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传承与创新: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展望  ——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访谈之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主持人:李明杰,博士、讲师、《图书情报知识》编辑。
  特约记者:朱少强、任全娥、张敏、郑重,均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
  访谈专家简介(以汉语拼音为序):
  范并思,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主任;高波,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
  柯平,男,教授,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卢小宾,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沈固朝,男,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肖希明,男,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主任;
  叶鹰,男,教授,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
  1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主持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施行者。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教师开始。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想这话对大学教师也是适用的。换句话说,未来图书情报事业的命运就掌握在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师的手里。要铸造出合乎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教师自身的素质非常重要,而其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尤为关键。在座的都是这个领域的学问家和教育家,在您看来,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柯平:教师的职业素养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五点:一是对新知识的敏感程度。要始终站在学科前沿,跟上形势变化。老师知识结构的转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敏锐鉴别力、跟上新形势的能力。二是方法论。相对来说,传授知识是次要的,因为具体的知识很快会过时,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师才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调查法和案例法,案例分析非常难,不是“举例法”,还有比较方法等。要从单纯强调外语、计算机工具转向强调方法论。三是职业精神。很多图书馆学老师自己不爱图书馆,没有职业精神,怎么指导学生?四是职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其优势和不足。过去我们对学生职业指导强调不够。老师应引导,指导学生怎么做,将来在图书馆怎么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来说尤其如此。第五是老师的经验。教师应加强实践经验,是广义的经验,不仅仅指图书馆专业经验。
  叶鹰:与学生的培养要求相适应,教师也自然面临知识内容的更新与知识结构的调整问题。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现有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二是通过人才引进来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与教学素质。引进人才的标准是:首先要有博士学位,进人标准是30岁左右的博士,35岁左右的副教授,40岁左右的教授。而且本科教育最好不是在本校毕业,最高学历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图书情报专业,要有教学经验。考虑到学科建设的需要,我们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至于信息技术经验方面目前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肖希明: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既懂技术、理论,又懂历史。教师应是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群体。对个体来说,要尽量在精通一两个方向的基础上对其他方面有一定了解。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搞技术的人轻视理论,搞理论的看不起技术,这都不好。我们强调要突出学科交叉优势,技术和人文要融合,传统技术和新型技术也要融合,教师的知识背景要宽泛一点。教学和研究要并重,偏废哪一个都不好。学生花那么多钱来求学,如果我们拿不出优质的教育产品,心里该感到愧疚。教师要有这种心态来对待教学。科研也很重要,不搞研究的教师肯定搞不好教学。另外,国外很多大学教师和图书馆员的角色是经常交换的,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我觉得应该在政策、制度上建立这样一种交换机制,把图书馆的从业经历作为图书馆学专业从教的一个基本要求。
  范并思: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趋向于技术化和实用化。这带给我们很大挑战。首先我们招不到计算机的老师、博士。现有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传统图书馆学过来的,要让他们一下子改变知识结构很困难。从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转型的趋势来看,我们的确很需要既具备理论功底,又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来补充师资。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这样做,但是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我们曾经打算引进某知名企业从事竞争情报工作十几年的中层骨干,结果消息传出去,所在单位立即将他升为高管。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沈固朝: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转变,说得多做得少,人才引进的确比较难。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一些搞IT开发非常棒的人,不愿意到我们这里来。我们目前主要通过留校等方式来解决。本系教师的学科背景比较丰富,图书馆学知识背景的不多,很多有双学位,有的第一学位是数学、化学、外语、物理等学科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比较多一些。我们曾经从计算机系整建制地搬过来一个教研室。我们系在聘请教师方面,偏重实用,最好有搞IT、搞管理、搞实践的经验,单纯搞理论不行。
  2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就是说,知识传授已经不是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我们专业培养的学生,他们的优势是什么?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业状况如何?
