08贵州    4    0.30河南    17    1.40河北    167   13.40甘肃    3    0.24四川    14    1.10辽宁    17    1.40陕西    3    0.24外国    11    0.88不详    1    0.08合计   1,245    100
  此一职员统计表基本上能够显示青岛人口的籍贯结构,并能反映各地迁入人口在青的人数及势力情况。 从统计资料看, 山东籍职员高达40.9%。非鲁籍职员占58.32%。青岛原籍仅6人,占0.48%,青岛成了客籍的天下。
  由于青岛城市形成的特殊历史条件,外国人口在青岛为数不少。在德国租借时期,青岛的外国人口约占市区人口的5 %左右。 据统计,1906年青岛有外人1,769人,其中德国1,412人,日本276人, 其它美国、奥地利、印度、英国、瑞典、荷兰、俄国、法国、丹麦、意大利、挪威、土耳其等,均在25人以下。〔12〕1910年青岛有外人1,809人, 其中欧美人1,621名,日本167人,其它亚洲人21名。〔13〕1913年青岛有外人2,411人,其中可知者德人1,855名,日本316名,俄人61名, 英人51名,美人40名,奥人22名,法人15名,葡人8名,瑞典人3名,丹麦人2名,比利时人、荷兰人、意大利人、希腊人、挪威人、西班牙人各1名,朝鲜人12名,印度人11名,南洋群岛人、土耳其人各3名。〔14〕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日人移居青岛者日多。而德人离开青岛者亦日多。1922年日本虽将青岛归还中国,但日人在青者仍多,兹将青岛日本侨民统计表列下:
    青岛日人侨民统计表
 年代   在青日侨人数   年代    日侨人数 1901      60     1915.9    14,000 1907      196    1916.12    14,241 1910      167     1917    18,576 1911      312     1918    19,2601915.1     400     1919    24,5001915.2     7,400    1922.12    24,1321915.4    10,000     1927    12,960
  资料来源:根据《胶澳志》,《青岛全书》、《青岛概要》、《山东问题始末》等资料编制。
  由上表不难看出日本移民在青岛的势力增长情况。1906年日本占在青外人的15.6%,1916年即高达96.6%。青岛收回后,尽管日人在青人数有所下降,然仍达93.1%。日人在青人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日本政府鼓励移民的结果,同时青岛离日本路途较近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外人占青岛市区人口的比例较其它城市为高,1925年外人占市区总人口的7.3%。
  综上分析,青岛是一个具有高异质的城市。青岛吸收了山东各县的人口,也吸收了与山东贸易关系密切的广东、直隶、江苏、福建、江西等省的人口。另一方面,青岛一直有数千至万余人的外人居住。由人口的籍贯构成可看出,青岛为中国各地人以及世界各国人所汇集,这更增加了青岛全国性与世界性的城市色彩。
    (二)年龄构成
  根据何清涟的研究,清末民初的中国人口基本上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15〕从总体上讲,高死亡率对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生育率高,绝对人口数量仍居全世界第一。而清末民初的青岛人口则有所不同,由于移民是青岛居民的主体,致使其人口年龄结果呈现出与全国乃至世界相异的特点。
  尽管在此期间青岛缺乏详细的人口年龄构成统计,但从一些工厂的统计中也不难推断其大概。兹将青岛工人各类年龄比较及其与沪津两地比较表列下:
  上海、青岛、天津纺织工人各类年龄比较表
       不足  15—  20—  25—  30—  35— 有关分类       15岁   20   25   30   35   40日本办的上海—纺   23.0  36.1  19.9  12.1     7.3 织厂中1,916工人日本在青岛办的—    6.6  59.8  23.5   5.6   2.7  …纺织厂中1,263工人青岛—中国纺织厂   21.2  40.8  16.8   6.9   5.9  2.2中504名工人天津—中国纺织厂   11.5  33.0  26.4  14.4   5.7  3.7中3,891名工人       40—  45—   50 有关分类        45   50   以上日本办的上海—纺     1.2     0.4 织厂中1,916工人日本在青岛办的—    …   …   …纺织厂中1,263工人青岛—中国纺织厂   3.0   1.8   1.2中504名工人天津—中国纺织厂   2.5   1.8   1.2中3,891名工人
  资料来源:方显廷:《中国棉纺织业及棉纺织品贸易》两卷本,天津,1932年,《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1册,1985年11 月。
     青岛某日本纱厂工人年龄表
 年龄    人数  百分比   年龄    人数  百分比15岁以下    83   6.6   30—34岁    34    2.715—19岁    754   59.8   35—39岁    23    1.820—24岁    298   23.5    共计    1,263  100.0025—29岁    71   5.6
  资料来源:《满铁日报》第四卷第1期,第103页,昭和2年4月30日。
  从第一个统计表中不难看出青岛工人中年龄结构较年轻,25岁以下者分别占工人总数的89.9%和78.8%,取其平均数则为84.35%, 而同期上海为79%,天津为70.9%。第二个统计表中24岁以下者占89.9%,基本可以作为上表的补充说明。尽管从这些表格中我们无法断定青岛整体人口的年龄构成,但基本上可以肯定,青少年在青岛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根据英国人口学家宋德波关于人口类型的划分,清末民初的青岛人口应属前进式的年轻型人口。
  年轻型的人口特点对青岛社会影响怎样?
