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译文]  谁能了解这笛音里所抒发的壮士渴望杀敌的心情,月光徒然照着那沙上远征士兵的白骨。

[出典]  南宋  陆游  《关山月》

注:

1、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2、注释: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边:边防,边境。
 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厩(jiù):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干戈:古代兵器,引申为战争。
 逆胡:对金人的蔑称。
 遗民:沦陷区人民。
 几处:不止一处,各处。

3、译文1: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译文2:
 与金统治者屈辱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了,将军不对敌人作战,白白地来到了南宋和金人的边防线上。在豪门贵族的深深庭院里,那些无所事事的达官贵人们打着节拍欣赏着轻歌曼舞;膘肥的战马长期不出战而默默的死在马棚里,强弓也因长时间不用不修而断了弦。壮士们只能守望在戍楼上,心里数着报更的刁斗声,眼望着凄清的月影,度过一个个悲凉的夜晚;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满头白发,壮志难酬,国耻未雪。苦闷的士卒用笛声诉说着戍边之苦,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呢?死难在沙场上的将士们的尸骨,只有清冷的月光相照,他们的仇恨何时才能得以昭雪?胡人入侵中原的事情古时候也有,可是从来没有一个外族能够在中原实行长久统治,哪有世世代代霸占下去传给子孙的呢?沦陷区的人民,在外族的统治下挣扎在死亡线上,日日夜夜痛哭流泪,盼望着朝廷来收复失地呢!

   5、《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 1 6 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第二段。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6、“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见宋·陆游《关山月》。沙头:沙场,战场。空照:指落月空照。这两句大意是:谁能理解笛里传出的壮士的心声?落月的余光白白地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军在符离大败,对金议和。此后,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出现了“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玹’的局面。这两句反映“三十从军今白发”的戍边战士由于无仗可打,在戍楼里虚度岁月。他们在笛声中倾吐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的悲愤,可这悲愤的笛音却无人理解;只有冷冷的落月,白白照射着功业无成、屈死沙场的征人的尸骨。透过这种触目惊心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南宋小朝廷的腐败,可以听到广大爱国将士的心声,也可以看到老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诗句的反问句法和悲凉景象,使作品在叙事中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7、我一步步喜欢陆游,从一首首诗词开始。先是革命的忧国的,“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急雷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爱国疼痛与忧伤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又是明朗地关照百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一山一水,哪怕是点滴的细节里也能受到诗人的忧民之心。“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他的感情是深挚的,甚至有杜甫一样的沉挚。
  不得不说他的爱情,尤其是已近不惑的我,曾经的感动,曾经以为的爱的惊天动地海誓山盟,在陆游的诗境里,我常常不着一言。不仅仅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更因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又因为“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更因为“此身所作嵇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务观,以他忧国忧民忧情的生命情怀让我在这个清晨又一次让灵魂洗了一次澡。

8、中国人对月可谓情有独钟。
 

  从《诗经》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到“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从老舍时隐时现“带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的《月牙儿》到霍达月圆月陨的《穆斯林的葬礼》,从浓淡相宜的山水音乐画卷《春江花月夜》到凄切愤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月,这内涵丰富的具象,渗透了中国文人多少的情思?!


   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是思乡愁。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李白《答王十二零夜独酌有怀》);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孤独苦。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阳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画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是离情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是亡国恨和悲愤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是心静宁远的人生超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这是超越个人情思的宽广胸怀。
 
  月,高悬穹宇,是那么的洁亮,却又是那么遥远而不可及。她的洁美引得嫦娥奔月,害得李白醉酒溺水,更令无数古今文人墨客遐思无限。
  仲秋之夜,在爬满青藤的葡萄架下,在开满鲜花的窗前,在杨柳拂岸的溪边,在遍插茱萸的山巅………月,会携你的情思怎样飞翔呢?
 9、笛子也许是民族音乐中中表现题材最为丰富的乐器了,它既能在“谁翻乐府凄凉曲”中勾起蕙质兰心的纳兰公子“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的愁烦,也能于“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时使豪气干云的陆放翁“有泪如倾”;它时而“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让懵懂的少女李易安心如鹿撞,时而又“谁知一曲中宵怨,霜雪无端两鬓生。”使衰老的俞成龙大发时不我待之叹;它时而在“受降城外月如霜”之夜,令汉人李益等辈“一夜征人尽望乡”,时而又“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让印象中骁勇粗豪的边陲胡儿也愁肠百结。
 10、宋朝的雨,与诗有缘
 这是一个多雨的朝代,这是一个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绵延300多年,时而淅沥,时而滂沱,时而绵绵,时而潇潇,从陈桥兵变的隆隆雷声中,一路飘飘洒洒地赶到汴京、中原,凄风苦雨地降临澶渊、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临安、江南,淋漓了塞北荒漠,迷蒙了江南水乡,沾湿了离人香袖,浇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惆怅哀怨。柳三变在骤雨初歇的寒蝉声中,帐饮无绪,长亭送别,泪眼执手,无语凝噎。贺方回的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相思的闲愁。周邦彦在天台山上,仙女芳踪难觅,空留“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的怅惘。号为易安、实则难安的李清照,国亡家破,颠沛流离,骤风疏雨中,“绿肥红瘦”的多愁善感,化为黄昏里“梧桐更兼细雨”的孤寂悲戚。

 宋朝的雨,凄凉悲壮。“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怒发冲冠,气吞山河,一腔热血含冤溅洒风波亭,耻未雪,恨未灭,空悲切!零丁洋里,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艰险处境,掷地有声地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誓词,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却也难掩内心的悲戚酸楚。
 宋朝的雨呵,点滴成泪,是晏几道“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的别离泪,是秦少游“过尽飞鸿字字愁”的相思泪,是关山上“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征夫泪,是郁孤台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行人泪,更是辛弃疾“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能让红巾翠袖轻轻揾去的英雄泪,也是是刘辰翁“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亡国遗恨之泪!