  肖希明:我们最近做了一个关于近五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图书馆职业,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图书馆员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职业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对职业没有自信,则很难参与社会竞争。教育不能完全解决职业价值观的问题,但可以部分地解决。我在图书馆工作有一个感受,图书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不仅仅是技术与方法问题,还有它的一些理念,如善待读者,人文关怀,获取信息的权利意识等。图书馆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人文社会问题。图书馆专业很大优势表现在这方面。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有人认为职业培训可以替代图书馆专业教育,这是一种短视的观点,当前活跃在图书馆领域很多知名专家,如国内许多着名高校的图书馆馆长,有图书馆学知识背景的最多,这就说明了问题。他也许在具体的技术领域不如别人,但他懂图书馆,可以组织别人去做,这就是他的优势。
  高波: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教育阵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入专业思想与专业意识,而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否则就“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无异于“自掘坟墓”。如前几年有些学校实行一种通才与专才结合的教育模式:前两年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后两年再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的课程,结果许多学生选了其他专业不再回到图书情报专业。我们的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有自己的“核心”的东西,包括核心培养目标、核心竞争力、核心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设置等。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核心培养目标不明确是造成人才核心竞争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
  范并思:图书情报档案教育培养的是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信息化发展的铺路阶段,主要需要的是信息技术人才,搭建硬件平台。而这之后,信息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提升信息在管理中的价值,进行信息的深度开发,使信息支持决策,支持管理。目前图书情报教育的现状是,懂专业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又不懂专业,存在专业和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所以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我们要做的是整合技术和管理,使两者在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融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形成专业的核心能力。
  卢小宾:我们人民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使其具有核心竞争力,让学生具有专业自信心。我刚从OCLC交流访问归国,美国图书情报教育特别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很多美国信息机构或信息服务机构都会和高校联手培养信息人才。我们不应该和别的专业比拼技术能力,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情报能力,包括情报知识、信息的应用技术等,这些构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沈固朝:这也是我在会上想提出来问同行的问题。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而我们行业自身没有一个标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程,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核心竞争力又可叫做学科保卫战、学科竞争。依我看,图书情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做文秘搞不了而计算机专家又不愿做的一块,这其中还有很大空间。因此我们在专业之间打通,实行宽口径培养。专业要面向两个市场:一个是文化市场,主要指传统的图书情报档案这一块;一个是信息产业市场,我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就是面向企业。
  叶鹰: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目前的培养模式是,前两年先对学生进行概论性的学科教育,同时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相当于“预科”;后两年再进行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贮、信息传播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教育,第四年提供一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学校主要向学生提供宏观上的专业指引,具体的个人就业与学术发展由学生根据自身与社会需要选择所学的知识内容与选修课程。目前学校的院系设置专业界限在淡化,这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的图书情报学专业大都设在重点综合性大学,能考入该专业的本科生一般对自己未来发展有较高的预期。为了使学生具有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尽量满足这种预期,浙大对新生有一个专业教育阶段,包括请本专业的教授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开设一些“学科导论课”,使学生树立专业意识、职业意识,使其具备初步的专业素养。我认为我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图书情报意识与信息处理能力,如信息组织、分类编目、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服务等,无论何时都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他们的强项与优势。
  柯平: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信息能力的掌握——不是计算机能力,而是Content的能力,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分析等。搞参考咨询以及其他高层次的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能力,这才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得以维系的命根子。比如搜索引擎、学科导航,包括元数据、分类研究,图书馆、IT行业都在探究,都离不开我们专业真正的核心能力。以前图书馆待遇不高,没有人想去。现在深圳等地也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图书馆,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职位,要求也非常高,说明图书馆员的价值正在提升,我们为什么不去争呢?所以要树立专业自信心和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在国外“图书馆员”是很少的,地位也很高,只占全部图书馆人员的三分之一。就算你是学计算机的,你也不一定做得了“馆员”,而正式馆员的薪水是非馆员的一倍以上。
  3 图书馆学情报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主持人:现在学生中普遍有这样一种迷茫:以前本科毕业大都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可现在不同,大学扩招了,研究生教育也在快速发展,这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人本科毕业后不得已选择读研究生。而从用人单位来讲,很多岗位往往一般本科生就可以胜任。这是不是一种教育成本的浪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您如何看待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去其他行业就业?