  第一,为青岛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年龄结构。为青岛经济起飞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有充沛精力与体力的人力资源。
  第二,这种特殊的年轻型年龄结构,客观上减少了青岛现代化进程所需的代价与负担,加快了发展速度。因为在此年龄的人口,通过经济活动会创造出远大于其自身消费量的社会财富,而在这一年龄外围的人口,其消费率则远远大于创造率。
  第三,大批青年移民聚集青岛,也是一种外来的社会财富向青岛的聚集。因为要把儿童培养成社会所需要合格的“社会人”,需要花费相当的投资,而对移民迁入地来说,则省却了成人前的一切费用,便可以将这部分社会的投资主要用于社会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忻平在研究二、三十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时提出:上海的发展与繁荣是与广大内地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16〕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青岛。
    (三)性别构成
  与年龄构成直接相关的是性别构成,由于以移民为主,青岛人性别构成有其自身特点。
  人口的性别构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中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作为人口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性别构成与人口状况、社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当代人口统计学调查表明,世界各国出生的婴儿性比例一般处于105或106这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稳定值(即出生100名女婴时, 男婴出生105或106个),〔17〕人口学多以此为性比例高低的标准。
  由于青岛人口城市化速度较其它城市为高,因而自开埠,人口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16年青岛华籍人口的性比例是185;1917年为198.6;为青岛历史上人口性比例的最高点。1918年为192;1921年为196.9(包括外侨,下同);1923年为167.9;1924年为172;1925 年为165;1927年为163.7;1928年为168.2。〔18〕由于青岛人口年龄构成中,青年占相当大的比例,这就意味着青岛人口上述非正常的性比例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就直接影响到青岛人口的婚嫁率,尽管没有关于此时期青岛人口婚嫁率的统计,但可以推断,严重失调的性比例,必然造成众多男子无以为偶成为社会旷夫,从而将直接影响到结婚率与人口出生率。
  严重失衡的比例和极其低下的婚嫁率,对青岛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双面的。
  积极方面:青岛移民以青年男性居多,青年人有抱负,不安现状。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这段黄金时期是人一生生理、心理上均处最高峰值阶段。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易摆脱传统束缚,更易接受新事物,更易进行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时间和速度也正赖此而缩短和加速。同时,部分青年男女移民在青岛择偶成婚(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穷而无法回乡觅偶),这在人种学上却有了优生学的意义。不少人来自他省,即使是同省人之结婚,也不一定是本乡本村,而中国过去的婚姻范围半径一般不超过50里,同姓、宗族、堂表通婚更是常见的现象。
  消极方面:
  首先,青年移民对青岛城市发展的贡献是以难以甚至无法成婚而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的个人牺牲与痛苦为代价的。一部分人转向家乡寻找农家女成亲后,携回青岛定居,于是个人乃至社会必须承担起供养其生活和重新教育、培训、熔铸这批传统农村人向现代人转化的负担,这也不能不影响到总人口现代素养的提高。而另一部分生理正常有结婚能力与愿望却无法 成婚的失婚者,往往引起性犯罪。
  其次,严重失衡的性比例对社会风气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众多的社会旷夫为解决生理欲求,往往到妓院嫖娼,对青岛的青楼业产生一种刺激作用。据1925年的统计,青岛有华人娼妓401名,外人娼妓379名。〔19〕婚龄女子向青楼业的流失以及外室形式存在的一夫多妻制等,不仅使社会风气日益腐败,使本已十分严峻的性比例失调雪上加霜,更使婚龄男性难以觅到佳偶,造成婚嫁率低下的恶性循环。
    (四)职业构成
  人口的职业构成是反映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因素,现代人因现代职业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现代人格与现代属性。清末民初的青岛职业构成趋向复杂,社会分工愈加细致专门化,新的职业大量出现。职业构成状况不仅确定了青岛的城市经济结构,而且决定着青岛城市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1898年开埠以前的青岛,由于交通不便,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未有丝毫改变,此时的青岛几无商业可言。兹将1898年以前青岛、李村附近四十八个乡镇中职业类别表列下:
