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要求的现代性只能根据现代性的普遍精神与文艺学自身显现的状态,从合乎发展趋势的要求给以确定。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艺学自身的科学化。上世纪中叶开始,我国文艺界流行的是“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十分明显,这里的主体是政治,文艺完全处于从属地位,文艺自身的自主性完全被否定掉了,结果在“文革”中成了大批判的“武器”。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文化专制主义进行了清算,同时大量引进西方文艺学理论,试图在借鉴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对文艺理论进行改造。90年代开始,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呼声四起。这都表明文艺正在现代性要求的指引下走向自身、走向自律,获得自主性。
第二,文艺的现代性表现在关注现实人生,促进现代审美意识的形成,从而对现代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20世纪后20年,形成中的现代审美意识已初步改变了文学创作的面貌,同时也初步促进了文艺学的改造。我们看到,在文艺创作中个体的、个性的审美意识不断生成,同时又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了带有群体性特征的意识,即审美群体意识,大众文学审美意识。面对风起云涌的大众文化,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大众化要让民众有机会参与文学艺术,把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从而促进了大众文学审美意识的形成,满足了人们的广泛审美要求,是符合文艺现代性要求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弱点十分突出,低俗趣味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最为明显。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使作家刻意去迎合低俗趣味,专注于物欲的追逐与玩弄性本能,追求和崇拜金钱。因此,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面对大众文艺的现状,文艺启蒙大众,塑造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人格仍有重要意义。
第三,文艺学现代化要求促进文艺人文精神化、关心人的生存价值,也提升人的价值与理想追求。20世纪末,中国文艺界的一些现象引人深思。首先,在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方面,有些作品丧失了关注和表现当前现实的热情,或是转向遥远历史或是有意地模糊历史时间,醉心于琐碎家世、豪门恩怨、妻妾争庞、秽行丑闻;或表现出对不健康的畸形情欲和性欲的偏爱,写性成风,观淫成癖;另有一些作品或以调侃油滑或以冷漠无情的方式咀嚼颓唐和无聊,消解着读者的理想。其次,在文学批评方面,一些批评文字转化为商业包装营销术,而另一些则追新逐异,沿袭、照搬西方时髦理论,醉心于玩弄理论名词而放弃严肃的社会责任。这些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某些传统知识分子缺乏自主自立自尊人格的又一次凸现,从“媚权”走向“媚俗”、“媚钱”,丢掉了那可贵的人文关怀。显然,这是与文艺学的现代化要求背道而驰的。因此,在21世纪里,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重新阐释文艺的意义、价值与人的生存发展、人文精神的关系。
《文论报》石家庄①J1文艺理论蒋述卓/李自红20012001 作者:《文论报》石家庄①J1文艺理论蒋述卓/李自红20012001
网载 2013-09-10 20: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