  肖希明:图书馆工作是有层次之分的,因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应该是分层次的,以满足学生对自己事业发展的不同预期。我觉得,一般院校应以发展本科教育为主,而一些重点大学应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但前提是要在我国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是保证条件。因为只有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才可以排除很多人靠不正当的关系进入图书馆工作,这自然就减轻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过分削弱本科教育。图书馆学还是要以图书馆为它的主要就业领域。我不反对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去其他行业就业,但我反对把到其他行业就业的人数作为评价我们教育质量的标准。我倒是认为,到图书馆就业的人数越多,我们的专业教育就越成功。图书馆专业能适应其他行业,说明我们适应能力很强,这当然不是坏事,但不值得夸耀。我相信,若干年之后,当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大众教育之后,图书馆这个职业应该更有吸引力。
  叶鹰:我同意肖老师的观点。我们的学生社会适应性非常强,可以与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去竞争一个电视台的岗位,也可以与一个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竞争一个企业岗位,但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还是以图书馆为主,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学的毕业生去图书馆工作是自然的事情,这体现了一种专业学科的驱动。而有的毕业生去企业工作,那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学科驱动。浙大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建有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高校,而且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外部环境较好,可以说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绝对的职业竞争力。
  高波:广州经济发展比较快,对信息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分布在企业与图书馆,而企业的不稳定性又促使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图书馆岗位。事实表明,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符合社会需求,是具有职业竞争力的。
  卢小宾:学生经常会困惑学校开设的课程和社会需要的知识脱节,缺乏职业自信心。我们应该从整个体系来看待该问题,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例,我们要学的应侧重于信息技术在情报服务中的运用,要学习如何操作信息系统而不是如何编程,如果连最流行的情报系统毕业生都不知道,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系特别重视应用系统、应用数据库和海量信息的处理运用,同时还要了解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原因在于情报学研究的对象在很多时候都存在着一种经济关系。
  柯平:现在图书馆招聘中对学历的要求有抬升的势头,本科生在图书馆找工作可能会遇到一些门槛,有的馆甚至已经开始进博士生。我个人不认为这是件坏事。相反,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两者衔接,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要有层次,这一来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来教育本来是有层次的,没有层次,教育是不完整的。别的学科都有博士,图书馆为什么不能有?关于目前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我认为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说图书馆专业数量太大,是基于图书馆就业的一元目标认识,培养目标有误解。图书馆学专业就业要多元化,对信息能力有需求的行业都可以去,但图书馆是我们的首选。因此本科生数量不够,研究生总量也不够。本科教育需要加强,研究生也要发展。图书馆也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去做研究工作。我认为博士培养规模可以了,应控制质量,不能盲目发展。本科、硕士要加强。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博士也可能要加强。在培养质量问题上,本科比较好,比较成熟;研究生培养则处在一个模式转型阶段,从科学学位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有些模糊。因此我呼吁对硕士研究生应加强专业学位的培养,从全部授予科学学位到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
  4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教学理念
  主持人:武昌文华图专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了“智慧与服务”的校训,多少年来一直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办学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在座的各位都是各个院系的负责人,在从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心得,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教学理念?如何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体现它?
  沈固朝:我们主要的教学理念是“重实用”。教学方法结合实践,进行研究性学习。现在教学太重理论,是个大问题。我们现在把一些课题交给学生去做,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这样到毕业,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找工作就有优势。例如让学生参与企业横向项目,检索课中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研究性学习。关于专业培养中推行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到,也在探索。以前我在美国读书,上研究生的第一门课就是“怎么找工作?”就是去翻报纸、找广告,关注市场需要什么,以后选课的时候就往这方面倾斜,综合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范并思:面对专业需求和专业教育越来越技术化、实用化的趋势,我们一方面从师资结构调整入手,大力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有实际从业经验的人才,今后也会坚持这个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进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实践,加大实践的环节。国外专业设置灵活,企业需求导向明确,我们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要更加突出市场需求导向。
  肖希明:我认为教学理念不能盲从市场,不能什么时髦就开什么课。什么广告学、营销学,甚至什么房产、证券,只知道点皮毛,知道几个术语。要守住自己核心的内容。课程改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核心课程建设。近年来,不少学校的图书馆学专业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这是应该肯定的。但这种改革却呈现出非理性状态。有些教学点课程设置非常随意,如财政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广告学、会计学、营销学等都进入了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而图书馆学真正的专业核心课程却完全被边缘化了。这样做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但事实上却恰恰是削弱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因为,学生失去了本专业独特的优势,学到的只是其他学科知识的一点皮毛。很难想象一个广告公司会仅仅因为你选修了一门“广告学原理”的课程就聘用你。我们不开广告学的课程,但我们的学生照样可以去广告公司就业,这是因为社会上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信息组织和信息管理者,别人看重的是我们的信息能力。因此我认为,图书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始终坚持以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为核心。
  高波:我们以基础传统课程为主,结合最新进展和社会需求开设课程,包括专业信息管理与公共信息管理(现在改为图书馆学)两大块。现在其他专业的学生许多都选修了我们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我不提倡一半时间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一半时间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做法,那样的话就会使图书情报专业的教育与专业特色受到削弱。
  卢小宾:现在的学科定位有两种倾向,图书情报档案和信息资源管理。相比起来后者似乎更有发展空间,但也会面临更多的威胁。究竟是迎接挑战还是回避风险?我们的宗旨是培养满足信息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息高级专业人才,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