 宋朝的雨呵,汇聚成河,徒留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感慨。
 11、空犹孤独,它埋葬着一大片一大片忠骨。在我看来,空有时候就是孤独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代名词。这种孤独不能随意谈论,否则它的魅力就越发孤独了。诗人在悲叹“空”,其实是在感叹自己有,一生有才却壮志未酬,到头来还是空。这就是所谓“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我们在许多人物的着作中,分享过那深不可测的孤独。但他们不是谈论自己的孤独,只是坚守自己的命运。而我自命孤独,不过是寂寞罢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我不嫌麻烦地写出诗的出处,目的是为了提炼他们的精神时,不致于落空。陆游的空是悲愤的,又是满怀期盼的,你能说他的空,空了吗?不是,这是孤独的提炼,孤独的升华,孤独的深刻。“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关山月》),当他在等待中渴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报负时,便被那抱负切掉一空;当他在铁马冰河中纵马驰骋时,便被那驰骋洗劫一空;因为整个朝政都使他孤独。
 任何生命个体都不可能摆脱空的孤独,这是生命的痛苦,又是社会赋予人的尊严,是孤独的独创,孤独的放逐,孤独的迸发。“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李白是理解屈原的,如果没有空山丘的同感,哪能把屈原的词赋歌颂到悬日月的地步呢!屈原的遭遇不必细说,我们有时还是把孤独以纪念的方式向屈原诉说啊!“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凤凰黄鹤在楼台,辉煌而美丽,但它们都不见了,过去的犹如大江奔流,白云悠悠。人的一生,时光易逝,岁月不倒流,历史沧桑令人感慨。而历史正是给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无限的孤独,有人因之受害,有人因之受益。我在想,空有时可能就是人类孤独的价值所在。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白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孤独者之所以能够孤独下去,并非因为他自己甘于绝望,而是不忍心于凄凉,人的忧患等不来辉煌的结果,白发书生怎能不流泪呢。杜甫的官没有多大,甚至可以说不算官,但他还是想把自己所学施展施展,无奈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空有一腔热血。他自己如此,追怀别人亦如此,他在《蜀相》中写诸葛武侯祠感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但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这一“空”字写得特妙,使人油然而生惆怅的感物怀人之意。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杜庠《赤壁》),“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山国演义》开篇语),历史形而上地赋予我们这种沧桑的结论,使我们看了《三国演义》后,人似乎一步一步被抽空血液,最后全身冰凉,这个过程不仅是叹息,而是读完作品后的长久孤独。
  我们回顾历史,如果只是抱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观去审视,那就显得太没人性了。要从人文的角度深入当事者的内心,才能在历史的长空中共鸣。谁愿意悲愤地陷入孤独呢?即使孤独能使一颗颗善良的心显得卓越不凡,我也愿意他们不再孤独。没有办法,他们以孤独者的身份走了,要重新提起他们,是一件既骄傲又痛苦的事。他们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是一两个字能说清的么?昏君暴君,苦民难民,是一个孤独者不能平衡掉的。劳役中“万里不知人半死,三山空见草长生。”(林景熙《读秦记》),人半死了,三山的草长得高高的,视而不见。何况孟姜女一家呢?  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在审美中杰出了,但这真是我们希望发生和看到的故事么?
 元和六年刘禹锡被罢官,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南京时,漫游于这六朝古都。眼见大兴土木的都城已残破,联想到敬宗皇帝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是啊,沧桑巨变,故国已废,繁华已歇。潮来潮去,拍打空城,更显寂寞。如此说来“空”字是对六朝灭亡和国运衰微的感叹,但他的心里还是有所寄托的,希望当朝统治者能有前车之鉴。
  成为空城自然使有爱国精神的人有“黍离”之悲,尤其是征战常使人家破人亡 ,情魂俱断,悲怆于胸。“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声随寒风在空城飘荡。“空城”渲染出凄凉冷落的气氛,与扬州名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姜夔厌恶战争,李颀也不例外,“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连年征战,许多战士身丧边地,换来的只不过是葡萄移植到中国而已,“空见”写出了拿战士的生命换取虚荣的愤慨。从人道的角度讲,这些诗人的“空”,除了有忧患意识外,更多的具有人情味。平民百姓苦啊,君王贵妃也不例外,“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爱情本没有什么过错,那么多人认为杨贵妃是祸害,但杨贵妃死了,也没有换来唐朝的兴盛。玉颜空死啊,诗人用“空”字来表达世人对人性的戕害。
  “空”字在善良的人群里,往往引起人们的尊敬,得到人们的宽容。激发人们的同情。欣赏古人的作品时,我只希望与他们厮守在一起,以此来保住自己不陷入长久的悲绝。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1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