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学习目的
西方经济学按研究的范围和角度不同,可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资本主义整体经济活动的。如爱德华·夏皮罗提出:“宏观经济学考察的是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包括国民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引起这些总量波动的原因是什么。”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宏观经济学论述整个经济的行为或经济生活的宏观总量。它研究的是一国产出、就业、失业和价格的总水平。”
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至少应该有如下特点:1、考察对象是资本主义宏观经济;2、用资产阶级理论和观点分析考察对象;3、从整体国民经济角度考察问题;4、重点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即侧重实证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所以,宏观经济学也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为了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周期,常常把国民收入和就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又可称为收入和就业分析。
通过学习西方宏观经济学,应该达到下列目的:(1)研究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2)分析和考察西方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经济的政策,便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3)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国际经济协作和促进友好往来。(4)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的参考,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二、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发表之前,这一时期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所说的萌芽时期是指该时期没有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但提出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和政策。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善时期。这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段。第一阶段为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其代表着作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二阶段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其代表着作为A·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包括A·萨缪尔森、R·哈罗德、J·希克斯、A·汉森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3、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之后出现的新学派,主要包括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等。当然,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了保持其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也在修改自己的理论,并吸收了其他非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这就是一般称为现代主流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自从建立以来,经过多次重大变革(有人称为革命),最重要的有四次。
(1)凯恩斯革命。这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和谐的、完全竞争的、充分就业的经济,商品价格和产量完全由市场上的供求力量自发决定,市场机制的完善性,自发地调节经济运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神话。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失业,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失业的原因,并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为此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代替古典经济学的放任经济政策。从此形成了以国民收入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调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这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一次最重大变革或革命。
(2)新剑桥学派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借以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了全面干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萨缪尔森等人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对各国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或称居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同时,以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反对吸收古典经济学发展凯恩斯主义,认为新古典综合学派歪曲了凯恩斯主义,只有新剑桥学派才是正统的凯恩斯主义。他们主张继承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割断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联系,以分配理论为中心完成凯恩斯革命。英国经济学家P·斯拉伐,发展和完善了这种劳动价值论,这也是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
(3)货币主义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滞胀”,即失业和通胀并存,对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即新古典综合派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时产生了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作为凯恩斯主义反对派的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在理论上强调货币量最重要,指出货币存量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稳定的关键,在政策上反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经济上放任自流。这是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4)理性预期学派。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被认为是从货币主义发展而来的,也是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为R·卢卡斯和T·萨金特等。卢卡斯是从维护萨伊定律等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来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他们认为人们可作出合乎理性的预期指导自己的行为,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据此提出,政府干预经济无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全是无效的,应该发挥预期在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加强理性预期、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
三、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其体系。根据宏观经济学中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可构建如下框架。
(附图
)
从图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国民收入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保持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就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对外政策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根据,实现减缓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增长的根本手段。
根据上述学科体系安排,宏观经济学应该主要包括九个部分。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包括国民收入流量的循环模型、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和计算、国民收入中五个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供求关系等。
(2)消费理论。包括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消费水平的制约因素、宏观消费行为理论、消费波动和结构等。
(3)投资理论。包括投资函数和资本边际效率、投资乘数、投资的制约因素、投资政策的选择和决策等。
(4)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等。
(5)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包括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6)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包括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要理论、现代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现代货币主义货币需要理论、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等。
(7)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包括财政理论、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效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8)开放经济和对外经济政策,包括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深化、对外均衡曲线、对外经济政策等。
(9)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包括经济周期含义和分类、加速原理、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指标、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等。
四、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对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采用许多分析方法,如规范和实证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流量和存量分析、总量和结构分析等。
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这里所说的价值判断不是指商品范畴的价值,而是指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规范分析有三个特点: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它分析问题没有客观性;它分析问题所得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反,基本排除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实证分析具有和规范分析完全不同的三个特点: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它分析问题所得结论可以通过事实进行验证。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必要的,实证分析最重要,因为它能客观地分析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但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规范分析也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实证分析中也无法完全回避价值判断。比如西方宏观经济学就是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判断条件下,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我国在经济研究中应更多地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特别是应该采取数据实证分析和模型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
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宏观经济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商品的均衡价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即某种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为均衡产量,这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均衡分析为主的经济理论。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都是采用的均衡分析方法。
但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是非均衡状态,不仅所有商品的总供求和价格不一定平衡,而且,个别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也不一定平衡。因为,商品供求及价格的变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因素又是千变万化的。比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揭示的均衡收入也是一种非均衡状态,因为一般来说这种均衡收入小于潜在收入,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实际上是非均衡。一般来说,非均衡分析是从经济中各种经济力量不均衡状态出发,联系历史、社会和制度等因素,对经济现象及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的方法,它不是对均衡分析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均衡分析的深化、发展和扬弃。
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必须综合加以运用。但从长期看非均衡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运用非均衡分析方法揭示宏观经济中非均衡的状况和原因,并促使经济从非均衡达到均衡,是极为重要的。
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在同一时期内的相互关系,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短期分析,它只说明短期经济运行情况,不能说明经济运行的变化过程。宏观经济学中对一定时点上若干变量相互关系的分析就是静态分析,如每个时期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S和I的对比状况,即I和S相等时则有均衡国民收入,这就是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也属于一种均衡状态分析,它研究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变化趋势,分析经济变量对均衡的影响,但这种分析不涉及到时间问题,所以属于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期分析,说明长期经济情况并能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及变化动因。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就属于动态分析方法,如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具体地说,静态分析是一种横断面分析,即考虑一定时期内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则是一种纵向分析,是时间序列分析,即考察不同时期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规律。当然,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也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静态分析是动态分析的基础,它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准确分析经济运行规律,而动态分析则是静态分析的发展和延伸。一般来说,先进行静态分析,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
4、流量和存量分析
流量和存量都是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间内经济变量的数值,如一年内国民生产总值、一年内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一年内的钢产量等。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的经济变量,如年末的国民财富总量、年末银行存款余额、年末钢材库存等。
流量和存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流量来自存量,流量又归入存量之中,如一年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年初(或上年末)各种资源存量充分利用的结果,而到年末未消耗的国民生产总值又归入存量之中。流量和存量是互相影响的,流量增加能使存量增加,存量增加又促使流量增加。
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影响等进行分析。其中收入流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收入流量指标如GNP等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等,研究收入流量的影响因素并使其不断增长是极为重要的。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存量分析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许多存量指标非常重要,如国民财富、货币数量和存款余额等。存量和流量分析常用在财富和收入关系分析上,财富和收入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过去不注意存量分析。
5、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银行贷款总额及物价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规律的分析就是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分析,因为它主要研究总量指标变动规律。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因为总量分析包括考察同一时间内各总量指标的相互关系,如投资额,消费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等。
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如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及消费和投资的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结构分析等。结构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即对一定时间内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变动规律的分析。如果对不同时期内经济结构变动进行分析,也属于动态分析。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总量指标速度的考察,它侧重分析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结构分析则侧重于对一定时期经济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研究,它侧重分析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总量分析最为重要,但它需要结构分析来深化和补充,而结构分析要服从于总量分析的目标,为使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对经济运行进行全面把握,将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责任编辑:麦伟)*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京43-47F11理论经济学侯荣华19961996 作者: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京43-47F11理论经济学侯荣华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