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文化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业给我们构筑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神秘殿堂。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价值本原;这规定了它的思维方式、生活的价值取向等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的基本特点。按照我的理解,西方人的文化传统表现为一种“二元互补”的方式。所谓“二元互补”,意思是说,一方面,它的价值根据、它的超越性的根据是宗教;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里,它又强调一种功利主义的精神。而中国文化的价值本原,则是一种以儒学为主流的哲理系统。这种价值本原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把它的价值理念下行和落实于民众生活;另一面则是对民众生活起到一种阐释、提升的作用,在这个过程里体现出文化的超越自身的活的生命力。”

有人说《周易》是中国文化之源流,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并非言过其实。

所以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要求,告诉你一个事情就必须是如此这样的道理;就必须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理论,要求某件事必须如此这般等等。而是告诉大家一个哲理,从来不给大家画框框。老子《道德经》、《内经》、《伤寒》、《易经》、《河图》、《洛书》等都是如此,告诉你大自然的规律性,并不讲非常具体的东西,因此,当你读道家书时,感到莫名其妙,很玄。其实并非如此,它只是讲一个道理,大家只要在这个道理指导下,怎么用都是。所以说,它没有什么框框,充满了生命力。例如:西医中的青霉素,是什么病,多少体重、什么具体情况下要用多大量、定得非常死,离开这个范畴就不允许了。而中国医学就综合了各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药可多、可少、可用、也可不用,这样就灵活多了,境界开放多了,把事物都联系在一起,本质就抓住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此充满生命力的原因。

张岱年先生讲:中国文化的传统,简单说来,有两项核心内容,一是奋发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周密的思想。《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即永远前进。“厚德载物”即兼容不同的见解。这两句正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现。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儒家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道家说,什么事情你要扔掉、要甩开、要超越、要脱离、要淡然。

总的说,我可以提供一句名言----不是我的,忘了是谁的,叫做“用出世精神干入世事业”,就是用道家的精神做儒家要做的那个事,大概是最佳的一个做人方案。

欧洲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津高说:“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李约瑟博士认为,欧洲近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列举了二十六种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三大发明,被马克思、恩格斯“看作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助产婆”。世界公认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李约瑟语),而更认识到《周易》是“万有概念宝库”,“万有无双的原理”。从十七世纪开始,特别是本世纪近几十年来,西方通过研究《周易》,已经启迪出许多新的学科、理论与科学技术。无怪乎有人说:“《周易》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未来性,有其世界意义。”“从莱布尼茨、牛顿、爱因斯坦等现代科学奠基人,与我国古代思潮中‘活’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只有八卦才是唯一的桥梁”(

充满乐观希望的中国文化

我们为什么要讲中国文化呢?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站在宇宙的悲观面,中华文化不同,它认为宇宙充沛极了。华亚境界看世界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充满了美丽幸福。一个太极里减少又有阴阳,一个阴阳里减少又有太极。

生死如旦暮,生生不息。

我们往往讲到三生,所谓三生是指明前世,今生,未来的来世,当然我们现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属于整个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那里转。印度佛学跟中国古代的说法一样。所谓“原始反终”,就是现象的变化,经过能生能死的那一个,生命并没有动摇。等于水泡成茶,造成酒,茶与洒虽然不同,却都是由于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远没有变过。所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这说”。

因此,东方文化认为,死生不是问题。西方呢?认为死生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决人们死后的问题的。讲到宗教问题,我常说宗教家都是卖死不卖生的,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诉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开了自家观光饭店待客人上门,佛教称它的观光饭店是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称它的是天堂,大家以此来号召。

中国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而站在生的一面,认为人生是生生不已。因然太阳有落下去的时候,但太阳天天都要再升起来。也有人说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不重视宗教问题,甚至说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我们说你搞错了!中国文化谈的是生的宗教,不谈死的宗教。中国文化不鼓励人家死,鼓励人家生,生生不息。所以不要那么悲天悯人,杞人忧天,我们的历史一样会延续下去。

学易而通天地之达

天生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学问系统的精神,可以说是在推崇这个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圣人的境界。懂了《易经》这个学问以后,便“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则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万法由心“的境界。智慧到达这样的成就,就一切随意,万物通达了。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则一样,“与天地相似”,一切合于自然之道,“故不违”。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有四个字,就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知道也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已生命的价值。所谓学易者无忧,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等于一个卦,到了某一个阶段,它就变成另外的样子。因为知道一切万事万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便能随遇而安,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

在《易经》的道理中,非常注重这个“情”字,因为情是一种现实的东西。如何处理感情,是个艺术,也在于你自己,而上帝,佛,都帮不上忙。所以“安土敦乎仁”,懂得了这个道理,“故能爱”,就能够博爱。博爱不是含有占有私心的狭隘爱,而是很广博的,普遍的,无私的。

玩弄金钱不能算是事业,你的所作所为对于人类社会有贡献,才能算是事业。“举而措诸天下之已谓事业”,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对于“事业”所下的定义。一件事情做,也许影响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千秋万代。

现在很多书,不值得流传,现在的报纸和有些书,只有五分钟的寿命,譬如广告,“嘀嗒”一下,三秒钟的寿命。古人有一句话说“但在流传不在多”,能够真正流传下来的,不在量多。比如诸葛亮的一生,有万古功业之名,文章只有两篇前后《出师表》永远流传下来。

人生成败之关键,一等人懂了《易经》,可以领导变;第二等人呢?是适应这个变;末等人则是变过以后,坐在那里骂变。

忧虑意识

中国文化对于忧患意识的看法,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两句话讲完啦!

苦没有长远深入的思考,便会有不虞之事发生,所以人生永远都在忧患之中。我们要能把自己埋在泥巴里,像打地基一样,要有把自己作基础的精神,后一代才有希望,大楼才能盖得起来。


转载 2011-02-22 03:01:45

[新一篇] 簡述莊子之思想主線——從齊物到逍遙

[舊一篇] 如何判斷八字用神喜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