 职业类别  人数  职业类别   人数  职业类别  人数泥匠、石匠  430   兽 医     4   说书艺人   8 铁 匠    34  扎纸裱糊匠    8   教书塾师   41 染 匠    10  皮革制造匠   15   僧 道   12 木 匠    98   吹鼓手    47   占卦算命   11 锡 匠    8   唱戏武技    45
  资料来源:根据日译德文《关于胶州地区的土地和税收政策问题》一书中的数字编制,原书1899年青岛刊印。
  但开埠近30年后,青岛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岛在开埠不到30年的时间,其农业人口即从占总人口的96.1%下降为27.5%,商业人口则占11.8%,工业人口占9.9%。 如仅从外侨从业人员来看,商业人口占外侨总数的31.77%,工业人员则仅占6.56%。 这说明青岛此时以商贸为主,工业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主要是由青岛这一港口城市的特点所决定的。此期青岛的职业构成说明青岛是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港口城市。这一职业构成以及由此反映的青岛城市经济功能对青岛社会现代化进程影响很大。
  首先,与传统城市中官僚与士子占据统治地位,商人被排挤到不被重视的角落相比,作为以商贸为主的港口城市,青岛商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青岛市民的中坚。他们不仅成为青岛市民社会的实际领导者,而且通过自己的组织——商会,成为城市市民的代言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买办商人在青岛商会中拥有相当的势力。他们集投资者与管理者于一身,成为青岛新式企业的领导力量之一,同时买办作为东西两个世界的中介人,对青岛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移植起到了战略性的重要作用。当然买办商人也为青岛社会带来了生活腐化、投机钻营的不良习气,金钱崇拜之风大兴。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强化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功能,由此必然带动这类职业人员的增多。1925年青岛作为社会生活管理层的公务员、警士、军人已达2.2%,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现代脑力劳动者, 即“自由职业者”和“专门职业阶层”的形成,更是青岛社会现代化的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新闻记者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这一职业阶层的形成以及持续增长的趋势,反映了青岛人口总体在发展中现代化成份的增加。这一阶段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化的社会后果,又是现代化的加速器。从一个方面构成了内生型的动力源,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映现出青岛社会现代化的步伐。
  第三,从西方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乃是农业人口因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都市所吸收,农业人口相对或绝对减少,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这点在青岛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此时青岛城市工业发展迟缓,所能吸收的劳动力有限,青岛城市移民来源主要为天灾人祸下的农民和洋货冲击下的手工业者,以此等农民之知识技术,在青岛实难谋到较好的地位。即便是做工厂工人亦因工厂大多自有同乡组织,贫苦来奔的农民亦不易插足,同时社会救济工作又极为有限,以致无业游民极多。据统计,1925年无业游民达97,311人,占青岛人口总数的34.3%,他们或因缺乏技术无法成为技术工人,或因染得城市浮华习气不愿返回乡村,只能寄身于城市贫民阶层。于是这些连传统职业技巧也不具备的移民,则进入了社会寄生阶层黑社会、帮会圈子中。
  总之,青岛尽管吸纳了众多的人口,但无力加以消化整合,这既反映了20年代青岛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缺陷——既缺乏现成的具有现代素养与技能的人力资源,而又承受着必须教化大批传统人成为现代人的沉重压力,而且这部分人由于绝望而产生对抗社会心理与抗拒行为时,更成为青岛社会现代化的严重阻力。因此,20年代青岛职业构成表明:青岛仅处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期,青岛社会完全现代化尚需要一段艰辛的历程,并付出较大的代价。
      三、结论
  造成青岛城市现代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移民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青岛的城市吸引和加速了人口的集聚和移民浪潮,城市吸引着移民,改造着移民。移民又为青岛现代化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贡献首先表现为大量高密度、异质性的青年移民为青岛的现代产业及各行各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多层次人力物资。一个城市经济人口即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开发利用与配置程度,对于该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清末民初来自山东各地的木匠、瓦匠和其它技术人员,来自宁波、上海、广东等地的机械技工、商店店员、厨师等,来自国外的工程师、机械师等多层次的、异质性的劳动力资源,〔20〕保证了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人口不仅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同时一定社会中的人口类型又与消费类型成正比。因此,大量的多元异质的移民进入青岛后,不仅改变了青岛的人口结构,也改变与刺激着消费市场结构向多元异质方向发展。
