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参与废立的隋朝重臣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公元572年,北周政坛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皇帝宇文邕处死了他的堂兄宇文护,亲揽朝政!而此前,大权一直被宇文护总揽,宇文邕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值此政局骤变之际,宇文邕整日忙着肃清宇文护势力,岂料,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让他十分动怒。原来宇文护手下的一个在礼曹里任职的无名小官冲着这个当口竟两番三次地上表,请求皇帝为其在与北齐交战中阵亡的父亲正名,强向皇帝讨个说法。宇文邕赶他不走,不禁龙颜大怒,喝令卫兵将其推出斩首!不想那人非但面无惧色,还朗声道:“我在无道昏君手下做事,死则死矣,死得其所!”宇文邕极为诧异,想此人真乃壮士,正当用人之时,此等人才不可不留,正可为己所用。于是连忙唤回刀斧手,免其死罪,一如他的要求,追封他的父亲为大将军,加谥号日忠壮,同时提拔此人为车骑大将军,加他官号仪同三司。此人从此平步青云,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就是后来的隋代名相杨素。 

少年奇才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今陕西华阴)。杨家属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杨喧在北魏任辅国将军和谏议大夫,他的叔伯爷爷杨宽在北魏任左仆射,北周代西魏后,杨宽又任小冢宰――宰相之职。杨素的父亲杨敷在北周任汾州刺史,即前面提到的那位阵亡将军,杨素可说是将门虎子、烈士之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背景,却毫无一般纨绔子弟的习性,相反,却自小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对于一般琐屑小事从不挂怀,因而许多人并看不出这位少年的过人之处。独有杨宽慧目识珠。对儿孙们说:“你们不要小看了处道,别看他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却有超群脱俗之能,前途不可限量。依我看,将来你们谁也比不过他!” 

  出生于将门之家的杨素有着得天独厚的习武条件,他终日苦练武艺,练就了一副好身手,骑马搏杀,弯弓射箭,无不精熟,为他日后率兵打仗、身先士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有一次,隋文帝杨坚亲率文武百官比武。当时隋朝武功极盛,猛将如云,而杨素箭箭命中,弓无虚发,名列第一。众官员心悦诚服,杨坚也极为高兴,当即亲手赏赐给他一个外邦所献的纯金盘子,价值上万钱。 

  不仅如此,杨素还刻苦学习文化,大异于一般武夫。举凡经史典籍、礼乐书法、乃至测占之术等等都无不钻研,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手好书法,他的草书笔走龙蛇,隐隐然有飞腾之势;隶书又圆润饱满,巍巍然坚如磐石,在当时都被天下人引为美谈。他在朝廷参掌诏书的拟定,“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宇文邕啧啧称奇,喜不自胜,对他说:“杨素啊,你尽管好好努力,不愁将来没有富贵。”更让宇文邕感到惊奇的是,杨素竟然抗声说道:“我心里从未想过图什么富贵,只是怕富贵找上门来图我!”后来在隋朝与薛道衡诗词相和,杨素曾作一首长篇五言诗,共达700 字,浑然一体,气势磅礴,而不乏俊秀风韵,且对仗工整,实为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 

  杨素习文与一般迂腐儒生又有不同。他非常留意治国安邦之策,关注文韬武略,时时以天下兴亡劝勉自己,这为他日后率军征战、参掌朝政、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他结识了同样志向远大的牛弘。二人有着同样的抱负,互相勉励,互相帮助,结为莫逆之交。牛弘后来在隋朝也建树非凡,对于隋统一全国后的制礼作乐和思想文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南征北战 

  六世纪后半叶,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有北周、北齐,南方有陈。几大势力集团互相攻伐,逐鹿中原。结果是,北周灭了北齐,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后建国隋,隋又灭了陈,全国遂告统一,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局面。在这一段武力大较量的时期,杨素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杨素带兵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先士卒,勇猛顽强。他在北周的时候曾经跟随宇文宪征讨北齐,结果宇文宪全线溃败,仓促而逃,北齐士兵苦苦追逼。此时杨素显出英雄本色,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率领十几名骁勇善战的卫士拼死杀出一条血路,使宇文宪得以生还。 

