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店前镇春节习俗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和全国各地一样,“过年”,在店前所有的岁时节日中是最隆重、最热闹、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过年”,意味着辞旧迎新,广义的过年要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算起,直到“年做十五元宵过”才算结束。店前的春节被分为多个时间段,每个时段都被附上特殊的含义。腊月二十三日到三十日(或二十九日)这段时间叫“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本地还流传着一首过年民谣:“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洗狗脊(为小儿洗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十三到十五闹元宵……”

店前春节习俗

办年货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年三十,这期间家家户户都忙于采购物品,当地称“办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是小年,也叫“祭灶日”,每户有固定日期,俗语有“官三民四”之谓。“祭灶日”时,各家在灶台上摆列米酒、糖饴、水果等供品,焚香点烛烧元宝致祭,由家中年长妇女领头拜祭。
 
过大年(除夕)

大年三十,称为除夕,那么“除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告慰祖先,也叫还年。还年祭祖的祭品通常为茶、酒、疏菜、鱼肉、糕点,“除夕”之夜家家挂红灯笼、贴春联、年画,合家团坐吃“年饭”。年夜饭必备鱼、肉、面、豆腐和年糕等节日食品,这些食品分别取意年年有余(“鱼”“余”谐音),有“禄”(“肉”“禄”谐音)、有“福”(“腐”“福”谐音)、高升(“糕”“高”谐音)。饭桌上一定不能讲不吉利的话;饭毕,碗里要留剩饭,取“食足有余”之意。

以前,过“除夕”时,家人不管在哪工作,这一天都要赶回家,民间有“过年不回家无母”之说,以示过年回家团聚是孝顺老人的大事。“除夕”夜大人要点亮所有房间灯,俗称“照年”。灶上焚香燃烛,摆上糖果、桔等供品,取“糖甜桔圆”之意,希望来年日子甜蜜、合家团圆、大吉大利。灶膛里埋放火种取“烟火不绝”之意;并在墙壁上钉钉,希望来年“添丁”,人丁兴旺。在器皿上贴以红纸剪成“喜”、“寿”字剪纸或红纸条,以示吉利。

“除夕”之夜长辈要给晚辈(特别是未成年的后辈)分发压岁钱,取“压胜驱邪”之意。晚辈要为长辈守岁,希望长辈健康长寿。通常“除夕”晚上,都是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熬年酣饮,共享天伦之乐。一直等到新年的钟声敲过,千家万户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

出天方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做(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到农历正月初一凌晨零点,家家户户就会燃放烟花爆竹辞旧岁、迎新年,又称为“出天方”。
  
拜年

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贺岁,一大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随后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等祝语,拜年一定要在上午进行,千万不能在中午以后到别人家去的。

送财神

前些年,为了生计,在农村有许多“送元宝”的人,在春节期间,他们手持印制的红纸财神,挨门念《送财神》谣,我就记得第一句往往是:“财神财神进门来,又招喜事又招财;东边一棵摇钱树,西边一个聚宝盆……”,毕了再说一些恭喜发财的话语,以期望别人给他一些钱物。不过近年来,送财神者越来越少,今年更是没见到过,也许,这当归功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之故吧。

商店开市

以前,春节期间,当地一般商店都不开业,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节前购置。节后,初三四后(有的还要选一个吉日),各店陆续开市。开市时张红挂彩,鸣放鞭炮。近几十年来,许多商店为方便居民,初一也照常营业。

玩灯

店前春节玩花灯,历史更是悠久,这是当地群众自发举办的一项重大的民间娱乐活动,往往会一连闹上五六个夜晚。主要内容有:玩花灯,舞狮,舞龙灯,挑花篮,骑竹马,划旱船,推车,踩高跷,打腰鼓,这支数百人的喜庆队伍,要走遍当地全村,将喜庆和吉祥送到每一户人家,同时也会接受户主的一些礼物。


网载 2013-09-10 20:56:06

[新一篇] 屢屢興師北伐,每每功敗垂成--東晉北伐

[舊一篇] 岳陽樓記掩蓋的大大貪官――滕子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