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经验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  ——出席国际清算银行1997年首次中央银行行长例会侧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国于1996年11月1日加入国际清算银行。这是我国国际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果。国际清算银行每年要举办若干次中央银行行长例会,讨论的内容涉及各国中央银行普遍关心的各项问题,重点突出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加强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副行长陈耀先、尚福林先后出席了该行的各类会议。他们在会议上向与会各国的中央银行行长介绍了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并通过双边接触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中央银行与其它国家中央银行之间的双边合作。
  1997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陈耀先副行长率团出席了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国际清算银行1997年首次中央银行行长例会,会议讨论的议题是“货币政策的操作与策略”,与会的中央银行行长对这一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并就各国货币政策操作中出现的共同特点初步达成了共识。陈耀先在会上就改革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问题做了重要发言。
  (一)这次央行行长例会讨论的焦点是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操作程序的共同趋势。各国央行行长认为,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同,各国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上应该各有不同。即使像美、英、日等金融市场较为完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工业化国家,其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的手段也应有所不同。陈耀先副行长在发言中,特别介绍了我国中央银行将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指出近三年中国运用这一政策,采取适度从紧的方针,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没有出现如以往紧缩时期物价回落而同时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目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物价水平较低,这证明我国采取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中期货币政策。陈耀先指出,各国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货币政策也有不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难免有很大的差异,各国在实际操作中只能相互借鉴比较,取长补短。在货币政策目标这个问题上,各国不可能强求一致,只要对本国宏观经济有利,对本国币值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其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正确的。
  在运用利率操作货币政策上,各国央行行长认为,过去几十年间,各国中央银行一般是采用总量调控的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的。但近年来,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焦点已日益转移到价格调控上,突出的是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的同时,利率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其作用日益增强。这也是与世界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紧密相联的。陈耀先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的中央银行既要控制货币总量,同时又负有调整经济结构的责任。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不断推进金融改革,改进贷款规模管理,比较多地运用利率、再贴现,开始启动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手段来控制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三年多宏观调控的实践证明,运用利率手段的效果是显着的。在经济过热的1993年,央行连续大幅度提高利率,1996年经济平稳,物价大幅度回落之际,央行又连续调低利率。两个时期利率的调整对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96年,根据物价和经济运行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从4月起停办了对居民储蓄实行保值的业务,此后又连续两次调低存贷款利率,较好地调整了国民经济中企业、居民、政府和金融等部门的分配手段,而且对物价大幅下降可能引起规律性经济衰退起到了缓解作用,最终保持币值稳定,促使经济平行增长和良好发展。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利率的操作期限日益缩短,隔夜利率似乎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手段,这是与各国中央银行强化市场导向的意愿一致的,反映出市场在资产定价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央银行由于垄断着银行储备的供应,它可以根据需要,以目标利率向市场吞吐储备资产,最终控制隔夜利率。对于这一点,中国目前的手段还不能达到,但它是利率向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二)在国际清算银行1997年首次央行行长会议上,我国央行受到格外重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耀先在会上做了重点发言,他除了对各国央行共同关心的上述问题发表了看法以外,还对中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的现状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1997年以前中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中主要采用直接调控方式,选择了将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是与过渡时期的经济、金融体制相适应的。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储蓄率国家,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被多种金融机构所替代,企业向社会的直接融资行为日益增长,外汇资产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继续单纯以国家银行信贷投入难以判断全社会货币支付的水平和银根的松紧。据此,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及时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中介目标的重点转向货币供应量。同时逐渐引入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间接调控工具,市场机制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日益扩大。
  陈耀先副行长认为,为了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并逐步实现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势在必行。其主要内容是:从主要依赖贷款规模管理,转变到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控制基础货币,以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一是要逐步放弃贷款规模管理。近年来,贷款规模曾经对控制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贷款规模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距甚远,不能反映实际经济的运行,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目标出入较大。1997年我们要求商业银行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制,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规模的指令性控制将改为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监督下的商业银行自我控制。二是要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从形式上看,我国实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西方国家有相同之处,但从其运用的目的和效果看,则存在本质的差异。严格地讲,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尚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问题在于准备金率与央行对准备金所付的利息过高;准备金按旬(月)末存款余额的时点数缴纳,缺乏弹性;而备付金率波动又大,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因此,1997年将考虑改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适当下调法定准备金率。在有关准备金改革方案中,我们正在酝酿实施按平均余额计提和考核存款准备金,并且通过改革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备付金帐户合并成一个帐户,使其真正成为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的一个支点,这不仅有利于将来取消贷款限额后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控制,而且也为将来过渡到价格控制,把利率作为调控重点铺平了道路。三是要改革利率体制,进一步发挥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作用。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适当简化利率种类,调整利率结构。在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同时,加大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作用。利率调整应采取小步微调的渐进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可以通过每次小幅度的调整观察、分析市场反应,正确把握整力度。四是要在大力发展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同时,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强化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手段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五是发展以政府债券、央行债券、政策金融债券为操作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六是进一步推广使用商业汇票,扩大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
  在完善各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改革中,要提高政策信号的有效性。为此,中央银行要特别注意加强研究与分析,在对经济进行预调时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反映,以及中央银行的举措所包涵的政策信号。
  国际清算银行1997年首次例会讨论的议题是世界各国央行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改进货币政策操作,实现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的首要课题,是我国“九五”期间重大的改革任务之一。会议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耀先先后与有关国家的央行行长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种接触,扩大了我们与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我们的改革思路,我们应当更多地利用与各国央行的高层接触,逐步推进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中国金融京38-39F62金融与保险王沅/罗平/崔伟19971997 作者:中国金融京38-39F62金融与保险王沅/罗平/崔伟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3:40

[新一篇] 修辭與漢語規范化

[舊一篇] 傅偉勛對中國傳統哲學邏輯發展的詮釋學建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