  后来杨素自己领兵打仗,也格外强调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他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有胆敢违抗军令者,立即格杀勿论,从不姑息迁就。他对将士宣布:“不论你们过去功劳有多大,资历有多深,这次违犯军纪或是没完成任务,就不要回来见我。”所以杨素所带之兵皆英勇顽强,能征善战。为了’鼓舞士气,杀一儆百,每次战前,他总要先整肃部下,凡有过失的,哪怕是一点点小错,都问斩于军前,动辄几十人.多则百余人。尚未交战,己方阵前已血流成河,而他却谈笑自若,像没事一样。这岂止是杀一儆百,简直是杀百儆万!然后他命令擂鼓助威,士兵们踏着战友的鲜血奋勇争先。第一次冲锋,只令一二百人的小队往前,第二队二三百人在后准备,同时,第三队,第四队依次准备。他下达死命令:各队必须战胜敌人,或者战死敌阵,不许活着回来。如敌人尚未消灭而自己却活着回来,则后面的梯队先把前队退回的将士立即斩于阵前,然后再接着冲杀。如此血腥的战法,不仅使己方战士心惊胆寒,也使敌方未经交手,先已畏惧三分。这种背水一战的不要命打法激发了大家奋勇向前、决死疆场的决心,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杨素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关键有二:一是作战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将士们作表率;二是战后论功行赏,为将士们的封赏据理力争。当时,别的部队也打了胜仗,或由于将帅不知在上面邀功请赏,或由于某些奸佞小人进谗言等原因,将士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得不到什么好处,挫伤了将士们的积极性。杨素则不然,他深得皇上宠信,敢做敢言,豪气中透出一般霸道。凡跟着他打仗的,不愁打不了胜仗,打了胜仗更不愁封官论赏,所以许多英雄豪杰愿意跟随他,在他旗下作战。 

  说起杨素的勇猛顽强,胆略过人,不可不提他两次对突厥的用兵。隋统一全国后,面临的最大军事压力即是来自北方的突厥。突厥属游牧民族,最善骑射,过去汉族与之交战往往深受其铁骑之苦。后来为了稳妥起见,每交战都以战车和步、骑兵互相掺杂,防止阵型被突厥铁骑冲散,同时为了限制敌方骑兵,每结方阵,四周都围上一圈鹿角砦。这种阵法虽然可以自保,却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未战已处于不利地位。这一次,隋朝经过精心准备,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派杨素统率大军征讨突厥。杨素一改往日战术,弃鹿砦不用,结成自己的骑兵队列,欲与突厥决一死战。达头可汗听说以后,大喜过望,心想这真是天赐良机,汉人竟敢撤掉鹿砦,与我比试骑兵!乃下马仰天而拜,率领10余万铁骑来会杨素。两军刚一交手,达头即觉形势不妙,汉军一改往日小心翼翼、胆小懦弱之态,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真是势不可挡。达头连忙组织阵形,欲扭转颓势,但为时已晚,突厥兵在杨素大军的左右冲击之下溃不成军,达头本人也负重伤而仓皇逃脱。这次战斗,突厥始骄而后馁,主力遭受重创,败军号哭之声不绝于道,此后突厥兵便闻杨素之名即色变。 

  三年以后――隋文帝仁寿年间,杨素又任行军元帅,率大军再次北征,一路步步进逼,突厥则节节败退。等到杨素大军追上突厥主力的时候,已近黄昏时分了。杨素思忖:若此时贸然交战,突厥可能凭仗其骑兵逃脱追击,这样仍不能歼灭其有生力量。于是命大军稍后再行,他亲率两个心腹卫士再加上两个突厥降将,五骑马乘着夜色混入突厥军中,一路跟随,竟然没被发觉,这下摸清了突厥大军的虚实。突厥军看到隋军不再追来,放松了警惕,加上夜幕降临,便全军下鞍解甲,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值此突厥最为松懈之时,杨素又悄悄返回,率主力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过来,突厥大败亏输,溃不成军,隋军终于大获全胜,彻底解除了北疆的心腹大患。自此突厥远走漠北,不再对隋朝构成威胁。 