  第三,由于移民是青岛居民的主体,因此青岛成为多元异质文化争相传播之地,尤其为外人传播基督教的基地,美国和德国的教会在青岛的势力尤盛。这些教会通过兴办教育、创办新闻事业,传播西方和日本文化,尤其是改变了青岛人的道德观与价值取向。因此,多元异质人口大量聚集青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总体上提高青岛人素质促使传统人向现代人不断转化的过程。任何事情都存在其两面性,在青岛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移民因素的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并存,严重失衡的性比例和极其低下的婚嫁率及高比例的无职业者,成为青岛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阻力。清未民初的移民状况,表明青岛社会发展与危机同在。
  注释:
  〔1 〕傅筑夫:《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李国祁:《由上海、 汉口与青岛三都市的形成与发展论近代我国通商口岸的都市化作用》,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2年6月,第279页。
  〔3〕David.D.Buck,Urban Change in China,The University ofsin(Wisconsin)Press, 1978, P, 230—231.
  〔4〕同上书,第231页。
  〔5〕潍县于光绪32年(1906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5.038人,胶州则为97.89人。 参阅李国祁《十六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山东莱州府的市镇结构及其演变》,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八期,1980年,第135,146页。
  〔6〕参阅谋乐《青岛全书》,民国3年6月版。
  〔7〕袁荣叟着《胶澳志》第一册,文海出版社成文版,第231页。
  〔8〕青岛档案馆馆藏海关资料2号《胶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
  〔9〕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136页,民国17年版。
  〔10〕同上书,第101—103页。旧武定府十县为:惠民、阳信、海丰、乐陵、滨州、利津、沾化、蒲台、青城、商河;旧东昌府十县为: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夏津、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旧临城直隶州四县为:临清、夏津、武城、邱县;旧济南府十六县为:历城、章邱、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德州、德平、平原、临邑、长清、陵县。
  〔11〕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周之佐着《青岛市政府实习报告》,(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印行,第9309页。
  〔12〕(日本)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四卷,山东省,大正六年日文版,第175—176页。
  〔13〕Jefferson Jones, The Falls of Tsingtau(Boston, 1915)P. 165。
  〔14〕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民国17年版,第61—63页。惟各国合计比总数少三人。
  〔15〕参阅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页。
  〔16〕忻平着《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3页。
  〔17〕参阅刘铮等编:《人口统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18〕参阅青岛党史办、青岛档案馆编《青岛党史资料》第一辑,1987年12月,第137页。青岛总工会编《青岛惨案史料》, 工人出版社,1985年5月,第480页。
  〔19〕青岛档案馆藏,胶澳商埠警察厅1925年4 月编《调查各区本国籍男女职业细别表》、《调查各区居留外国籍男女职业细别表》。
  〔20 〕青岛档案馆馆藏海关资料2 号《胶海关十年报告(1892 —1901)》。
民国档案南京106~112K3中国近代史任银睦19981998作者:任银睦,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邮编:210093       作者:民国档案南京106~112K3中国近代史任银睦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6:51

[新一篇] 消除資源配置的瓶頸

[舊一篇] 游戲類出版物的基本特征與編輯策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