  柯平: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很好的经历,不能只在书斋里做学问。对图书情报教育而言,当前特别需要做的,首先是两个主导的发挥:一是教师主导,二是学生主导。“教”方面,教师引导非常重要,包括职业精神引导、专业学习、个人发展、就业方面的指导。“学”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每堂课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这两个方面要良性形成互动。
  5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主持人: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听得最多的一个词也许就是“融合”了,如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理论与技术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按我个人的理解,实际上它们的落脚点最终都要回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个大主题上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在中国都有不短的历史,也都面临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变革、求发展的问题。那么传统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最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是什么?未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范并思:我对传统图书馆学的继承不持乐观态度。从精神层面上说,1949年以来的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没有“精神”。图书馆与信息管理本应倡导平等、博爱,维护信息公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公平的信息保障。但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信息的人为限制、封锁、割据。从软技术层面来讲,传统的情报处理等软技术,在数字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至于我们很难从中找到多少可供继承的、具体的东西。像Web2.0技术以用户为中心,完全改变了传统技术。像分类法,现在图书馆读者网上查找图书,没几个用分类去查的。有人曾经拿Amazon. com网上书店和图书馆OPAC系统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OPAC全面落后。还有美国一个博客网站上有个笑话,“假如Google像OPAC”,意思是假如Google有OPAC那么复杂,早就没有人用它了。图书馆学研究了那么多年,不如一个商业系统,我们传统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全面落后。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继承的东西的话,我认为应该是对信息的发掘、加工、深层次的利用,要充分发掘信息在管理中的价值。我在上海参观过中国银行的一个数据挖掘系统,是纯粹搞技术的人做的,挖出来的结果就是一些图表。他们认为把数据变成图表就算是挖掘成功了,而这在我们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信息的发掘、加工、再利用,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以前常讲信息检索是我们的核心,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落后了,表现形式已经改变了。我建议用“信息获取”来取代信息检索,包括网上、网下、用户信息浏览、查找、搜索、咨询、服务等全部作为一个整体,把对“信息微内容”的获取整合进去。综观近十年来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我感到得以继承的是:学科没有变,宽口径的专业培养道路没有变。但让我失望的是,无论大院小系,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探索的步伐始终赶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所以高分考入各大名校的优秀本科生,很难被这个专业所吸引,这是我认为应该担心和努力改变的事。
  沈固朝:我认为传统图书馆学可以继续对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作出贡献。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比如分类,采分编,标引等,但有必要进行拓展。比如职业准入,多学科的融合,对技术的关注等。以前讲“信息检索”,我们改为讲“信息采集”,不仅是在网上搜索,还包括一些网上找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拓展。在信息搜集等能力方面,图书情报专业比其他专业还是有优势的,应该有自信心。
  高波:对传统的继承是纵向的,我倒觉得我们更应该横向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放开视野,多吸收欧美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多与国际接轨。在立足传统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机遇,改造并拓展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做到在坚守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与专业的拓展。
  肖希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坚守,说来说去还是把里面核心的东西用现在的技术和手段去实现它。但这些核心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把现代的东西融合进去,这就是创新。以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办这个专业的全国不少于500家吧,但搞的东西很多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的是在计算机学院下面,有的是在管理学院下面,有的是在经济学院下面,有的甚至是在法学院下面,这还怎么融合?总得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吧。我们的学科融合也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也好,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围绕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来融合最新的技术。再就是,研究生教育必须和本科专业相对应,不能各搞各的一套,都应该回到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叶鹰:技术的发展固然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但传统图书情报学专业必须勇敢面对这种技术强势,及时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思想、精神以及核心理念不会变,但那些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加工模式等要不断地更新与变化,注重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融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学生来说,既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也要有扎实的信息处理、加工技能与综合信息素养和能力;教师也要及时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有机整合,在坚守图书情报学传统阵地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学科范围与研究领域。我想这些是应该而且是能够做得到的。美国有许多学校的传统图书馆学教育与研究开展得很成功,同时其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教育与研究也非常有声誉,二者结合得非常好。
  主持人:感谢各位专家富有启发性的发言!我相信,你们思想的撞击闪耀出来的光芒,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照亮我们学科未来发展的道路。谢谢你们!

图书情报知识武汉5~9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2007
2006年10月8日至10日,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就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学科变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就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图书情报知识》编辑李明杰与《图书情报知识》特约记者在会议间隙对部分与会专家进行了专访。此次访谈的内容主题由李明杰拟定;朱少强、任全娥、张敏、郑重、谭必勇、魏吉华完成了全部采访和部分录音资料的整理工作;李明杰完成了部分录音资料的整理和最后统稿工作。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访谈内容(之一、之二),谨以飨读者。
作者:图书情报知识武汉5~9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1:42

[新一篇] 拓寬學生視野 強化讀寫結合——初中語文教學“以讀促寫”實驗初探

[舊一篇] 探究性學習運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