  杨素虽然骁勇异常,却绝非有勇无谋之辈。他行军布阵奇正相合,变化莫测,同时又能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隋朝统一北方以后,便意图伐陈,又苦于长江天堑之阻。杨素便在长江上游建造五牙大舰,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此种舰分为五层,高百余尺,前后左右设置了6根拍竿以掌握航向和船身平衡,仅拍竿长度即达50尺。每舰可容战士800人,桅杆上高高飘扬着元帅大旗。另外,他还建造了可容百余将士的黄龙舰以及平乘舰、舴艋舰等各种级别的战舰,互相搭配。舰队组建完毕以后,他亲率这支******从上游直扑三峡。船至流头滩,两岸山崖笔立,如刀劈斧削一般,水下水上布列着大大小小的暗礁明石,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且水流湍急,行船艰难。陈朝将领戚欣率百余艘青龙舰及数千军兵固守在狼尾滩,严阵以待。杨素详细考察了地形地势,认为如果白天攻击,则实力尽暴露于陈军之前,加以滩流迅急,战舰不好掌握,便决定夜晚攻击,这样可以扬长避短。他集思广益,制定了一整套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出航前,杨素鼓舞士气道:“胜负大计,在此一举。”随即亲率数千艘黄龙舰顺流东下,同时,他又派王长袭和刘仁恩各率精兵从南北两岸由陆路夹击戚欣的军营。陈军措手不及,全军覆没,戚欣单骑逃脱,余众皆被俘获。杨素对俘虏极为宽大优待,尽皆遣散,同时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显出王者之师堂堂正正的气度,此举深得陈朝百姓拥戴。当大军继续东下之时,整个江面布满了隋军舰只,旌旗连天蔽日,各舰井然有序,阵容极为壮观。杨素披甲执刃,挺立在平乘大船的船头,颌下一副长须随风飘荡,真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陈朝百姓见此,纷纷传言,以为杨素乃长江之神,凛然不可阻挡。军至歧亭,陈将吕忠肃在江两岸开凿岩石,横拉三条巨大的铁索亘阻于江面,以图阻挡杨素水师。针对此种情况,杨素和刘仁恩率军登陆,从岸上攻占了吕忠肃的营栅,然后从容毁掉铁索,继续挥师东下。忠肃心有不甘,又在荆门布阵以待,组成了第三条封锁线。这次,杨素派出千余名在当地招募的土着士兵,他们熟习水性,分乘四艘五牙大舰,充分利用己方船身大的优势,在江面上左冲右突,把一艘艘陈朝的舰只撞得粉碎。吕忠肃单人逃脱,两千甲士被俘。经此三战,陈朝在长江上游的力量被完全肃清,杨素大军一路高奏凯歌直下汉口,与皇子杨俊率领的大军胜利会师。 

  隋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掉陈朝。次年,江南爆发了大规模的反隋叛乱,杨素又领命平乱。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杨素以风卷残云之势平定各处,兵麾所指,所向披靡,乱首高智慧逃守闽越。杨坚见大局已定,又关心杨素在外久战,乃下诏慰劳,让杨素回京休养。杨素反倒上表说:“值此乘胜席卷之际,应一鼓作气,擒获高智慧,彻底肃清乱军余众,大功指日可待。我为皇上和国家尽力,哪里顾得上自己的什么休息。”杨坚只好同意。乱军的最后一股势力是盘踞泉州的王国庆。他以为北方将士不善海战,防守非常忪懈。不想杨素正是从海道大举进攻,结果王国庆大败,军士溃散,或逃入荒岛,或潜进山洞。杨素一面水旱两路大举搜捕,一面利用细作捎话给王国庆:“你叛乱谋反,大逆不道,罪在不赦。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活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交出高智慧,主动投诚,这才有宽大处理的希望。”王国庆迫于压力,走投无路,只好照办。自此江南叛乱悉数平定,杨素这才班师回朝。回京后获赏颇丰,计有黄金40斤,纯银打造的瓶子装满金钱,上等的织品3000段,马200匹,羊2000只,田100顷,外加京师的一大片庄宅。更为重要的是,杨素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即右丞相,与左丞相高颖共掌朝政。满朝文武纷纷前来问候,络绎不绝,他的威望也日盛月隆。 

  隋文帝杨坚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杨广继位,即隋炀帝。由于杨广是在排斥了他的兄长杨勇以后被立为太子接任皇位的,所以他的亲弟弟杨谅对他帝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在太原起兵造反。此时,隋炀帝首先想到的就是杨素,派这位老将再一次出征。这也是杨素最后一次披挂上阵、驰骋疆场了。杨素老而弥辣,有谋有勇,其高壁一战足可见这位老将的胆略豪气。山西境内多山,杨谅利用此点,命赵子开率众10余万于高壁安营扎寨,连绵50里,占据险要关口,挡住杨素去路。杨素乃分兵三路,每路两千人,各奔晋州、绦州、吕州打阻击,以防各州赴援。然后,他率率一支精兵潜入霍山,沿着悬崖峭壁前行,直捣赵子开大营,有如神兵天降,一战而胜,并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杨谅老营,将其俘获。那位颇有些文采的炀帝亲手写定诏书,并派杨素的弟弟杨约将诏书送到军中。诏书称赞杨素道:“以少击众,……出其不意,雾廓云除,冰消瓦解,长驱北迈,直趣(趋)巢窟……”这实在不是溢美之词,尤其有两点显示出杨素所受的优宠。一是皇帝亲手写诏书,非同一般(过去由皇帝派人书写);二是专挑杨素的兄弟去传达皇帝的诏书,格外恩宠。杨约当上宦官是出于一次偶然的事抄:他小的时候爬树玩,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身体下部摔到石碴上受到损伤,后来就做了宦官。杨素和他的这位弟弟关系非常好,因此炀帝派杨约去慰劳杨素。回京以后,杨素得赏物品颇丰,并立即被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总揽中枢政局,因为位高权重,皇帝轻易不会授人,所以往往只是一个空缺。整个隋朝历史上只有杨素一人任过此职,其权势地位也于此时达到极盛。 

  杨素是一个富有军事奇才的杰出军事将领,他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无论陆路还是水路,江河还是海域,也无论步兵还是骑兵,草原荒漠还是悬崖丛林,他指挥作战处处都得心应手。如果不是杨素过早死去,隋朝后来对朝鲜半岛的用兵也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参预立废 

  杨素是个洞悉政治局势、权力欲望又非常强烈的人。早在北周,杨坚以周静帝宇文阐外公的身份独揽大权时,杨素即铁心投靠这位同乡,并且帮助他征讨反对派尉迟迥,在一次次征伐中为杨坚和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也一次次地升官、受封赏。杨素在其一生当中与隋朝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俗语说:“伴君如伴虎。”杨素当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隋朝安定以后,杨坚便命杨素在长安郊区兴建仁寿宫以便夏天避暑,这又给了杨素一个讨好皇上的机会,他自然十分卖力。凡有凸起的地方一律削平,哪怕它是一座小山;凡有凹陷的地方又一律填平,哪怕它像山谷一样。全国各地的奇花异石和能工巧匠被源源不断地征来,为了赶工期,为了能使皇帝尽早纳凉避暑,杨素督促甚急,根本不顾广大匠人、劳工的死活。由于没日没夜地劳作,得不到休息,许多老百姓就死在了工地上。砌在民众累累白骨之上的仁寿宫终于建成了,它绮丽壮观,豪华无比!然而,正当杨素满心欢喜地准备向杨坚邀功时,听说仁寿宫过于铺张浪费、民众颇有怨言的隋文帝杨坚却一下不高兴了,他不愿损毁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俭朴形象!杨素拍马拍错了位置,心里十分焦急,这时他想起了独孤皇后。这位独孤皇后非同小可,她的家族在北周和隋朝时权势熏天。她的父亲独孤信是北周赫赫有名的大司马,她的大姐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她的四姐即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她的大女儿又嫁给了北周静帝宇文衍,一门出了三位皇后和一位皇太后,实在是荣盛之极。她本人14岁即嫁给杨坚,两人情投意合。独孤皇后温柔娴淑,在朝中和后宫都享有崇高威望。她和她的家族对杨坚代周建隋立有大功,所以杨坚对她言听计从,亲密之中透出一种敬畏。杨素这人工于心计,早就注意结交独孤皇后,她也对杨素印象颇佳。这次杨素为了仁寿宫的事找到她说:“自古以来哪个帝王没有离宫别馆?皇上命我修建仁寿宫,我也是为了皇上能住得舒心一些,更好地处理军国大事,这才将房子盖得大了一些。现在天下太平,海内富足,建这一座别宫又能花几个钱?皇上一辈子俭朴,为天下百姓操劳,现在条件好了,住得宽敞一些,这也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共同心愿,哪里谈得上劳民伤财呢?”一席话说得独孤皇后频频点头。事后,她又如样对杨坚学说了一遍。杨坚一听也有道理,不仅没有治杨素的罪,反倒赏他100 万钱和3000段锦绢,随即心安理得地住进仁寿宫。并且,他的晚年几乎都是在仁寿宫里度过的。 

  杨素因为权势过大,渐渐引起了杨坚的猜忌。他便对杨素说:“你身为仆射,是国家的宰相,天下军国大事一日万件,如果事事都亲自过问处理,怎么忙得过来呢?那样会把你累垮的,我于心何忍!我看以后你就三五天去一次尚书省,有什么大事、需要把关的事,过问一下就行了,其它的日常事务就放手交给底下人去办吧!你平时多注意休息,好好保养身体,这样我心里也安稳一些。”这通漂亮话明着是为了杨素好,实则为削弱杨素的权力。杨素心里自然明白,此后一直养尊处优,不怎么过问朝政。但是到杨坚病重将死之时,杨素却又直接参预了隋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宫廷阴谋。 

  还是在此之前的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广还不是太子,他以晋王的身份受任灵朔道(今宁夏)行军元帅,镇抚西北边疆,杨素受杨坚之托任晋王府长史,统管大小事务,辅佐杨广。这段共事经历又开启了他和杨广的恩恩怨怨。杨广虽然不是太子,但他心机颇深,心愿又高,所以对杨素极为拉拢结纳。后来杨勇被废,杨广接任太子,杨素是最为卖力的一个。等到杨坚病重之时,杨素和兵部尚书柳述以及黄门侍郎元岩三人在朝中值勤,杨广住在大宝殿,时刻陪伴在杨坚左右。柳述是杨坚的女婿,即兰陵公主的夫婿、杨广的妹夫。兰陵公主最得杨坚的疼爱,她开始嫁给了王奉孝,不幸的是王奉孝过早死去,这时杨广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妻弟,她却与柳述成婚,杨广便非常嫉恨柳述。偏偏柳述夫妻二人关系非常恩爱,柳述本人又深得杨坚的信任与器重,加之他刚毅正直,早就对杨广、杨素的所作所为看不惯,经常指责他们,所以杨广简直把柳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元岩长期陪伴杨坚左右,掌管机要,是杨坚的心腹,他只对杨坚负责,不介入外戚及派系斗争,不是杨广可以信任的人。天赐良机,杨素以宰相身份值勤。为了早作防范以备不测,杨广写了封信交人送给杨素,让他在外边仔细安排。杨素安排妥当以后,便也把安排写成书信又转交杨广。不想这次送信的宦官出了差错,送到杨坚手里,杨坚见信大怒,而这时杨广又做出了一件既愚蠢至极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乘杨坚病重身体不便,自己又得以入后宫侍奉父亲之时,竟然迫不及待地欲对父亲的宠妾陈贵人行无礼。陈贵人逃脱后奔到杨坚病榻前告状。杨坚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立即召柳述和元岩进去,命他们速召杨勇。柳述和元岩马上拟定诏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说是杨素挽救了杨广。杨素见到诏书,一面稳住柳、元二人,一面私自拟定了一道假诏书,命杨广的太子府卫士速速占据皇宫各处要害,由其心腹宇文述,郭衍二人把守宫门,任何人不得出人。随即又把柳、元二人囚禁,把杨坚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尽数赶到一间大房子里严加看管,只令心腹张衡一人寸步不离地守在杨坚身边。这些举措使得杨广和杨素完全控制了大局。当天杨坚即不治身死。杨广和杨素一边秘不发丧,严格封锁消息,一边派人立即把杨勇处死。在杨坚死的当夜,杨广却来到陈贵人住处,将这位父亲的宠姬据为己有! 

  杨广继位后,人们纷纷传言是他和杨素合谋谋害了皇上,他的弟弟杨谅又以此为由起兵叛乱。此时,又是杨素带兵平定了杨谅的叛乱。按说,杨素对杨广可说是功劳无边,但杨广坐稳帝位以后,却对这位权势过大的丞相颇为戒备。他表面上对杨素甚为尊重,经常有诗词相和,又常常赏赐珍宝异物,但内心实在巴不得杨素早死。杨素患病以后,杨广找来了全国最好的医生,用全国最好的药,却每天都问医生杨素的病情如何,心里生怕杨素此次不死。杨素也是心知肚明,但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在复杂而又绝望的心情下,他拒绝服药,临死前还高声喊叫:“我还活什么呢?我还需要活多久呢!”喊完便一命归西。 

率情用事 

  杨素是个性情中人,从不善于隐藏自己的个人感情和政治倾向,总是喜怒形于色。他的发妻郑氏生性刁顽,他有一次在气头上便愤愤不平地对郑氏说:“我如果做皇帝,你别想当皇后!”不想郑氏把这话告诉了杨坚。臣下想做皇上,这还了得!幸亏杨坚了解杨素的为人,知道他说的是气话,便从轻发落,给了他一个停职反省的处分。但是这个处分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言行。隋朝平定江南、灭陈以后,杨素因功进爵,受封为郢国公。不知怎么他对“郢”字特别反感,便又找杨坚闹着改封。也难为了他竟然引经据典说出了两条理由。他说:“过去有个小村庄名叫胜母,大孝子曾子路过的时候就拒绝进入,因为这个村子的名字不顺;而本朝前任受封于郢的是王谊这个叛逆,我不愿与他一样。”这下勾起了杨坚的往事。王谊与杨坚本是同学加亲家,后来两人翻脸,王谊被赐死于家,杨坚心里也不好受。尤其杨素最后一句话语带双关,他的潜台词是:前次封在郢的王谊叛逆,赐死于家,我不愿落个这样的下场,你皇上恐怕更不愿我杨素将来也叛逆吧。杨坚想想也有道理,便改封杨素为越国公。 

  杨素自小即志向远大,眼界当然也颇高。满朝文武之中,他只推重三人,一个是曾经提拔推荐他的恩公高颖,一个是他小时候的同窗挚友牛弘,另一个是文采过人的文友薛道衡。对于这三人,杨素从不掩饰自己的推崇和夸赞。拿牛弘来说。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独孤皇后去世。像这种大事在过去是有着严格的丧葬礼仪规定的,但是由于长年的分裂和战乱造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王公百官都不清楚该如何操办独孤皇后的丧事。现在国家统一,四海安定,独孤家族权势显赫,独孤皇后又德高望重,当然不能草草入葬,一时间独孤皇后的丧事竟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谁也不好表态。此时,杨素率先发言道:“牛弘博学,通晓经史典籍,这是大家都公认的,皇后的丧事唯有牛弘能定夺。”而牛弘这个书生竟然毫不辞让,连一句谦虚客气的话也没有说,就洋洋洒洒,缜密地道出自己的见解,所定礼仪都引经据典,有据可查。杨素大为感叹,也不怕惹起其他人的不快,当面夸赞牛弘说:“你真是了不起,衣冠礼乐都在你这里,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啊!”等到杨素受命率兵远击突厥时,牛弘的书呆子气又发作了。杨素行前去向牛弘道别。好友出征,生死未卜,也可能再也见不上面了。分手时,牛弘送到中门,杨素便客气地请他留步,不想牛弘果真止步,作揖而还,连大门也没出。作为挚交,杨素也不介意,只是笑着对旁人说:“牛弘这个呆子啊,他的才智或许将来会有人赶得上,他的愚直却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对于其他朝臣权贵,杨素远没有这么大度和客气。相反,准要是得罪了他,哪怕一点点小事,他也会怀恨在心,找着机会就要报复一下。特别是如果反对他的霸道,危及他的权势,那是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许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就是这样被革职免官,或充军发配,有的甚至丢了性命。当时朝野之士一致认为,论个人的文武才气,格调风貌,高颖不如杨素,但是若讲推诚体国,公允正直,具备宰相气度,则杨素比高颍差远了。尤其杨素颇受非议的是他对财富的追求一点也不亚于对权势的追求。由于屡立战功,次次都获赏颇丰,也由于他权大势大,强取豪夺,当然也不排除经营有方的原因,杨素积累了巨额资产,说他是隋朝首富一点也不夸张。他在当时的东西二京(即今洛阳和西安)都拥有大片的豪华住宅,其壮观华丽可与皇宫媲美。全国各地都有他经营的店铺田宅,每天究竟进多少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家光仆人就有几千,还娶了一群姬妾舞女,他的侍女就有1000多人,这些人都披金挂银,穿绸着缎。他一门子孙亲戚,虽无什么功绩,也个个官居显要,真可谓荣盛至极! 

  杨素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杨玄感竟起兵作乱,反对杨广。被剿灭以后,杨广将他满门子孙尽数抄斩。杨素生前恐怕万万想不到会有如此结局。作为一代名相,杨素文武全才,胆识过人,为隋朝的建立与稳定立下了赫赫功勋。出将,他能纵横驰骋,决战沙场;入相,他能经世致用,安邦定国,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在权势日重之时,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受到后人的讥讽。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功与过是那么的分明;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他又是那么的大开大阖,率情用事。诚所谓大江东流去,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网载 2013-09-10 21:24:35

[新一篇] 搖筆風云生,身處政治中樞的唐代才女

[舊一篇] 文采裴然,一心向仙的道士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